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健康问题并不是悄悄找上门,而是大张旗鼓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早些时候我在查阅一组社区门诊数据时注意到一个现象:最近一段时间,呼吸道疾病的就诊人数又开始攀升。
有时候,健康问题并不是悄悄找上门,而是大张旗鼓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早些时候我在查阅一组社区门诊数据时注意到一个现象:最近一段时间,呼吸道疾病的就诊人数又开始攀升。
你可能会以为是换季引起的“老毛病”,这轮升温的幕后主角,是我们以为已经淡出视野的新冠病毒。
不少人对“新冠”三个字已经有些麻木了,甚至觉得就像一场过去的风波。但病毒并不因我们的忽视而消失,它只是在不断“换马甲”悄悄潜伏。
有趣的是,很多人对这个“老熟人”的新动向毫无警觉,甚至还在重复过去的错误做法。有人一咳嗽就盲目吃抗生素,有人发烧了还坚持去上班,有人干脆觉得“反正感染过了,再来一次也无所谓”。
新冠病毒的变异仍在持续,而且现在的感染症状更具有隐蔽性,体温不一定高,嗓子不一定疼,甚至有些人只是感觉“有点累”,就已经是感染者。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老眼光去看待它。
钟南山院士最近再次发声,提醒大家在新一轮感染潮面前,有三件事不能做。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临床观察后的忠告。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医学逻辑到底是什么。
先说“不吃1药”。这个药就是抗生素。很多人一感冒就觉得“吃点消炎药保险”,但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而新冠是病毒引起的。
就像你家漏水了,却去修电路,治标不治本。滥用抗生素没效果,还容易破坏肠道菌群,造成免疫系统紊乱,甚至引发抗药性问题。
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就因为频繁自服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严重失调,结果一个小小的病毒性感冒,拖了整整两周才好。
再说“不做2事”。第一件事是带病上班。很多人觉得自己“顶得住”,但感染初期是病毒传播最厉害的时候。你以为多喝热水、硬扛几天就好了,没想到办公室里几个同事接连“中招”。病毒不怕你勇敢,就怕你胡来。
第二件事,是在康复期剧烈锻炼。有人刚退烧就去跑步、去健身房“恢复元气”,结果引发心肌炎,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
新冠病毒对心脏、肺部等器官有一定的攻击性,康复期身体还需要修复时间,这时候剧烈运动,无异于在疲惫的战后城市强行开工,后果可想而知。
再来说“不存3念”。这三种错误想法,是很多人掉以轻心的根源。
第一种是“我得过,免疫了”。不少人以为自己曾经感染过,就对新冠免疫了。可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就像你换了锁芯,贼也换了开锁工具。以为感染一次就“百毒不侵”,只是种自我安慰。
第二种是“反正都是轻症”。确实,很多人这次感染后症状较轻,但不能忽视,轻症≠无影响。
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出现认知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脑雾”现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一味轻视,就可能错过早期干预的机会。
第三种是“我身体好,不怕”。这种过度自信最危险。新冠病毒并不是只攻击老年人或基础病患者。
年轻人也有可能因为免疫反应过强,出现高烧不退、血氧下降等严重症状。身体好不等于刀枪不入,科学防护才是真正的底气。
我曾接诊过一名30岁出头的男性患者,他平时健身、饮食都很规律,自认为是“铁人”。感染新冠后,他没当回事,继续高强度工作,结果第5天突然出现胸口闷痛、呼吸急促。
检查后发现,他的心肌酶指标异常,医生判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他很懊悔,说早知道不该硬撑。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是你扛得住病毒,而是病毒可能正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伤害你。
除了钟南山院士提到的警示,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免疫力的动态变化。不少人觉得“免疫力”是个固定的东西,像身高一样一成不变。
其实不是。免疫系统像一支军队,需要营养、休息、情绪的支持。你一熬夜、一焦虑、一偏食,它就开始掉链子。特别是在感染高发期,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才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别把“阳过一次”当作通关凭证,也别把“轻症”当作侥幸理由。健康从来不是靠一次抗争赢来的,而是靠日常点滴积累的。我们不能左右病毒的变化,但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应对。
有读者问,是不是每次出现新冠感染高峰就要恐慌?我的回答是:不用慌,但要警觉。
就像看到天上乌云密布,你不会躲在屋里不出门,但至少会带把伞。科学认知、合理防护、不过度恐慌、不盲目自信,这才是我们和病毒共处的正确姿势。
说到底,钟南山院士提出的“不吃、不做、不存”三条提醒,不是要我们退缩,而是让我们有方向、有重点、有准备地面对新一波挑战。
不是说你非得去医院做个大检查,也不是要你天天戴N95、喷酒精,而是要你清楚知道,哪些是真正能帮你减少风险的行为,哪些是看着安心、实则无用的“假动作”。
我们不能决定病毒是否来敲门,但能决定自己是否为它开门。
别被表面的“轻松”蒙蔽,也别被过去的“经验”误导。真正的健康,不是靠一次胜利赢来的,而是靠每一次理智选择积累的。
新冠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
防护不是恐慌,而是责任。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与管理建议[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38(04):17-21.
[2]王丽娜,刘志勇.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变化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40(10):1201-1206.
[3]张志强,王晓明,李慧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心肌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03):198-2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