杜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写“三吏三别”记安史之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8:48 2

摘要: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诗人,用如椽巨笔蘸满血泪,将一个时代的动荡与苍生的苦难,镌刻成永恒的诗篇。他就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后世称他杜工部、杜拾遗,尊他为“诗圣”,他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创

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诗人,用如椽巨笔蘸满血泪,将一个时代的动荡与苍生的苦难,镌刻成永恒的诗篇。他就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后世称他杜工部、杜拾遗,尊他为“诗圣”,他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创作之路。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也曾担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这样的家庭环境,既给了他诗书传家的熏陶,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经世济民的种子。七岁那年,小杜甫就开始吟诗,随着年岁增长,他更是将“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当作日常。家里的藏书一本接一本地被他吃透,这份深厚的文学积累,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岁起,杜甫背起行囊,踏上了游历四方的旅程。他先在吴、越(今江浙一带)感受江南水乡的柔美,又到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领略北方大地的雄浑。游历途中,他还曾前往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未能中举。不过,这次失利并没有让他沮丧太久,因为在洛阳,他遇见了一生挚友——李白。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结伴同游,后来高适也加入其中,三人在梁、宋(今开封、商丘)等地留下了无数诗酒唱和的佳话。此后,杜甫和李白又在齐州相聚,在东鲁分别,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十年壮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杜甫的生活,更开阔了他的眼界与胸怀,让他早期的诗歌也染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那时的他,眼中有山河,心中有豪情。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满心期待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命运又一次跟他开了玩笑,第二年,他参加唐玄宗下诏的应试,却因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被录取。求仕无门的杜甫,在长安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每天低声下气地求告权贵,看尽了冷眼。这段屈辱的日子,反而让他走进了长安城的角落,看到了底层百姓的艰辛和统治阶级的腐朽。悲愤与同情交织,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兵车行》里“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惨状,《丽人行》中权贵奢靡的丑态,《赴奉先咏怀》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一首首现实主义杰作从他笔下诞生,字字泣血。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好不容易谋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可还没等他喘口气,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他匆忙安置好家人,便只身前往灵武(甘肃省)投奔即位的肃宗。谁料途中被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的长安。在这座满目疮痍的城里,他亲眼看见叛军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直到至德二年(757),他才找机会冒险逃到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被授予左拾遗。然而,生性耿直的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了朝廷,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一次次的贬谪,让他更加贴近百姓,也让他的诗越发深刻。《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三吏三别”里百姓生离死别的无奈,都是他对这个苦难时代最真实的记录,至此,他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乾元二年(759),对仕途心灰意冷的杜甫,抛官弃职,带着一家老小西行。一路辗转,最终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靠着严武等人的帮助,建成了一座草堂,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在这里,他暂时有了安身之所,可生活依旧清贫。后来,杜甫被严武举荐为节都,全家又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他再次踏上漂泊之路,在江陵、衡阳一带颠沛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位一生饱经风霜的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上。即便在漂泊西南的11年里,生活困苦不堪,他依然笔耕不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收复失地的狂喜,《秋兴八首》里对故国的思念,都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杜甫的一生,恰好与唐朝最动荡的时期重叠。战乱、饥荒、流离失所,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他都经历了个遍。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百态,被称作一代“诗史”。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凝练,结构多变,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甚至排律、拗体,他都信手拈来。他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新题乐府,为后来的“新乐府运动”指明了方向。杜甫用1400多首诗篇,铸就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他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也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来源:历史画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