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专访邓亚萍:不服输的态度永不止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20:16 1

摘要:“绽放”,一个富有生命力与美感的词汇,形容女性力量的苏醒与成长。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中国将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之际,在全国妇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京报推出女性力量主题报道《绽放》,记录新时代中国女性用智慧和勇气打造的非凡“她力量”。

“绽放”,一个富有生命力与美感的词汇,形容女性力量的苏醒与成长。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中国将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之际,在全国妇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京报推出女性力量主题报道《绽放》,记录新时代中国女性用智慧和勇气打造的非凡“她力量”。

在创业浪潮里、在乡村振兴中、在竞技赛场上、在科创最前沿,她们用智慧和勇气,打破性别桎梏;她们以巾帼之姿,用看似柔弱的肩膀扛起无比强大的力量。如花娇艳,风吹不落;如柳婀娜,雨打仍舒。她们温柔与坚韧交织,向阳生长。

邓亚萍指导儿子瀚铭打乒乓球。受访者供图

更多时候,出现在众人面前的邓亚萍有着精致的妆容和得体的职业套装,曾经运动员的那一面已经在她外在的形象中退场。

不再是运动员后的二十七年里,奥运冠军、乒乓球超级全满贯邓亚萍的人生几经转变,她经历了学者、企业家、公益推动者等多重身份的变迁。

与邓亚萍的采访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栋能魔王运动空间里进行,四周的乒乓球台,运动鞋与体育馆地面摩擦的声音,她都很熟悉。从五岁开始打乒乓球起,这个声音便伴随着她,绵延至今。

人们乐于提起她早年间站在赛场时凌厉甚至有些凶狠的打球风格,和她所开创的“邓亚萍时代”。曾经日复一日的训练为她铸造起坚毅的品格,但走下赛场,她也展露出爽朗柔和的那一面。

采访中,她自如地谈论起初入奥组委的恐惧、读博的艰辛和近年来全身心投入的全民健身项目。她的人生,早就蔓延到了乒乓球台之外。

“这种恐惧是我在赛场上从来没有过的”

新京公益:你退役后经历了学者、企业家、公益推动者等多重身份转型,哪一种角色的挑战最大?

邓亚萍:刚开始到国际奥委会工作还是蛮难的。那是1997年前后,我第一次去开会,整个屋子里就我一个人带着翻译。十几个代表委员,最不缺的就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些人都是拼出来的,讲话很直接,很不客气。

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讨论和工作。非常受刺激,别人都能够自如地表达,但我却不行,回来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过语言关。

但是后来发现,只过语言关是不够的,你必须了解更多国家的真实情况,才能给出更具实操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你的意见在之后能够被采纳且执行得很好,那你才能慢慢在这个组织里有话语权,我需要快速学习,要吃很多苦。

当时代表亚洲的委员才两个,我自己有很大压力,也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使劲学,使劲问,每天可能睡四五个小时,醒着的时候要看很多资料。

这种恐惧是我在赛场上从来没有过的,在赛场上我怕过谁呀?不过后来想,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比赛形式,大家在会议桌上讨论问题,自己的观点要立得住,别人才会信服你。

新京公益:2002年,你进入剑桥大学修读体育经济学,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你觉得对你现在的事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是影响?

邓亚萍:外界可能觉得我运动员出身,应该去选运动训练学或者运动心理学这些跟运动直接相关的专业。

但国际奥委会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一些不同的感悟。萨马兰奇上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后,国际奥委会进行改革,在这之前,奥运会几乎没有人办了,那时候奥运会只允许业余运动选手参加,不允许职业选手参加。

我觉得老萨解决了一个问题,不去强调职业还是业余,首先应该给所有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机会。这样,奥运会有更精彩的比赛,观众也愿意看,转播商也愿意转,赞助商也愿意来。就这样一个小的转变给国际奥委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回报又给了其他所有国际奥委会的成员国。

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2001年他离任的时候,给国际奥委会留下了120亿美元,但在他刚刚上任的时候,只有一栋小楼。只够给20个雇员发一年的工资。

跟他交往的过程当中我学到了很多,想要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核心还是要让大家互利共赢,运动员有至高无上的荣耀,观众能看到最精彩的比赛,赞助商也可以参与其中,各个国家的人都可以进来。

我学体育经济给我带来新的理解,是去看事物运转的底层逻辑。

奥运冠军、乒乓球超级全满贯邓亚萍。受访者供图

读书比训练更难

新京公益:你为什么会想要读博士?

邓亚萍:1998年,我正好碰到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足足在那儿看了一个多小时。我特别羡慕他们,每个毕业生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的家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盛装出席,我完全能感同身受,就像我们走向领奖台。我当时想着,我能在剑桥读书就好了。但同时自己的另外一个声音就出来了:没戏了,下辈子吧。

当时去征求身边人的意见,都觉得不行,万一读不下来怎么办?多难看啊。但我自己觉得,如果我不去抓住这个机会,可能得等到下辈子,可如果这辈子能做,为什么不去试试呢?哪怕最后不成。

我就是这样的性格,打定主意后我去找教授,发现剑桥大学有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彼得·诺兰。1978年,邓小平先生邀请英国经济学家到访中国,他是首批的6位专家之一。

彼得认为我的学习履历是足够的,但说,推荐信很重要,建议我找萨马兰奇主席写推荐信。我以为老萨肯定没问题,关系这么好,结果他一开始很犹豫,坚决不写,说:“不行,你要赶紧回国为你的国家工作,读什么博士。”后来他看我这么真诚,而且决心很大。最终决定“那好吧,我帮你写”。

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我知道博士毕业要求是非常严苛的,但我想:只要去学东西,在哪都一样,都需要脱几层皮。去了剑桥,无非再多脱几层皮而已。有时候不见得你想就能成,但是你不干一定不成,我要给自己试错的机会。

新京公益:你为什么把学习的过程用脱几层皮来描述?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博士生们的表述是有身份差别的,我一进去,是PHD candidate,博士学位候选人,第一年的开题报告后,基本上只能留下三分之一的人,但这三分之一能不能顺利毕业又是另外一件事儿。

2003年,我在北京奥组委工作,同时也在准备博士的开题报告,实际上已经压到最后没有办法了,我请了20天的假,要把报告写出来,买了100个速冻水饺,把门锁上,手机关掉,封闭起来,让自己安静下来。

20天后,我的报告写完,紧接着又长途飞行赶到意大利开会,再回到北京,后背痉挛,我运动员期间都没住过医院,但是那一次回来后去了北医三院。

医生的手一搭在我身上,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医生说,看来你是真疼了,不然不会表现出来。当时整个背部就像钢板一样, 睡也没法睡,连一般的麻醉药都不管用,直接上了吗啡。

印象中,我2008年3月提交了论文,之后等待答辩的结果就像等待宣判一样,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天,我收到了剑桥大学学术委员会的确认信息,那一刻现在想起来都叫我松一口气。

邓亚萍解说乒乓球赛。受访者供图

新京公益:你自己担心过最终拿不到学位吗?

邓亚萍:我对最后的结果不会想太多,我不会想最后拿不到学位是否丢人,就像比赛一样,为什么老想我最后输了呢?为什么不想我赢了?如果使劲了、努力了,最后不成,就接受,没有什么嘛,因为没有一定能成的。反过来讲,哪怕不成,但是努力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你的付出,也对得起教练和导师,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水到渠成。我觉得人要有不服输,要有搞砸一切的勇气。

新京公益:在剑桥攻读博士时,你从“身体训练”转向“思维训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苦修”方式,哪一种对你的心志考验更大?

邓亚萍:两者非常不同。训练是很枯燥的,日复一日,但有很明确的对手和目标,无形当中就推着人往前走。你错过了,可能再等四年。我们平常训练每天都要面对数据,如果你的状态不是那么好,输了一些球,可能会换人。所以谁也不敢错过机会,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去专注目标和对手。但是读书没有特别明确的对手。对手是谁呢?是书本吗?不是。对手是你自己。没有人监督你,到了时间,该考试的时候考不过去,这是麻烦事。我觉得读书难在要有非常强的自我约束。

读书的时候,我允许自己偷点懒,但是不允许自己每天都偷懒。如果这段时间很累,学的东西很枯燥,也学不明白,那就放一放,换换脑子,明天再来,毕竟我也不是机器。但是我给自己调整的时间不会那么多。

今天如果实在累了,那就不做了,明天就继续按照计划来做。我的计划性是比较强的,我是一个行动派,任何计划和目标都不比马上行动重要。

邓亚萍参加公益活动。受访者供图

我不会在脆弱的时候哭

新京公益:你对外展示的形象一直都是自信、潇洒和不服输的,实际生活当中你是不是也有一些短暂的脆弱时刻?

邓亚萍: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人都是有多面性的,有的人看似坚强,但内心非常柔软。

我肯定也受过挫折,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相信就是因为遇到了质疑、偏见或者误解,去忍受和消化之后,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够去击碎别人的质疑,只是说每个人展现的形式不太一样。

新京公益:你脆弱的时候会哭吗?

邓亚萍:不会,我反而会去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加有勇气。我属于越挫越勇的人,再去思考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在需要的地方用功、吃苦。

被指出不足的时候,肯定会很难受,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但实际上,当有人指出你不足的时候,你才应该感谢他,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跟你讲真话,你要把真话听进去,让自己更加强大,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

新京公益:你如何看待女性?对40+女性而言,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邓亚萍:我觉得中国女性其实是一生倔强的,很多中国母亲把自己献给了家人,我觉得女性应该爱自己,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榜样。

新京公益:在你毕业回国之后,有什么事情是让你像想拿冠军一样迫切去做的吗?

邓亚萍:我当然想做和全民健身有关的事。我们国家有非常好的运动员培养机制,但全民健身这一块到底该怎么做?运动不光是自己的身体去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去社交,可以通过打球认识很多朋友。

新京公益:这些年你觉得我们国内的全民健身有了怎样的变化?

邓亚萍:我觉得大众对于健身的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这几年,一个周末能有几十场马拉松,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人们会更加追求身心健康、精神愉悦。

新京公益:想推动全民健身的话,第一步要做什么呢?

邓亚萍:我们国内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全民健身也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现在在探索一个更好的运营模式,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服务?社交场景如何打造?体育最重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场馆,而是热乎乎的人情。

第一我觉得场馆一定要近,方便;第二场地不要太大;第三教的人要专业;第四要围绕熟悉的邻里关系,打造社交型的环境。这是我们尝试的逻辑。在我的老家洛阳,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洛阳全国首批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这些年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探索大家的需求,怎样既顾及商业又兼顾社会公共服务属性。比如乒乓球在中国是一个有雄厚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我们会在社区建设中提供乒乓球台,其中发现:老人们把这个地方当作交友场合,他们之前可能住在对面都互相不认识,但因为打球,大家成了朋友,这就是部分实现了我们的愿景。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