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泾县泾川镇,一家名为“守艺人文房”的店铺隐于文房四宝商铺之间,看似寻常,却是佘征军传承宣笔技艺的天地。
5月23日
《宣城日报》“文化之城”专刊
推出第二十三期——
《宣笔·生花》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白居易笔下的紫毫笔
正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
宣笔的写照
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接下来
随我们走进国家级非遗项目
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的工作室
探寻宣笔背后的匠心与传承
从手艺到守艺
在泾县泾川镇,一家名为“守艺人文房”的店铺隐于文房四宝商铺之间,看似寻常,却是佘征军传承宣笔技艺的天地。
佘征军生于1962年,泾县黄村镇人。其家族自清代起便与制笔结缘,百年技艺代代相传。自幼耳濡目染的他,对制笔工序早已熟稔于心。1982年,高中毕业的佘征军进入泾县宣笔厂,正式踏上制笔之路。
起初,佘征军跟着师傅学习制作笔杆。真正上手之后,他才了解到,宣笔制作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精密。从选料、水盆、制杆到装套,需经历10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
以制杆为例,需一手持刀,一手握笔杆,双手协调配合,稍有不慎便会劈坏笔杆,甚至伤及手指。而最关键的“水盆”工序——制笔头,更是考验匠人的耐心与技艺,60余道小工序,每一步都关乎产品的最终品质。
通常,学徒需三年方能掌握全套技艺,但佘征军凭借文化基础与钻研精神,仅用一年多便精通宣笔制作,并最终担任宣笔厂技术厂长及宣笔工艺研究所所长。
2002年,泾县宣笔厂改制为民营企业,佘征军成为股东之一。2018年,他卖掉股份,创立“守艺人文房”,回归传统作坊模式,边制笔边推广宣笔制作技艺。
如今,“守艺人文房”一楼是制笔与销售之所,二楼则是研学与待客之地。佘征军的夫人吴琼16岁开始制作笔头,是他的得力助手;儿子佘吉虽学计算机专业,却继承了父亲的技艺与营销头脑,成为新一代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从手艺到守艺,40余载光阴从未改变过佘征军的匠心。2018年,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肩负起更重的责任——不仅制笔,更通过接待访客、推广技艺,让宣笔文化薪火相传。
佘征军正在选毫
从需求到追求
“书法是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而我的使命是为书法家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一款好笔。”佘征军如是说。
何为好笔?
“只有具备‘尖、齐、圆、健’四点,使用宣笔时才能‘收得拢、撤得开’。”佘征军随手拿起手边的一支毛笔娓娓道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
然而,好笔未必适合每一位书法家。
“老一辈制笔工匠文化不高,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做,我读了些书,在制笔之前会跟对方沟通。”为此,佘征军主动学习书法,遇到有书法家过来买笔,他通过观察书法家的作品与运笔习惯,为其量身定制或推荐合适的毛笔。“守艺人文房”二楼的一角,有桌有椅有各式毛笔,正是他平日研习书法之处。
于佘征军而言,学制笔、制好笔既是他的谋生技能,也是他的毕生追求。他的制笔生涯始于1982年,却从未止步。
当我们问及这么多年有哪些满意的作品时,佘征军坦言,自己满意的作品并非市场热销款,而是追求对古代毛笔的复原。
在复原之前,他遍查史料、观摩博物馆藏品,反复试验,成功复制出唐代“有心笔”等古笔。
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有心笔”的剖面图,逐层拆解“有心笔”的笔头,给我们讲解笔的结构、笔的做法,还跟我们解释自己仿制古代笔的原因:“复原古笔一是出于热爱,二是希望帮助书法家更贴近古人笔意,避免以现代笔临古帖的隔阂。”
制作完成的宣笔
从守正到创新
如何让千年宣笔焕发新生?佘征军的答案是:守正创新。
在复原古笔的同时,他不断改良技艺,推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产品,让宣笔的品种不断丰富。
例如,汉代簪笔,原是文人插于发髻的实用之物,因为汉代人习惯席地而坐,毛笔无处放置,于是他们将笔插入耳边发髻。余征军通过查阅史料,仿制出汉代的簪笔,经他改良后,成为穿旗袍女性的雅致配饰。
他还根据市场需求,制作出一支支别具新意、造型新颖的宣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在与佘征军聊天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位制笔工匠,还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创新不仅限于产品,更延伸至传播方式。
2013年,佘征军试水电商;2014年,他叫回儿子佘吉,借助互联网拓宽销路。2019年,佘吉凭借年轻人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平台,邀请父亲出镜讲解有关宣笔文化知识和制作技艺,目前佘征军的抖音账号粉丝已达5万。
此外,佘征军还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特聘导师,开展教学、指导学生论文,致力于学术传承。在他看来,宣笔技艺的活力源于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对消费市场的敏锐。唯有如此,非遗才能走进年轻人的心里,生生不息。
佘吉在取毫
一支宣笔,承载千年文化
一位匠人,坚守40年初心
佘征军的故事
是手艺与守艺的融合
更是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在他的手中,宣笔不仅是书写工具
更是中华文明跃然纸上的印记
宣笔,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经过选料、脱脂、水盆、修毛、装套、刻字6大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精心加工制成。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宣笔被确定为全国三大名笔之一。2012年,泾县黄村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宣笔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现有宣笔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人、省级3人、市级5人、县级24人。
来源:宣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