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情人曼西亚,被囚禁10年,曼西亚回忆:我对他又爱又害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18:52 2

摘要:2003年,萨达姆倒台后,曼西亚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晓。然而,即使在他死后15年,她仍活在他的阴影中,既恐惧他的残暴,又沉溺于那段被“圈养”的回忆。

“时至今日,想起他的名字,我依然会感到害怕,但我永远深爱他。”这是曼西亚·哈泽尔对萨达姆·侯赛因的复杂告白。

15岁那年,她在中学操场上对这位伊拉克总统一见钟情,从此坠入一场长达10年的囚笼之恋。

萨达姆给了她锦衣玉食,却也剥夺了她的自由;他展现过罕见的温柔,却也在暴怒时令她战栗。

2003年,萨达姆倒台后,曼西亚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晓。然而,即使在他死后15年,她仍活在他的阴影中,既恐惧他的残暴,又沉溺于那段被“圈养”的回忆。

这段扭曲的爱情背后,是权力的蛊惑,还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悲剧?

1983年3月,15岁的曼西亚·哈泽尔站在希尔斯中学的操场上,只为迎接一位“尊贵的访客”。

天色渐暗,路灯在夜幕中亮起,操场上弥漫着紧张而兴奋的气息。没人敢抱怨漫长的等待,因为在当时的伊拉克,没有人能让这位“贵人”等待,他是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这个国家的绝对主宰。

当萨达姆终于出现在灯光下时,曼西亚的呼吸微微一滞。他比想象中更高大,一身笔挺的军装衬出威严的气场,但当他走近学生时,嘴角却挂着一丝罕见的柔和笑意。

那一刻,曼西亚感受到一种近乎眩晕的吸引力,仿佛站在她面前的不是传闻中铁血的统治者,而是一个带着神秘魅力的成熟男人。她不知道的是,这场短暂的邂逅,将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那时的萨达姆,正处于权力的巅峰,他刚上台六年,却已成功将伊拉克石油国有化,让这个曾经贫弱的国家经济腾飞。在官方宣传中,他是带领伊拉克崛起的“民族英雄”,是底层出身的励志传奇。

对曼西亚这样的少女来说,萨达姆的形象近乎神话,他强硬、果决,却又在公众场合展现出对孩子的温和。这种矛盾的气质,恰恰成了最致命的吸引力。

一年后,曼西亚因成绩优异获得游学机会,并在一次宴会上与萨达姆重逢。此时的她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眼眸里盛着少女特有的天真与憧憬。

她鼓起勇气主动问候,而萨达姆则报以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看中她的美丽与纯真,她迷恋他的威严与传奇。

两人的“恋情”很快以秘密的方式展开,萨达姆送她礼物,派人照顾她生病的父亲,甚至允许她在特定场合陪伴左右。

1985年,不到18岁的曼西亚在家人见证下与萨达姆举行了一场没有婚纱、没有宾客的婚礼。

然而,童话般的开端背后,是早已注定的囚笼。萨达姆要求她搬进巴格达郊外的一座豪华别墅,却禁止她随意出门,甚至限制她与家人见面。

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成了曼西亚青春的镀金牢笼;而她所仰慕的男人,则是牢笼唯一的钥匙持有者。

曼西亚搬进别墅的第一年,生活宛如一场精心编织的梦境。萨达姆为她准备了宽敞的卧室,衣橱里挂满巴黎定制的衣裙,梳妆台上摆着从欧洲空运来的香水与珠宝。

仆人们对她毕恭毕敬,称她为"尊贵的女士",却从不敢直视她的眼睛。

这座宫殿就像《一千零一夜》中的魔法城堡,应有尽有,唯独缺少通往外界的那扇门。

起初,曼西亚将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视为爱情的证明,萨达姆曾抚摸着她的长发解释:"我不愿其他男人看见你的美丽。"这句话让年轻的她心头颤动,误以为这是最深情的占有。

随着时间推移,曼西亚逐渐见识到萨达姆的另一面。某个深夜,她无意中撞见他对着电话怒吼,玻璃烟灰缸在墙上砸得粉碎;另一次,只因厨师准备的羊肉火候稍欠,萨达姆就命令卫兵将那人拖出去鞭打。

那一刻,曼西亚第一次清晰意识到,枕边人温柔表象下藏着怎样可怕的黑暗。

这种矛盾在1995年达到顶点,那年夏天,萨达姆的两个女婿与曼西亚的兄长苏尔坦叛逃约旦,密谋推翻他的统治。消息传来时,曼西亚正在花园里修剪玫瑰,突然被一群黑衣警卫粗暴地带走。

在阴冷的地下室里,审讯者逼问她知道多少叛变计划。当曼西亚哭着辩解自己毫不知情时,隔壁房间传来兄长的惨叫声。三天后,萨达姆才现身,他西装笔挺地站在逆光处,声音平静得令人毛骨悚然:"你该感谢我的仁慈,你哥哥的尸体还能回到你母亲身边。"

那个曾经为她开车门、陪她看电影的男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伊拉克总统,一个能用微笑下达屠杀命令的独裁者。

曼西亚被释放后,萨达姆再未踏足她的别墅。仆人们渐渐散去,新鲜水果不再每日送达,只有门口的警卫依然坚守,确保这只"金丝雀"不会飞离牢笼。

十年囚笼生活最终在2003年美军入侵时戛然而止,当巴格达的爆炸声越来越近,警卫们匆忙撤离了别墅。曼西亚站在空荡的走廊上,发现大门竟然敞开着。

她赤脚走到阳光下,第一次无人阻拦地触摸到外面的世界,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萨达姆给她的从来不是爱情,而是一个暴君对宠物般的豢养。

最可悲的是,当自由真正来临时,她竟感到无所适从,十年的与世隔绝,早已让她忘记了如何独自飞翔。

2006年12月30日,当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消息传遍全球时,电视机里反复播放着前总统临刑前的画面:他穿着黑色大衣,面容平静地走向绞架,仿佛只是去参加另一场例行会议。

曼西亚以为自己会感到解脱,但胸腔里翻涌的却是某种更复杂的情绪,像是一杯混合了苦涩与甜腻的阿拉伯咖啡,让人难以分辨其中滋味。

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欢呼庆祝,而她只是轻轻拉上窗帘,将那个与她纠缠半生的男人最后的身影隔绝在视线之外。

重获自由后的曼西亚本可以开始新生活,她依然美丽,不到四十岁的年纪风韵犹存,曾有富商和军官向她示好。但当追求者送来玫瑰和珠宝时,她总是不自觉地将其与记忆中的礼物比较。

更令她自己都感到恐惧的是,每当夜深人静,她仍会梦见那个军装笔挺的身影站在床边,用熟悉的声音唤她"小赫本"。

有次聚会时,一位女记者尖锐地问她是否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曼西亚沉默良久才回答:"你们没经历过那十年,怎么会懂?"

2018年春天,摄影师史蒂文找到隐居的曼西亚,希望拍摄一组"萨达姆时代幸存者"专题。

在破败的庭院里,50多岁的她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坐姿,阳光透过橄榄树叶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当被问到为何不再婚时,她突然起身从里屋捧出个雕花木盒,里面整齐摆放着泛黄的照片:萨达姆教她射击的靶场,两人共进晚餐的露台,还有她二十岁生日时收到的钻石项链。

她的指尖轻抚过照片边缘说到,"这些记忆太沉重了,我不能把它们带给另一个无辜的人。"

曼西亚的悲剧在于,她既是萨达姆暴政的受害者,又是他精心培育的共生体。就像那些被移植的器官会产生排异反应,当她试图回归正常生活时,灵魂深处的某个部分仍在抗拒。

有心理学家分析这种矛盾时指出:十年的绝对控制足以重塑一个人的情感认知,更何况施加控制的是个精通心理操纵的独裁者。

如今萨达姆已死去十五年,他的铜像早被推倒,名字逐渐淡出教科书,但对曼西亚而言,那个男人从未真正离开。

在这个充满喧嚣与变革的时代,她始终活在自己的时区里,那里永远停留在1985年到1995年,那段被世人唾弃,却被她称为"人生中最美好十年"的囚徒岁月。

来源:鹤观云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