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的邹国,作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此时家族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家境趋于贫寒。他自幼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 ,儿时的孟子,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而孟母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多次迁居,“孟母三迁
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的邹国,作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此时家族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家境趋于贫寒。他自幼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 ,儿时的孟子,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而孟母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多次迁居,“孟母三迁” 的故事便由此而来。起初,他们居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见状,觉得这个环境不利于孟子成长,便搬到了集市旁。可孟子又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之事。孟母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看到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便一一学习记住 ,孟母这才满意。
除了重视环境,孟母对孟子的学业要求也极为严格。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看到孟子后,怒不可遏,拿起剪刀剪断了正在织的布,并严厉教训孟子,学问如同这织布,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半途而废就无法成才 。孟子深受触动,从此专心读书。
在孟母的悉心教导下,孟子茁壮成长。十五六岁时,孟子前往鲁国求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孟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怀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孟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他先后游历齐、梁、宋、滕、薛、鲁等国,向各国君主阐述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期待能遇到赏识他的君主,实现天下统一、社会太平的宏愿 。在魏国,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仁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可梁惠王一心追求霸业,觉得孟子的理论不切实际,没有采纳;在齐国,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对话,描绘了理想的王道社会图景,齐宣王虽赞赏其学说,却未完全付诸实践 。尽管四处碰壁,孟子仍坚持不懈,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传播过程中,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仁政” 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奔走列国,极力向君主们宣扬的政治主张 。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对孔子 “仁学”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 “仁” 主要聚焦于伦理道德层面,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其根本精髓便是 “爱人” 。孟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 “仁” 的思想拓展到国家治理的广阔领域,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 “仁政” 学说,涵盖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纲领。
在政治上,孟子极力倡导 “以民为本”,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著名观点 。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将百姓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强调了百姓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百姓起着决定性作用。君主只有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关心百姓的疾苦,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曾对齐宣王说,如果君主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这样上下一心,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就像周文王治理岐山时,实行仁政,关心百姓生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大,最终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反,夏桀和商纣,这两位暴君,他们漠视百姓的生命,肆意压榨百姓,最终失去民心,导致国家灭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孟子从历史兴衰中总结出的深刻教训。
孟子的 “仁政” 还体现在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统一上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火纷飞,百姓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房屋被烧毁,农田被荒芜,亲人离散,生灵涂炭,因此他强烈反对这种残酷的兼并战争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无尽的破坏和杀戮,只有通过推行 “仁政”,以道德和仁义来感化人心,才能实现天下的统一与和平 。在他看来,君主如果能以 “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关心百姓的生活,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归附于他,这样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和平统一 。
“民贵君轻” 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短短数语,却如同一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人们指明了政治的根本方向 。这一思想作为孟子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所在,只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君主的地位才能稳固 。它是对传统君权至上观念的大胆挑战,提醒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重,爱护子民,赢得民心 。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战火纷飞,各国纷争不断 。统治者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频繁发动战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孟子提出 “民贵君轻” 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希望通过这一思想,唤醒统治者的良知,让他们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从而减少战争,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贵君轻” 的思想影响深远,众多贤明的君主都深受其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深刻领悟到 “民贵君轻” 的内涵,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因此,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虚心纳谏 。他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将百姓比作水,君主比作舟,生动地诠释了百姓与君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正是因为李世民重视百姓的力量,关心百姓的生活,才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和繁荣的国家之一 。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孟子的 “民贵君轻” 思想虽然具有进步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本质上讲,它依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让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封建社会,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民贵君轻” 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难以真正实现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思想的价值,它所蕴含的民本理念,为后世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民主、平等与公正 。
《孟子》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述的对话体典籍 ,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共七篇,以问答驳论为主要论证方式,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反映先秦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著作 。它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处世哲学的智慧之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这句话如同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傲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要坚守内心的正义与善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金钱、权力、地位等,有些人在富贵面前迷失了自我,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而真正的大丈夫,即使拥有财富和地位,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欲所左右 。同样,当身处贫贱之时,也不应自暴自弃,更不能为了改变现状而不择手段 。要知道,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努力奋斗,终有一天能够摆脱困境 。面对威武的权势和威胁,也不能屈服于压力,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在历史的画卷中,苏武北海牧羊便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押 。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劝他投降,可苏武始终不为所动 。他在北海边,手持汉节,牧羊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受尽了苦难 。即使身处绝境,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始终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 。苏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源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我们指明了在不同境遇下应有的处世态度 。当我们身处困境,不得志的时候,要学会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就像一颗种子,在黑暗的土壤中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此时,我们不应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品德,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当我们功成名就,得志的时候,更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将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用于造福社会,帮助他人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践行着这一理念 。范仲淹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贫寒,自幼刻苦读书 。通过不懈努力,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在为官期间,他始终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 。他推行改革,减轻百姓的负担,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他还创办义学,资助贫困学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范仲淹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座右铭,将 “达则兼济天下” 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心怀天下,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孟子的思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在唐宋时期,一场意义非凡的 “孟子升格运动” 轰轰烈烈地展开 。唐朝的韩愈,这位倡导古文运动的领袖,对孟子推崇备至 。他在《原道》中,明确地叙述了儒家的 “道统”,强调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道统的重要传承者,将孟子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宋代,理学蓬勃兴起,孟子的思想更是成为了宋代理学的思想中坚 。理学家们对孟子的性善论、民本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二程对性善论极为重视,他们认为 “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 。朱熹更是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 “四书”,使《孟子》成为了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与 “五经” 并列,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此,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庙 ;孟子其书也由 “子” 升 “经”,成为了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这一时期,孟子的学说愈发被推崇,尊孟思潮盛行,孟子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升 。
除了在思想学术领域,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们也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许多贤明的君主都将孟子的 “仁政” 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他们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他们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少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文帝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将田租税率从 “十五税一” 减为 “三十税一”,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全免田租 。景帝也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 。他们还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在这样的政策下,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 “文景之治” 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他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将百姓比作水,君主比作舟,生动地诠释了百姓与君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虚心纳谏 。他还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不拘一格地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李世民的努力下,唐朝出现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
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 “仁政” 思想和 “民贵君轻” 理念,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孟子强调的 “爱人”“敬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思想,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社会就会充满温暖和关爱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孟子的民本思想提醒我们,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的权利,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人民的意愿,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 。金钱、权力、地位等,往往会让一些人迷失自我,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而孟子的这一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要坚守内心的正义和善良,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当我们面对富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欲所左右;当我们身处贫贱时,要不卑不亢,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当我们遭遇威武权势的威胁时,要坚定信念,不屈服于压力,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
孟子,这位闪耀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巨擘,以其 “仁政” 和 “民贵君轻” 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他的思想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依然在当今社会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深入研读孟子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将 “仁政” 思想中的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以友善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工作中,秉持 “民贵君轻” 的理念,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精神激励自己,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
孟子的思想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让我们传承和弘扬孟子的思想,将其智慧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在孟子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