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期感染表现为芽鞘和根冠变褐腐烂,病苗枯黄或死亡。茎基部受害后组织褐腐,全株。
一、小麦赤霉病症状
(一)穗腐主要危害:
初期在小穗颖壳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逐渐扩散至整个小穗,导致枯黄。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后期形成蓝黑色颗粒(子囊壳),籽粒干瘪。严重时导致整穗枯白(白穗),最后减产。
(二) 苗枯与茎基腐:
苗期感染表现为芽鞘和根冠变褐腐烂,病苗枯黄或死亡。茎基部受害后组织褐腐,全株。
二、发病的温湿度条件
(一)发生温度: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范围15℃–30℃,子囊孢子释放和浸染需12℃以上。分生孢子快速产生需25℃左右,子囊壳形成适温。
(二) 发生湿度:
相对湿度≥80%时病菌活跃,持续阴雨、大雾或露水重时易爆发。小麦扬花期遇连续3天阴雨或田间积水,病害流行风险高。
三、传播途径
(一) 菌源传播:
病菌通过带菌种子、病残体(如玉米秸秆、稻桩)越冬,次年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扩散至小麦花器,通过败谢的花药侵入小穗。
2. 田间传播:
分生孢子在潮湿环境下可二次传播至邻近晚熟麦田。
四、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 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扬麦系列、苏麦等,减少高感品种种植。
2. 清除菌源:深耕灭茬、秸秆离田,减少田间病残体。
3. 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增强抗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抽穗期避开连阴雨。
(二)化学防治
1. 关键时期:
扬花初期(5%~10%抽穗)首次喷药,间隔5—7天二次防治。
遇阴雨需抢晴补喷,药剂浓度适当提高。
2. 推荐药剂:京博共盈、京博盈收
来源:捕捉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