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上午,合肥野生动物园的黑帽悬猴“大壮”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死亡。园方通报称,经国内兽医专家会诊,初步判断死因为“心肺功能衰竭”。闻此噩耗,网上一片哀声。痛定思痛,在“自然死亡”的表象之下,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这只曾因憨态可掬走红网络的
昨日上午,合肥野生动物园的黑帽悬猴“大壮”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死亡。园方通报称,经国内兽医专家会诊,初步判断死因为“心肺功能衰竭”。闻此噩耗,网上一片哀声。痛定思痛,在“自然死亡”的表象之下,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这只曾因憨态可掬走红网络的猴子,是否也在人类的过度关注中承受了不可见的伤害?
“大壮”并非孤例。近年来,国内外动物园频现动物因游客干扰导致的健康问题:2023年,上海某动物园一只长颈鹿因游客长期投喂导致消化系统疾病死亡(中国动物园协会通报);2024年,日本上野动物园的明星熊猫“香香”因游客持续噪音出现焦虑性拔毛行为(东京都政府动物福利报告);剑桥大学2022年研究显示,动物园灵长类动物因游客压力引发的生理疾病发生率是野外种群的2.1倍(《应用动物行为科学》。
“大壮”甫一出现,无疑获得了人类的万千宠爱。然而,被“围观”的代价,就可能是“喜爱”变成“伤害”。可能的结果包括:一是慢性应激的致命累积,黑帽悬猴天性警觉,长期暴露在闪光灯、游客喧哗等环境中,会导致其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动物学家研究指出,长期受游客干扰的动物园动物,端粒(衰老标志物)缩短速度比野外同类快。二是行为异化,统计显示,国内12家动物园中,61.5%的灵长类动物,当它们从野性生灵变成“表演者”时,会出现重复踱步、摇晃等刻板行为。这些异常行为在野外种群中几乎不存在,直接关联游客互动频率。三是原始栖息地的幻灭,使野生动物陷入“伦理困境”。即便最先进的“生态展区”,也无法复刻野外环境的声光、空间与社交结构。
如何让我们对动物的保护与喜爱真正“无害”?重构“人与自然”的边界变得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国内外已累积了不少经验。比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云观猫”直播系统,用科技替代近距离侵扰,使现场游客高峰期流量下降37%。在日本上野动物园,实行每周一闭园制度,2024年新增“熊猫静养日”,动物应激行为减少28%(东京都环境局数据)。
“大壮”已走,令人悲从中来。无论最终死因如何,但有一种意识必须唤醒,那就是如何从“娱乐消费”走向“责任共担”!
从动物园管理方来说,可否逐步取消动物表演,将收入来源转向政府生态服务采购?可否对游客投喂、喧哗等行为实施一定的惩戒,而不仅仅是劝阻?而对于我们普通游客而言,学会“远观而不亵玩”,至为关键。一位生物学家说过,“唯有理解,才能关心;唯有关心,才能帮助;唯有帮助,才能被拯救。”野生动物保护的本质,是让它们不需要适应人类,而是人类学会克制。
也许,我们对“大壮们”最好的纪念,是在沉默中归还它们自由。当我们在社交媒体转发它的表情包时,或许从未想过——那些笑声和镜头,是否早已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保护,始于承认我们无权闯入它们的世界。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