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由常州市一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医疗大模型‘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将在常州启幕,该活动由中国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指导,是行业内具有深度影响力、聚焦医疗大模型创新与实践交流的专业会议。来自全国的数百名医院书记院长、医疗领域管理者、临床专家
5月23日,由常州市一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医疗大模型‘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将在常州启幕,该活动由中国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指导,是行业内具有深度影响力、聚焦医疗大模型创新与实践交流的专业会议。来自全国的数百名医院书记院长、医疗领域管理者、临床专家、AI科学家、技术领军者及产业领袖相聚常州,共商智慧医疗发展新未来,并赴市一院参观交流。不久前,河南省卫健委、浙江省杭州市卫健委等省内外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携多家知名医院专家齐聚市一院,观摩学习人工智能在医疗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度落地成果。
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大模型AI医疗应用创新实验室”、全省首条5G-A医联体常态化医疗物资航线、行业领先的数智化病理阅片实践……在全国千余家地市级医院中,市一院正走在引领智慧医疗发展的时代前列。
“我们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健康新质生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以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就医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紧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契机,实现医院发展的新跃升。”市一院院长周军表示。
AI重塑就医体验
“常医万事通”智能问询,“诊间智录”沟通医患
步入常州市一院门诊大厅,一间透明小屋引人关注。一位患者正通过里面的屏幕,和“常医万事通”对话。“我肚子疼该挂什么科?”“请问有哪些症状?”……多轮快捷问答之后,“常医万事通”基本掌握了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和发病时间等关键信息,精准匹配并引导挂号科室。“常医万事通”不仅为患者解决了不知挂哪个科室的燃眉之急,还节省了排队问询的时间。
不仅如此,做检查该去几楼、医保有哪些最新政策等常见问题,“常医万事通”都能给予快速、清晰、准确的答案,加上科技感十足的交互界面,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更为便捷的是,手机上可以智能操作“常医万事通”。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微信小程序,患者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取挂号、就诊、检查检验、医保、用药指导、医学科普等多类型实用信息,堪比一个功能强大、实时更新的移动就医信息库。
“由市一院和全诊医学打造的‘常医万事通’覆盖医院各场景,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它的服务——‘有问题找它’‘有困难找它’‘有诉求也可以找它’,让更多患者实现高效便捷就医。”市一院门诊办副主任朱力表示。
这仅仅是市一院智慧医疗场景中的一幕。在就医前,患者还可以进入“AI问诊”环节,就医流程继续“加速”。
挂号完成后,患者可点击小程序中的“AI问诊”,在模拟临床医生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病症、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采集,还可以上传检验检查、病理报告单等。待预诊病情录入全部完成,系统会自动生成预问诊病历,并同步至医生工作电脑端。
当患者进入诊室时,医生就能同步查看预问诊病历,快速掌握患者基本情况、病情特征和就医需求。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于更充分的医患沟通,了解最新病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在医生诊室里,还有另一项令人惊叹的智慧医疗技术——“诊间智录”。通过一个“智能”麦克风,自动记录医患沟通对话,实时采集患者讲述中的关键内容,并借助后台大语言模型的医疗生成式AI,同步把语音转化为文字、形成医疗文本,并生成电子病历草稿。“诊间智录”技术能将患者的口语化表达自动转为医疗专业术语,让病历书写更为智能高效。
“诊间智录”让医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面对面的问诊,助力医患交流更充分、病情了解更全面,也让患者的就医体验更舒适。
从专用发射器、平板电脑到手机、麦克风,市一院的“诊间智录”不断更新升级。在确保患者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同时,“诊间智录”正朝着更加快速准确、更高质量的目标不断突破。
近期,常州市一院还将推出“室内导航”服务。患者完成挂号后,只要点击挂号回执页的“导航”按钮,即可自动规划就诊地点线路,跟随镜头中的线路示意图前进,就能顺利到达目标诊室附近,将极大方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短时间找不到科室的患者群体。
智慧医疗赋能病房守护
“AI输液”实时监测,“出院小结”一键生成
在常州市一院,AI+医疗不仅在门诊智能服务患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凭借全方位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住院、手术等诊疗领域,AI智能服务同样大显身手。
针对手术过程,常州市一院创新推出了“手术记录”功能。借助AI大模型,在一台手术完成后不久,主刀医生可按照结构化标注点,利用手术间歇的时间即可语音记录手术要点、手术进程、主要操作等信息,并同步转化为手术记录文本。只用几十秒,医生就能完成关键手术信息的记录工作,避免了传统手写记录及多台手术繁忙后导致的信息遗漏。快速、高效、精准的“手术记录”,为病例管理、后期教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文本,更有利于手术质量的长远提高。患者出院前,医生还可以一键智能生成出院小结,治疗过程、用药指导等信息清晰准确,大大提高了出院办理环节的效率。
医疗文书辅助智能书写技术有效减轻了医生书写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医患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同样,市一院还积极打造智慧病房,让医疗服务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不久前,在市一院慧智产科家庭病房,护士刚看中央监护屏幕一眼,就发现了异常——一位剖宫产产妇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偏低。护士立刻赶至床前,发现该产妇声音沙哑,考虑喉咙可能有痰,而且自己无法咳出。若发生痰液堵塞气道却未及时发现,严重者可引发窒息。
在护士的及时干预和照护下,产妇最终将痰排出,血氧饱和度也恢复了正常。护士快速发现指标异常并及时处理,得益于产妇使用了穿戴式的监护设备,这是市一院智慧病房建设的一部分。
与传统的大块头监护设备相比,这款监护仪只有手表大小,让产妇不再有被“束缚”之感。此外,它还可以实时监测血氧、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同步显示在中央监护大屏上,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报警提示。
这些实时显示的监测数据,让护士迅速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动向,取代了以前主要依靠巡视病房发现异常报警的方式,让护理更智能,让患者更安心。
不仅如此,监测数据还会同步上传至护理记录单,护士不再需要每隔一小时到病房记录数据,再誊抄在记录单上,护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病房里的呼叫也实现了智能化。一旦产妇或家属进行呼叫,护士的专用手表会马上收到提醒。与此同时,产妇所在病房门口、病区走廊显示屏,都会显示呼叫信息,确保护士第一时间获知消息并立即处理。如遇忙碌状况,护士还可以就近选择对讲屏或通过对讲机,即时连线患者或家属,了解具体需求,告知所在位置和到达时间。“护士第一时间连线、及时给予回答,会给予患者和家属更多安心。”市一院产科副护士长许仙说。
有了“智慧医疗”的加持,输液也变得轻松起来。“AI输液”依托患者床头屏的摄像头,通过一个小型输液监测装置,实时监控输液滴速、输液进程,这些信息都会在中央站大屏显示,方便护士随时关注。一旦输液结束,还会自动夹断,并同步报警提示,多重保障输液安全。“AI输液”让产妇和家属们再也不必时刻盯着输液袋,腾出了更多精力专注于新生儿的照料。
这里的床垫也是智能的。孕产妇躺在床上,其心率、脉搏、呼吸等数据被实时记录。突然的心率加快、脉搏异常,中央站会即时报警,护士会及时到床边查看并排除异常。这样的智能配置,无疑为孕产妇们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感。
目前,常州市一院一期已建成8个智慧病房,人工智能+医疗文书辅助智能书写的各个场景正在市一院全面推广,助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数字化提速病灶筛查
“AI影像”极速识别,“数智阅片”精准判断
如果说影像科、病理科是医学的“火眼金睛”,那么,有了智慧医疗的赋能,它们将“如虎添翼”。
在AI技术辅助下,医学影像实现更快速、更精微的全景扫描,并自动完成初步病灶筛查,大大提高了影像检查的速度和准确性。“AI技术快速识别并标记更小的结节,便于提示患者及早进行随访。”市一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陈杰表示。血管三维重建也大大提速,医生不必再依赖费时较多的手工重建,而是在AI技术辅助下,点击鼠标即刻完成,再经医生审核后即可发放报告,患者等待时间大大缩短。
AI影像除了能够自动识别病灶,还在手术路径规划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患者影像资料经扫描上传后,将自动生成如病灶具体位置、需要切除的范围、将保留哪些部分、对身体可能有哪些影响、可能面临的风险等关键信息,进而形成手术路径、手术规划,协助医生在术前掌握手术区域情况、优化术前评估和手术决策,为制定精确的手术策略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手术方案的精准度和安全性。“AI在手术领域的应用,一方面让术前讨论、术前准备更加全面充分,有利于青年医生的成长和医学科教研一体化,另一方面,也让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有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了解,增进了医患沟通和信任,让医患双方都打‘有准备之仗’。”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陈学敏说。
在病理科,常规的病理切片经由数字扫描转化成了数字信息,再借助AI技术进行数智阅片诊断。原本1天处理1000余张切片,现在1个晚上即可完成,并广泛应用于细胞病理、胃镜、前列腺、乳腺等常规标本的诊断。对于被称为“大熊猫一般稀缺”的病理科医生而言,这样的速度提升,意味着医疗服务效率的飞跃。
而且,数智阅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已达到国家相关诊断质控的标准。对胃肠镜患者的病理切片,AI技术可以在不漏诊的情况下,区分息肉、息肉上皮、低度异形增生、高度异形增生、癌变等不同组织的细节信息,做出是炎症、息肉,还是肿瘤前病变的初步判断。AI技术还可以快速计算炎症细胞数量,据此判断炎症发生的轻重程度。
阅片诊断提速,让病理科出具报告的时间明显加快,有的胃镜病理报告,甚至可以做到今日检测、次日发放。对于急于知道肿瘤良性或恶性的患者而言,即便只是半天的提速,都能极大缓解焦虑情绪。
AI技术还让远程会诊,从跨越山海变成触手可得。如今, AI辅助下的智慧病理、智慧影像已经运用到市一院对口支援的新疆尼勒克、盐城阜宁等地,为当地群众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新疆尼勒克县人民医院是市一院的对口支援单位,病理科经常要协助其阅片诊断。“以前,要么是坐飞机赶过去,早晨出发晚上到,要么是把切片寄过来,至少3天。如今,切片扫描直接传输,我们当天就能会诊,不仅不耽误治疗,还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诊疗能力。”市一院病理科主任李青表示。
医疗服务永无止境,AI更新迭代也不会止步。下一步,AI技术还将在医学影像科、病理科扩大应用范围,持续提升“火眼金睛”的实力,更好为患者就诊服务。
低空航线连接生命通道
助力优质资源下沉,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米”
近日,周女士因为严重气喘、呼吸衰竭被收入三井人民医院住院救治。初步检查发现,周女士患有肺间质纤维化,经快速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但急需做进一步的检验评估病情,医院却无相关检验项目。
数分钟后,搭载着周女士抽血样本的无人机紧急起飞,沿着常州市一院—三井人民医院低空医疗航线飞行,7分钟后顺利抵达市一院。送检当天,检测结果就呈现在了三井人民医院-一院综合病区执行主任王智刚的案头。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治疗后,周女士的病情已明显好转。
2024年7月22日,市一院开通全省首条5G-A低空医疗航线,利用无人机将26分钟的地面通勤时间减至7分钟,满足了紧急情况下检验标本、药品、耗材等医疗物资的运输调度需求。此后,市一院又陆续开通了魏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奔牛人民医院航线。
市一院的低空医疗航线,担负着基层医疗救急的使命。在奔牛人民医院的一次手术中,医生为手术台上的患者制作了快速病理切片,急需检测。如果经地面送至市一院,耗时约44分钟甚至更久,但凭借低空航线,22分钟即可送检。快速完成检测后,检测医生直接把电话打到手术室告知结果,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就近解决就医问题,市一院的低空医疗航线不仅快速、高效,而且可基于5G-A通感一体网络和无人机低空管理服务平台,精准识别、实时监测航线周边飞行器各项飞行数据,对航线内黑飞无人机实施反制,进一步保障运输航线安全。此外,市一院还建立专门机制,对运输标本的接收、流转、检测、结果回传等各环节实现闭环管理,确保标本和医疗安全。针对恶劣天气等紧急情况,还制定了地面转运等应对预案。
“许多地方开通低空医疗航线,解决的是多院区的问题。相比而言,我们探索的是分级诊疗难题,助力打通分级诊疗的‘最后一米’,亮点举措也被央视等媒体报道。”市一院医务处主任杨敏表示,“我们将进一步促进医联体服务的连续性、医联体的同质化管理,打造医联体建设的‘常州模式’。”
在医联体三联模式、医联体互联网医院等前期实践基础上,市一院持续探索智慧医疗赋能“低空经济+医疗救治”,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仅三井人民医院航线,已让200多位患者受益。
下一步,市一院还将陆续增加横林人民医院等多条航线,探索“空中医路”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将实践经验向更多医联体单位扩展,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生根,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提升百姓就医获得感。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呈千帆竞发之势,智慧医疗的应用场景备受瞩目。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正创造着医疗服务的崭新时代。
“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国内外AI大模型的‘百模竞争’,最后都要与具体场景、具体行业相结合。我相信,医疗大模型的发展潜力无限,其服务既能覆盖全生命周期,又可精准对接个体健康管理需求。”市一院院长周军表示,“我们要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更有人文关怀,更具个性化,不断推动医疗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
站在智慧医疗发展的时代潮头,市一院将以科技赋能为支点,持续推进智慧医疗在健康管理领域的运用,打通日常体检—健康评估—挂号就诊—住院治疗等环节,实现市民健康的全流程管理服务。未来,医院将通过谋划小型智能体训练、建立智能平台助力医学科研等举措,矢志成为智慧医疗新航程的领航者,让科技创新成果化作守护生命的温暖力量,为全民健康筑牢智慧防线。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