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美股、港股股价却双双下跌。5月16日,阿里巴巴港股以123.4港元/股收盘,下跌4.27%;美东时间5月15日,其美股以123.9美元/股收盘,跌幅达7.57%。
文|翠鸟资本
5月15日,阿里巴巴(BABA.N)发布了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其中,电商业务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
然而,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美股、港股股价却双双下跌。5月16日,阿里巴巴港股以123.4港元/股收盘,下跌4.27%;美东时间5月15日,其美股以123.9美元/股收盘,跌幅达7.57%。
为何业绩亮点与股价下行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变化是,市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逻辑不能只看电商了,而是更期待看到其在AI领域的突破与想象空间,会为AI花多少钱。
如何讲好打动资本市场的AI新故事,正成为摆在阿里巴巴面前的新考验。
电商仍是“扛把子”
过去一年,阿里CEO吴泳铭把集团所有的业务重新梳理整合,划分为三大类:电商业务(包括国内国外电商)、AI+云(包括云业务、通义大模型等)、互联网平台属性业务(电商和AI与云之外的大部分业务)。
从2025财年财报来看,电商业务是“稳字当头”,其中批发业务比零售业务表现更好。
作为阿里营收的“扛把子”,2025年淘天集团营收4498.27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财年第四季度淘天集团营收达到1013.69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创6个季度新高。
从利润结构拆分来看,淘天集团也毫无疑问是整个集团EBITA的主力军。2025财年淘天集团经调整EBITA为1962.32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一个百分点,但财年四季度,经调整EBITA增长至417.49亿元,同比增长8%。
为进一步优化电商业务结构,提升运营效率,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阿里对这部分业务的调整频繁。
代表性的动作有两个:一是,剔除了重资产的线下零售业务,接连出售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二是,淘天业务一把手职务下放给了此前负责海外零售业务的蒋凡,后者正式统管阿里所有电商业务。
除了淘天集团外,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9%达1323亿元,是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细分来看,国际零售商业收入同比增长33%,达到1084.65亿元,主要得益于速卖通和Trendyol等平台的收入快速增长;国际批发商业收入实现14%的同比增长,达到238.35亿元。
AI故事如何讲下去?
在电商业务看似一片向好的态势下,阿里又为何在公布财报当日会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或许是阿里云业务未达预期的业绩增速和资本开支,动摇了市场对于阿里AI叙事的信任。
财报显示,2025财年,阿里云智能集团的收入同比增长11%至1180.28亿元,其中财年第四季度,云智能集团实现收入301.27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创下三年来新高;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该集团调整后EBITDA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69%,看起来也不错。
单从这些数据本身而言,阿里云的表现可圈可点。然而,资本市场向来是预期导向的,市场原本对阿里云设定的增速预期为20%,但实际增速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而且,仅是市场怀疑还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2025财年最新个季度的资本支出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今年2月,阿里CEO吴泳铭曾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这让市场再次看到了阿里在AI上的“巨大决心”。此后,港股阿里的股价从80港元一路涨至最高145.9港元,就是由于AI业务的乐观预期。而该季度,阿里的资本开支仅246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0亿元左右,也比上一季度的317亿元要少。
重估阿里价值
2023年12月,拼多多市值历史性超越阿里之时,马云曾一语道破了阿里对AI的重视,“我相信今天的阿里人大家都在看都在听。我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此后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从现有业务的AI转型,到模型生态构建,以及大模型领域的投资等等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截至4月底,阿里巴巴通义已开源两百余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3亿次,基于通义千问的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目前,AI如何赋能阿里业务尚待观察,市场在重估阿里的价值,阿里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在财报电话会上,吴泳铭透露公司的AI产品行业渗透在迅速扩大,他还表示,“2026财年,我们将继续聚焦电商、AI+云的核心业务增长,面向中长期,塑造以科技为核心动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第二增长曲线是否能成功塑造,或许2026财年的数据能给更多的佐证。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翠鸟资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