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数又增加!近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5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总数又增加!近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5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是既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又至今还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农业生产系统。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耕作实践,到庭院民居、古村深巷的乡村景观;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到耕读为本、邻里守望的村规民约……这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值得与世界各国分享。
农业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持续发展的。就说这次入选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其起源于南宋时期淡水珍珠培育的技术创新,当地养殖户在先辈经验的指引下,持续突破“珍珠质量提高技术”等淡水珍珠蚌养殖的关键性技术,不仅保留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还持续为全球的淡水珍珠蚌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我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至今已认定7批共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我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年以来,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近年来,各地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区是个好例子。那里有7万多亩梯田、12.7万亩森林、174条总长752公里的大小灌溉沟渠,不仅保持着“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系统模式,还开发出梯田红米、梯田旅游、直播电商等相关产业。今年“五一”小长假,红河县共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2.12亿元。可以说,“活着”的农业文化遗产,正是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但要看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农业文化遗产涵盖内容广泛,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完全覆盖;很多工作还靠“政府推着走”,老百姓参与度不够;一些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卖不上好价钱……
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聚宝盆”,一方面要靠引入现代科技、管理和营销手段。比如,一些地方借助互联网优势,利用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让千年梯田、古村落民居等被更多人知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多元价值。福鼎白茶已经“打了个样”,当地除了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外,还发展了与茶相关的食品加工、交通物流、餐饮住宿等行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增收的机会。
当然,农民是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只有农民真正受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才能落到实处。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咱们得端稳了、用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