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夏天,校园就成了 “大型毕业伤感连续剧” 的拍摄现场。看着又一批 “亲传弟子” 拖着行李箱准备勇闯江湖,我这颗老朽者的心啊,又忍不住在散伙饭桌上开启 “碎碎念模式”:宝子们!离开校园≠卸载知识 APP,咱们的人生可不能直接进入 “躺平养老” 模式!
一到夏天,校园就成了 “大型毕业伤感连续剧” 的拍摄现场。看着又一批 “亲传弟子” 拖着行李箱准备勇闯江湖,我这颗老朽者的心啊,又忍不住在散伙饭桌上开启 “碎碎念模式”:宝子们!离开校园≠卸载知识 APP,咱们的人生可不能直接进入 “躺平养老” 模式!
每次目送优秀弟子揣着烫金学位证潇洒离场,我这脑袋里就像装了个复读机,循环播放同一个 BGM:别让搞钱彻底占领你的人生内存啊!咱好歹也得在心里留个 “人生高光存档位”,怀揣点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的野望。要是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比作游戏等级,可别卡在四阶以下当 “青铜玩家”,怎么着也得向着五阶以上的 “王者段位” 发起冲锋!毕竟,当你老了坐在摇椅上,总不能只能和孙子吹 “爷爷当年 KPI 可高了”,要是能甩出几本自己写的书,那气场直接拉满!
说白了,我就盼着这群职场萌新,在苦哈哈搬砖之余,还能抽空打开书本 “充电”,把搞学术、写文章当成隐藏任务 —— 这可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 “脑洞剧本”,从古至今,早就有无数前辈上演过 “斜杠人生” 的逆袭大戏!
搁古代,哪像现在遍地都是大学和研究所,能让学术大佬们安心 “吃学术饭”?那会儿的文人墨客主打一个 “时间管理大师”,左手捧乌纱,右手握毛笔,硬生生把 “打工” 和 “搞学术” 玩出了双线程操作。
就说苏东坡这位 “北宋顶流”,中了进士端上铁饭碗后,妥妥的体制内资深员工。但人家愣是在朝九晚五的间隙,搞出了诗词、散文、书法、绘画 “全家桶” 创作,直接把自己刷成了 “千古第一全才” 的成就!你以为他是天赋异禀?不!他不过是把别人喝茶摸鱼的时间,都用来搞创作了。被贬黄州时,别人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他倒好,一边研究出了 “东坡肉” 的独家秘方,一边写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苦难活成了段子,把日子过成了诗。
还有清朝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对 “训诂学父子兵”,白天在衙门里当打工人,晚上回家就化身 “学术狂魔”,接连甩出《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等学术 “王炸”,直接在学术圈封神!这父子俩简直是 “卷王本王”,别人下班追剧打游戏,他们却在故纸堆里玩得不亦乐乎,硬生生把枯燥的训诂学研究成了传世经典,这要是放在现在,妥妥的 “学术网红” 组合,分分钟收获百万粉丝。
现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 “时间管理大师”。就拿罗振宇来说,作为 “得到” APP 的创始人,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早上 6 点半雷打不动地发 60 秒语音,分享知识和见解。他把碎片化时间利用到了极致,在创业的同时,还不断学习、输出,实现了 “仕” 与 “学” 的完美融合。还有蔡磊,这位 “渐冻症斗士”,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没有放弃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一边带领团队研究渐冻症的治疗方案,一边著书立说,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激励着无数人。他的人生,就是 “仕学双轨” 最生动的诠释。
可能有人会说,古人有大把时间,现代打工人 996、007,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精力搞学术?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忙到连一本书都读不完,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吗?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你刷短视频、逛淘宝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读几页书;你在地铁上、排队时的碎片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思考一个问题、构思一段文字。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跳出舒适圈,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而且,“仕学双轨” 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名气的提升,它还能为你的职场发展助力。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你在学术研究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当你在行业内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成果,你在领导和同事眼中的形象也会瞬间高大起来,晋升加薪还会远吗?
所以,各位职场萌新们,别再抱怨生活太忙、太累,别再把自己困在 “打工 —— 赚钱 —— 打工” 的无限循环里。尝试开启你的 “仕学双轨” 模式吧,在完成谋生任务的同时,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说不定哪天,你就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通关了人生的隐藏副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来源:文化是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