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新冠感染潮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钟南山院士在近期公开发声:不吃两类药、不做一类事、不存一种念头,这一提醒背后,实则警示着公众对疫情防控态度中出现的松懈和误区。从病毒传播特性到个体免疫反应,再到社会层面的干预策略,疫情的每一波反扑,都不是偶然。
新一轮新冠感染潮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钟南山院士在近期公开发声:不吃两类药、不做一类事、不存一种念头,这一提醒背后,实则警示着公众对疫情防控态度中出现的松懈和误区。从病毒传播特性到个体免疫反应,再到社会层面的干预策略,疫情的每一波反扑,都不是偶然。
当前感染者中,以咳嗽、发热、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为主,但部分高龄人群和慢病患者在感染后,可能快速进展为肺炎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病毒变异株JN.1的高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即使接种过疫苗或曾经感染的人群,也不能完全避免再次中招。
尤其是65岁以上高龄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二次感染后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从病理机制看,病毒感染后不仅仅局限于呼吸道,部分患者在康复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障碍、心率失常等“长新冠”表现。
这种延迟性损伤与病毒引发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细胞因子风暴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超过30%的康复者在感染三个月后仍存在一种或多种慢性症状,其中以注意力不集中和运动耐力下降最为突出。
钟南山院士提到的“不吃两类药”,首先涉及的是不恰当地自行服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感染初期便自行使用抗生素,期望“预防肺炎”。
殊不知,新冠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反而破坏肠道菌群,削弱免疫屏障。一项2024年发表的多中心临床观察数据显示,约42%的新冠住院患者曾在感染初期自行使用抗生素,其中超过半数因肠道菌群紊乱出现继发感染。
至于激素类药物,虽然在重症患者中有严格适应症,但普通人若在未监测血氧水平情况下随意使用,极易掩盖病情进展,造成延误救治。医学实践已证实,激素在病毒复制阶段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肺部病毒负荷。
“不做一类事”指的是感染早期带病坚持工作、运动、熬夜等行为,这类“硬扛”往往成为病情恶化的导火索。
在临床接诊中,不少年轻人感染后仍坚持高强度工作,结果在数日内出现心肌炎、胸闷心悸等表现。
病毒入侵心肌组织的风险虽不高,但一旦发生,极具隐匿性和致命性。特别是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极容易在病毒作用下诱发心源性猝死。
“不存一种念头”则是提醒公众不要对新冠产生轻视心理。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反正已经得过一次,不怕再来”。但现实远不如此。
2025年初一项基于8万例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二次感染者的平均症状持续时间比首次感染延长1.8天,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升高至原来的2.3倍。这背后的机制在于免疫系统在多次激活后可能出现“疲劳”状态,导致对病毒的应答不再高效。
从社会层面看,公众的“新冠疲劳”情绪也在不断蔓延。口罩佩戴松懈、聚集活动恢复、检测率下降,这些都为病毒提供了潜伏和传播的温床。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医院门急诊中呼吸道感染患者比例已接近去年同期的1.7倍,这在流感季尚未到来的5月,已属异常信号。
新冠病毒之所以让人防不胜防,除了其高度变异能力,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个体免疫状态的巨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家人中,感染后的症状表现也可能天差地别。
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有人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有人则疲兵溃败、毫无防御。这也解释了为何“同样的病毒”,带来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医学知识点是:“免疫记忆”并不意味着免疫保护。大众常以为得过一次就有“抗体”,便可高枕无忧。
但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病毒若发生结构变异,原有抗体未必能够识别新毒株,甚至可能产生“原始抗体依赖增强效应”,使得病毒更易进入细胞。这就像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不仅打不开,反而可能卡住门。
临床上也有不少例子显示,病毒感染后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可能成为癌症发展的诱因之一。2024年国内一项涵盖5省市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新冠康复者中慢性肺部炎症患者,其后续发生肺腺癌的风险较普通慢阻肺患者高出约1.6倍。虽然不能单一归因于病毒,但其“促炎环境”无疑加重了细胞突变的风险。
那么,面对这波感染潮,普通人该如何科学应对?首先是识别高风险症状:如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心率明显加快、意识模糊等,应当即刻就医。
其次是动态监测自身指标变化,可在感染初期每日固定三次测量体温和心率,并记录在册。若发现体温反复升高或心率持续高于100次每分钟,需警惕病情进展。
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许多患者在康复期出现焦虑、恐惧、失眠等情绪问题,一方面源自对病毒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对生活节奏被打乱的失控感。临床干预中发现,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康复指导方案,能有效缩短“长新冠”症状持续时间。这说明,身体的恢复,离不开情绪的修复。
回到开头那个提醒:不吃二药、不做一事、不存一念。这不仅是对个体防护的忠告,更是在对整个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再警醒。病毒不会因为我们的麻痹而消失,反而会在松懈中悄然反扑。
你是否也曾因为“只是感冒”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信号?你是否还在坚持“轻症扛一扛”的老观念?在这场与病毒的长期拉锯战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未来的健康轨迹。
医学的底线,是尊重身体的语言。让我们听懂它,不被它反噬。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修订版
2、《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冠二次感染流行趋势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肺部炎症与肿瘤风险相关性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李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