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7人听过这声音:耳鸣是耳朵在报警,还是大脑在自言自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1:36 2

摘要:要弄明白耳鸣,得先看看正常听力的工作流程。打个比方:耳朵就像一套精密的 "声音翻译机"。当你听到楼下小孩吹哨,声波会先撞在鼓膜上,像敲鼓一样让它振动起来。

结束漫长的一天回到家,你踢掉鞋瘫进沙发里,想给耳朵放个假 —— 可刚闭上眼,脑袋里就钻进一阵 "嗡嗡" 声。

像老式收音机没调准频道,又像远处电线漏电的滋滋响,明明客厅里静得能听见冰箱运转的低鸣,这阵奇怪的声音却顽固地在耳道里打转。

其实全世界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个经历过这种困扰,这种医学上叫 "耳鸣" 的现象,到底是耳朵在闹脾气,还是大脑在搞恶作剧?

要弄明白耳鸣,得先看看正常听力的工作流程。打个比方:耳朵就像一套精密的 "声音翻译机"。当你听到楼下小孩吹哨,声波会先撞在鼓膜上,像敲鼓一样让它振动起来。

这股振动顺着听小骨传到耳蜗,里面装满了会 "跳舞" 的液体。液体晃动时,成千上万根细小的毛细胞跟着节奏摇摆。

如果振动够强烈,毛细胞就会释放化学物质,把声音 "翻译" 成生物电信号,沿着听觉神经一路传到大脑司令部。这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哦,是小孩在吹哨子。"

但耳鸣的时候,这套翻译机出了点故障。科学家发现,90%以上的耳鸣都不是外界声音引起的,而是大脑自己 "脑补" 出来的声音。

就像电脑后台程序突然失控,本该安静的神经细胞开始疯狂放电。其实所有哺乳动物的耳朵里都有 "背景噪音",即使周围一片死寂,听觉通路上的神经细胞也在持续发出微弱的电信号,给大脑设定一个 "寂静标准线"。

想象一下:耳蜗里的毛细胞像一片茂密的麦田,每根 "麦穗" 都负责接收特定频率的声音。但要是突然来了场 "雷暴",比如戴着耳机听摇滚到深夜,或者在装修工地待太久,这些 "麦穗" 就可能被 "踩坏"。

有些毛细胞休息几小时能自己恢复,但如果损伤太严重,就像麦田被推土机碾过一样,死掉的毛细胞再也无法传递声音信号。

这时候麻烦就来了:大脑收到的声音信息变少了,就像收音机信号不好时画面会雪花模糊,它会拼命调整 "接收频率"。

举个例子:年轻时戴耳机听重金属,可能当时只觉得 "够嗨",却不知道耳蜗里的毛细胞正在一批批 "阵亡"。

等上了年纪,很多高频声音听不见了,大脑为了补偿这种缺失,会像拧收音机旋钮一样调高神经活动的 "增益"。

本来用来标记 "寂静" 的基线被强行拉高,于是当周围真的没声音时,大脑反而会误以为 "这里有声音",这就是最常见的 "主观性耳鸣"。就像手机信号不好时,明明没电话打进来,屏幕却一直显示 "正在搜索网络"。

奇怪的是,同样是耳鸣,有人觉得像背景音一样能忽略,有人却被折磨得整夜失眠。这就像有人怕蚊子嗡嗡叫,有人却完全不在乎,关键看大脑怎么 "解读" 这种声音。

如果一个人曾经在爆炸声中受过惊吓,后来只要耳鸣响起,大脑就会自动触发 "危险警报",把耳鸣和创伤记忆绑在一起。

这种心理联动会让耳鸣变得格外刺耳,甚至引发连锁反应:越焦虑耳鸣越响,越响越焦虑,最后可能演变成抑郁症或PTSD的帮凶。

临床数据显示,大约30%的耳鸣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困扰。有位出租车司机曾描述:"那声音像钻头在太阳穴里转,越想睡着越响,最后只能开车在马路上瞎转,直到天亮耳鸣才稍微减轻。

可惜到现在,医学上还没有能彻底 "拔掉" 耳鸣的特效药。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硬扛 —— 就像对付家里漏水的水龙头,暂时修不好可以先拿桶接着。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 "声疗":

自然声掩盖法:睡觉时开着小夜灯播放雨声白噪音,就像用轻柔的窗帘遮住刺眼的阳光。研究发现,溪水声、山林鸟鸣这类 "结构性噪音" 能有效降低耳鸣的存在感。

频率对抗法:医生会用仪器测出患者耳鸣的具体频率,播放同频率的柔和声音,干扰耳鸣信号的传递。

心理调谐术:配合心理咨询师做 "认知行为疗法",就像给大脑重新编写程序。比如练习 "正念呼吸" 时专注听耳鸣,会发现当你不抗拒它时,声音反而会变轻。

深夜里那阵顽固的嗡嗡声,或许是大脑在提醒我们:该给耳朵放个假了。就像爱护眼睛要少看屏幕,保护听力可以从戴上降噪耳机、调低音乐音量开始。

毕竟在这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能听见真正的寂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如果哪天你也被这 "大脑的自言自语" 困扰,记住:它不是怪物,只是身体用特殊方式寄来的一封 "提醒信"。

来源:江话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