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降血压切忌“一步到位”,高一点也没关系,新指南是这样建议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3:54 2

摘要:65岁的李大爷被诊断为高血压2年,一直规律服用降压药。最近体检发现血压为160/100 mmHg,医生将降压目标调整为“低于140/90 mmHg”,并增加了药物剂量,嘱咐及时复诊。

65岁的李大爷被诊断为高血压2年,一直规律服用降压药。最近体检发现血压为160/100 mmHg,医生将降压目标调整为“低于140/90 mmHg”,并增加了药物剂量,嘱咐及时复诊。

三周后,完全忘记了还要去复查的李大爷频繁感到头晕、乏力、甚至在起身时险些跌倒,赶紧被家人送到了医院,复查显示心脑肾功能均正常,血压为130/80mmHg,这让李大爷十分困惑:“明明啥问题也没有,血压也达标了,为什么这么难受?”

医生为李大爷解了惑:让他来及时复诊的原因就是怕他“达标”得太快, 据统计,约15%-30%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快速下降后出现头晕、疲劳等症状,老年患者和长期高血压人群尤为明显。

这提示我们:降血压不能单纯追求“数值达标”,而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科学评估、缓慢干预。

血压降到标准值,为何反而头晕目眩?1

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已适应“高压状态”,尤其是动脉硬化严重的老年人。当血压短期内骤降时,血管无法及时调整张力,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例如,脑血流需要一定的灌注压维持,当收缩压从160 mmHg快速降至120 mmHg时,可能引发脑缺血,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甚至晕厥。

指南推荐的血压目标(如

因此,我国最新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65~79岁老年人推荐降压目标为2。

降血压不能单纯依据指南要综合评估,缓慢降压1-3

研究显示,强化降压治疗(

因此,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应根据个人病史、生活习惯、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及合并症(糖尿病、冠心病等)进行综合评估,并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降压药物,根据情况逐渐、缓慢地增加治疗强度,实现血压“软着陆”:

小剂量起始

小剂量作为初始治疗,若单药治疗血压不达标,推荐低剂量联合用药,2~4个月逐渐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以尽量避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的风险

选择长效降压药

尽可能使用1次/d、有24h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和心脑血管并发症

个体化

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耐受性、个人意愿和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血压达标并不等于治疗结束,日常监测与健康习惯能帮助身体逐渐适应血压变化,同时预防因降压过快或剂量不当引发的风险。在坚持用药的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方式与医生形成治疗配合,实现更安全的血压长期管理:

居家监测:每日早晚测量血压并记录,特别注意体位变化时的血压差异(如站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提示体位性低血压);

症状日记:记录头晕、疲劳等症状的发生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限盐(

小结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仅是降低数值,更是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当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时,需警惕过度降压的风险。通过医患协作、动态评估和缓慢调整,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的血压管理。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来源:一盅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