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生态旅游的绿色蝶变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09:25 2

摘要:5月的西宁,半城山水半城花。作为青藏高原门户,西宁用36年完成生态逆袭,正以“生态+”模式撬动文旅产业升级。1月至4月我市累计接待游客916.05万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85.18亿元,分别增长20.44%和20.02%,书写着高原城市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本。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5月的西宁,半城山水半城花。作为青藏高原门户,西宁用36年完成生态逆袭,正以“生态+”模式撬动文旅产业升级。1月至4月我市累计接待游客916.05万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85.18亿元,分别增长20.44%和20.02%,书写着高原城市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本。

◆生态筑基:荒山染绿,重塑城市底色

20世纪90年代,西宁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仅7.2%,全年扬尘天气超100天。通过“引水上山、陡坡造林”等创新技术,2024年森林覆盖率跃升至79%。西宁是西北首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过去的十余年,西宁通过见缝插“绿”、设计口袋公园、道路绿化提质美化等举措,增加了城区的绿化面积,填补了城镇的景观空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13平方米;群众出门500米即能享有公园休闲绿地,为居民带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舒适生活……从缺绿少绿到植绿扩绿,再到现在的爱绿兴绿,西宁的生态成果已融入生活、惠及全民。

465公里绿道,绘就西宁幸福底色。市民段雅经常在南川河滨水休闲绿道散步,5月的西宁,连翘、丁香、海棠等多种花卉逐次开放,“以前只能到街道上走,最多也是逛逛公园。建了绿道后,早晚散步、锻炼的人很多。一路上风景好,空气好,偶尔还能看到南川河的水鸟,家门口的风景越来越漂亮了。”在段雅眼中,南川河绿道的变化就是西宁幸福生活的缩影。

◆产业转型:生态资源变“流量密码”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试验场。园区内有野生植物146种,野生脊椎动物187种,特别是鸟类多达152种,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已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公园打造的“湿地学校”年接待研学团队320批次,孩子们通过VR观鸟系统记录生态日记。“这里既是城市绿肺,也是天然的生物课堂。”湿地管理员介绍。距离市区60公里的大通县树蛙部落,则演绎着另一种生态经济。46户村民将闲置农宅改造为树屋民宿,引入南京设计团队打造“悬浮森林”景观,2024年入住率达92%,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村民王永福感慨:“以前卖土豆一年挣不到2万元,现在端上生态饭碗,日子比酥油茶还香。”

◆科技赋能:打造高原旅游新标杆

走进豹街文旅综合体,裸眼3D技术让雪豹在玻璃幕墙上“飞跃”祁连山。这个以“高原旗舰物种”为核心IP的项目,五一假期创下单日5万人次客流纪录。智慧化建设同步提速:智慧旅游平台通过“旅游+文化+金融+互联网”的形式,全力打造的数字智慧平台,涵盖了政策资讯、公共服务、旅游监督、游客投诉、旅游攻略、美食介绍、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线路预订等多项功能,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游览周期的综合性服务,实现“一部手机畅游西宁”。在北川河湿地公园,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空气指标,智能路灯根据人流量调节亮度。“科技让生态旅游更低碳、更沉浸。”西宁市文旅局副局长张海霞表示。

◆全域联动:构筑国际生态旅游圈

12条新航线织就“空中丝路”,1+7旅游集散体系正以交通重构地理定义。联动甘肃、内蒙古、新疆“四省十二城”协同助力“引客来宁”,江苏、浙江、上海等东西部协作圈层不断扩大;更以文化交融激活开放势能,推动潮汕英歌与西宁社火的跨域对话,“河湟遗韵”联动南京“秦淮河畔”构建跨省文化长廊,西宁正以枢纽芯核牵引跨区域要素流动,诠释着“青藏门户”向“开放高地”的跃迁之路。

站在湟水河畔,曾经“黄沙碛里本无春”的边塞诗境,已被“水清岸绿百鸟栖”的现实图景取代。这座高原古城,正以生态为笔,绘就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青海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