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单字精临基本掌握汉隶笔法、字法结构,写出字的味道后,就可以对碑帖中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左右关系予以关注,进行多字的临摹,即局部临摹。王羲之《笔势论》云:“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单字笔划之间有相背虚实关系,字与字之
通过单字精临基本掌握汉隶笔法、字法结构,写出字的味道后,就可以对碑帖中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左右关系予以关注,进行多字的临摹,即局部临摹。王羲之《笔势论》云:“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单字笔划之间有相背虚实关系,字与字之间同样也有这样的关系。上字与下字,左行与右行,须上下照应,左右关联,气韵团聚而且贯通。通过局部节临拓展从处理笔划与笔划的关系,到处理字与字的关系的整合能力,逐步建立起章法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汉隶碑帖是剪裱拼接印刷本,字与行列顺序已经被打乱,不是原碑的章法,原碑虚实相背关系已经改变。最好购置全碑拓本,观摩章法体会汉隶大朴气象。一般拼接本只做单字临摹之用。
一、字与字关系
在两字以上的章法布局中,每一个笔划就已经不属于一个单字,从属于章法整体需要了。单字成为这个章法构成的最小单位。字与字的关系因汉碑的章法不同而有所区别。《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等汉碑,有行有列,且行大于列,整齐划一,字与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横向排列之中。左右开张,字形多扁,蚕头雁尾彰显,左右关联密切。这种关联需要注意的是左右的避让和收放。
《郙阁颂》《开通褒斜道刻石》《三老讳字忌日记》《石门颂》《杨淮表记》《梁武祠堂画像题字》《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开母庙石阙铭》等行列不分,或虽分但是也不显著的。字与字之间很紧密,上下左右均有直接关系。单字更强调是局部章法的一部分,服从整体布局。蚕头雁尾笔划收敛不恣肆彰显,字形结构个性变化不突出,甚至笔划的粗细相背关系等也不明显。这种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笔划形态不能变化太大,雁尾不能明显;结构要打得开,守得住;字与字之间相而不犯,背而不离,在静中求动,在不变中求变。
可以把纵横三个字构成的九字分布局部,作为分析临摹对象。将九个字从笔划的多少,上下左右结字布局,分析体会笔划的穿插、字形的长短、字势的攲正,以及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等相背虚实关系,临摹掌握。
二、字与行列关系
行即字之间横向的空白,列即字之间竖向的空白。行列是联系字与字之间关系的纽带,行列形成章法布局,并使章法布局多变。
汉碑章法中特别是取法类的东汉隶书章法中,行列十分分明。尤以行大于列的章法布局突出,横向空间比竖向空间大得多,宽博、雄浑、大气。这种章法单字往往字形稍扁,蚕头雁尾特别显著恣肆,横向取势强烈。临摹这样章法下的局部时,一定不要畏首畏尾,更不能有意加大横向空间,缩小竖向空间改变原来章法布局。字与行的距离近是相而不犯,与列的距离稍远是背而不离。相背之间产生虚实变化。
在汉碑中还有一种章法就是无行无列的,如《开通褒斜道刻石》《祀三公山碑》等,似乱石铺街。行列全然化作空白散落在字与字之间,字与这样的空白关系似乎是等分的,其实不然。是笔划与空间的相对等分,单字在这里已被化解分散,空白已经密不容针,字与行列浑然一体。
来源:书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