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耳朵痒了就掏,甚至觉得掏耳朵是一种“享受”。但你知道吗?耳屎,其实是耳道的天然保护伞。它能隔绝灰尘、细菌、防止水分进入耳道。频繁掏耳朵,尤其是用棉签、金属耳勺,容易划伤耳道皮肤,甚至刺穿鼓膜。
我们常以为耳朵受伤,多半是因为噪音太大。
但真正悄无声息、却极具伤害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的“小动作”。耳朵是人体最脆弱的感官之一,一旦受损,无法自愈。
今天,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提醒你:最伤耳朵的,远不止噪音。这六件你经常做的事,正一步步“偷走”你的听力。
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耳朵痒了就掏,甚至觉得掏耳朵是一种“享受”。但你知道吗?耳屎,其实是耳道的天然保护伞。它能隔绝灰尘、细菌、防止水分进入耳道。频繁掏耳朵,尤其是用棉签、金属耳勺,容易划伤耳道皮肤,甚至刺穿鼓膜。
更糟的是,很多人以为掏出很多耳屎是“清洁到位”,其实你只是在把耳屎越推越深,形成“耵聍栓塞”,堵住耳道,导致听力下降、耳朵闷胀,甚至引起中耳炎。
特别提醒:孩子的耳朵更娇嫩,千万不要频繁掏。正常情况下,耳屎自己会慢慢排出,只有在感觉耳朵堵塞、听力下降时,才需要去医院由专业医生处理。
现代人几乎离不开耳机:上班听播客、下班听音乐、睡前听助眠音频。但你有没有想过,耳机其实是“封闭空间里的高压音浪”?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会让耳道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状态,细菌滋生,容易引发外耳炎。
更危险的是,如果音量超过85分贝,连续听1小时以上,就已经对听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而我们平时听歌的音量,往往已经超过了这个安全线。
曾有一项发表于《中华耳科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青少年高频听力下降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与频繁使用耳机密切相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建议: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30分钟就摘下来休息一下。尽量选择头戴式耳机,减少对耳道的刺激。
很多人感冒时鼻塞、打喷嚏,觉得“忍一忍就好了”。但鼻子、喉咙和耳朵是“连体婴”,通过咽鼓管紧密相连。当你感冒、鼻腔发炎时,咽鼓管也可能被堵住,导致中耳积液、中耳炎,甚至永久性听力损伤。
特别是儿童,他们的咽鼓管还在发育,更容易因为感冒而引发中耳问题。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老是听不清”,其实可能已经是反复中耳炎在作祟。
如果你感冒超过一周仍未好转,或者出现耳闷、耳痛、听力变差,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麻烦。
一到夏天,游泳成了很多人解暑的首选。而游泳时耳朵进水,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可能引发“游泳性中耳炎”。这是因为水分停留在耳道内,打破了耳道内外的菌群平衡,使得细菌或真菌趁虚而入。
特别是在公共泳池中,水质复杂,耳道一旦有微小破损,细菌便可乘虚而入。你可能只是觉得“耳朵有点痒”,但几天后就会发展成剧烈疼痛、流脓,甚至听力下降。
游泳时尽量佩戴专业的耳塞,避免跳水或潜水时水压过高导致鼓膜受损。游完后可将头侧向一边轻轻晃动,帮助排出水分,避免用力掏耳朵。
你可能想不到,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病”,也会悄悄伤害耳朵。听觉系统的血管非常细小,一旦血液循环不好,耳蜗缺氧,就容易导致神经性耳聋。
糖尿病还会影响神经传导,造成耳朵处理声音的能力下降。这类听力下降往往是渐进式的,让人难以察觉。当你发现“总觉得别人说话含糊”、“听不清电话里的声音”时,听力可能已经受损。
控制血糖血压不只是为了心脏、大脑,更是为了耳朵。定期做听力检测,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人突然出现耳鸣,或者觉得一只耳朵突然“听不清”,但因为不痛不痒,就选择忽略。但你知道吗?突发性耳聋是一种耳科急症,如果在72小时内得不到治疗,听力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突聋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病毒感染、血管痉挛、压力过大等有关。尤其是高压人群、熬夜党,更容易中招。
耳鸣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尤其是持续性、单侧耳鸣,可能提示耳蜗神经功能异常,甚至是听神经瘤的早期表现。
听力问题不像其他疾病,有明显的痛感提醒我们。它往往是“悄悄走来”,等你察觉时,往往已经晚了。一旦出现耳朵的异常感觉,就要重视起来,别再“拖着看看”。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耳朵,其实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它不像眼睛那样直接表达痛苦,也不像皮肤那样会红肿发炎。耳朵受伤了,很多时候是“无声的崩塌”。
照顾耳朵,从今天开始:不要再随便掏耳朵,不要再长时间戴耳机,不要再忽视感冒,不要在游泳时掉以轻心,不要任由慢性病“偷走”听力,最重要的,是不要无视耳朵发出的微弱信号。
听力一旦丧失,无法逆转。保护耳朵,是保护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刘俊,王海燕.耳机使用行为与青少年听力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3,21(2):128-132.
[2]杨志良,王晓庆.慢性疾病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5):1208-1211.
[3]张红梅,李慧.游泳相关性外耳道感染的防治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3,30(6):431-435.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