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国家怀揣着在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梦想,毅然上马了一系列高精尖科技项目,像光刻机、运十大飞机、大型导弹驱逐舰等,涵盖军用与民用多个领域。这一决策,无疑是极具长远战略眼光的,若能一路坚持,中国科技或许早已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如今回想起来,着实令
上世纪,国家怀揣着在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梦想,毅然上马了一系列高精尖科技项目,像光刻机、运十大飞机、大型导弹驱逐舰等,涵盖军用与民用多个领域。这一决策,无疑是极具长远战略眼光的,若能一路坚持,中国科技或许早已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如今回想起来,着实令人感慨万千,值得深刻反思。
就拿灯塔一号导航卫星来说,1967年海军提出发展建议,1968年正式上马进入论证,1970年开始研制,1972 - 1979年完成了各种组装和试验,地面研制和试验基本完成,就等着发射试验卫星上天。然而,1978年计划戛然而止,1980年项目正式下马,实在令人惋惜。
运十大飞机的研制历程更是波澜壮阔。当时,中国面临着美国的严厉制裁、打压和挑衅,但科研人员毫不退缩。1970年国家组建708项目,1978年完成飞机设计,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不到10年,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民航(https://baike.baidu.com/item/民用航空/11023801)工业不能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还让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掌握制造100吨级喷气式大飞机技术的国家。波音(https://baike.baidu.com/item/波音/23608)和美国道格拉斯的副总裁都对运十大飞机给予高度评价,路透社(https://baike.baidu.com/item/路透社/1311989)也认为中国在获得这项技术后,将不再是科技落后的国家。而且,在研制运十大飞机的10年里,我国还成功研制出与GT3D7性能相当的915发动机,并装载在波音707上进行多次飞行试验,效果良好。
再看芯片和光刻机领域,我国起步并不晚。1956年,我国第一支晶体三极管诞生,1965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在北京、石家庄和上海等地相继问世,1965年还研制出65型接触式光刻机。1977年,我国光刻机GK3型半自动光刻机诞生,1980年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的第四代分光刻精度达到三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当中国能够制造出接触式光刻机时,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还未诞生,台湾省的台积电也才刚刚冒头。
但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大力提倡“以市场换技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等思想,停播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电子技术、工业项目研究无以为继,日渐凋敝,20多年的技术积累付诸东流。武汉无线电三厂破产改制,技术人员下岗,不得不另谋生路。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今看来,毛主席当年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令人钦佩。那些曾经被搁置的高精尖项目,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梦想,也本应让中国在科技领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历史无法重来,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坚定自主创新的道路,让中国科技真正走向世界前沿。
来源:元气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