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同官县与王益区的历史人文传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9:39 1

摘要: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铜川王益区宛如一颗镶嵌在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灿烂的人文,是一座值得深入探寻的魅力之地。

诗云:

水龙吟·铜川王益咏怀

漆河穿邑东流去,淘尽千年兴废。

同官古邑,范宽山水,傅玄辞赋。

窑火熊熊,青瓷映月,远销夷路。

记军台岭上,烽烟几度,英雄血、浇春土。

更喜今朝凝伫。

看新颜、翠环琼户。

姜村访古,瓷窑探秘,铁魂常驻。

北塬云横,南坡果熟,莺啼蝶舞。

愿长歌载酒,醉吟此境,共韶光住。

正文: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铜川王益区宛如一颗镶嵌在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灿烂的人文,是一座值得深入探寻的魅力之地。

王益区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北魏年间,那时它被称作古同官县。岁月的长河中,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印记,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

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两次路过同官,留下了“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千古名句,寥寥数语,便将古同官县的古朴与官员的清正勾勒出来,让后人得以一窥当时的风貌。

这里还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传说”的起始地。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去修筑长城,她历经千辛万苦,万里寻夫,最终得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哭倒长城。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王益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口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忠贞,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徭役之苦。

耀州青瓷起源于此,更为王益区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鼎州窑”在此创烧青瓷,开启了耀州窑辉煌的篇章。

至宋代,耀州窑刻花青瓷工艺冠绝天下,“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沿着古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鼎盛时期,耀州窑有着“十里窑场”的盛景,烟火缭绕,窑工们辛勤劳作,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宋神宗赵顼钦点耀州瓷为贡瓷,并封耀州瓷十里窑场的山神为德应侯,这足以彰显耀州瓷在当时的崇高地位。在那个文化昌明的宋代,耀州瓷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王朝诗书蕴藉的象征。虽然北宋灭亡后,耀州青瓷逐渐湮没无闻,但800年后,艺术家们重新复原了烧制技艺,让这一瑰宝重焕生机。如今,倒装壶成为国礼,胡人俑引发文化共鸣,小朋友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制陶,耀州瓷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传奇。

王益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中部,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东邻印台区,南接耀州区,西连咸阳市旬邑县,北靠延安市黄陵县 ,是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节点。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土台塬和河谷阶地为主,最高点海拔1339米。这种地势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0.8℃,年降水量500 - 600毫米,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漆水河、王家河穿城而过,宛如两条灵动的丝带,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出“北山青翠拥城郭,南塬果香绕街巷”的生态格局。这里的山水相依,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方水乡的温婉秀丽。

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闻名遐迩,王益区素有“渭北煤城”之称。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成为了王益区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耀州窑遗址和耀州窑博物馆是王益区人文景观的杰出代表。耀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堡镇,这里是耀州窑千年瓷都的核心区域。遗址中可见宋代龙窑、馒头窑遗迹,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当年窑场的繁荣。耀州窑博物馆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古陶瓷专题博物馆,陈列着唐宋青瓷、金元铁锈花瓷等文物千余件,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研究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一座被誉为“活着的陶瓷史” 的地方。

“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以孟姜女传说为文化背景,还原了秦代的村落风貌。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秦文化氛围,了解秦代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人民公园蕴涵着独特的“铁民精神”。这种精神是王益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代表着坚韧、勤劳、朴实的品质,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王益人奋勇前行。

军台岭承载着红色革命史。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无数革命先烈在此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军台岭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过三次激烈的战斗:

第一次是在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直属机关进驻同官县陈炉镇。为保障部队进驻安全,红军占领军台岭,控制制高点,为部队顺利进驻创造了条件。之后,红二方面军在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第二次是在1948年11月份,西北野战军为配合“淮海战役”,牵制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增援中原战场,扩大解放区,发起“冬季战役”。彭德怀司令员将野战军分成左右两个兵团,张宗逊副司令员率领右翼兵团于20日向铜川、耀县地区攻击。21日,右翼兵团与国民党第三军十七师遭遇激战。23日,右翼兵团乘胜西进,攻占军台岭、店子坡等据点,歼灭国民党第二五四师一部,有力配合了整个冬季战役,为解放铜川奠定基础。

第三次是在1949年3月,胡宗南部队进犯铜川,西北野战军主动撤离。4月27日,西北野战军第四军先遣侦察部队在铜川县游击大队配合下,再度攻占军台岭,随后回师县城,解放了铜川全境。如今,军台岭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人们来到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山水王家河有着“渭北小秦岭”之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迷人。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两岸青山绿树成荫,是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王益区还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以下是一些历史上与王益区相关的文化名人及事迹:

魏晋时期著名学者、文学家,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市王益区)人。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著有《傅子》等重要著作,在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深刻见解。在文学上,傅玄的诗歌成就较高,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刚健。他还曾担任过御史中丞等官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对当时的政治有一定影响。

北宋画家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市王益区)人。范宽擅长画山水,他的作品多以北方雄浑的山川为题材,画风雄浑壮美、气势磅礴。其代表作《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等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关仝、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清代关中学者李颙(1627年—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倡导“明体适用”,主张将儒家经典中的义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学问要经世致用,既要追求内心的道德修养,又要关注社会现实,为国家和百姓做实事。 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善社会风气的关键,提倡通过教育启发人的良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表明他与王益区有直接关系。但是李颙作为关中地区著名的学者,其学术活动和思想传播范围较广,对包括王益区在内的整个关中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有一些资料将李颙列为王益区的文化名人,是基于他在陕西地区的重要学术地位以及对周边文化的辐射作用,被宽泛地认为与王益区存在文化上的关联。

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王益区的骄傲,彰显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铜川王益区,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城区,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过去,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它的现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它的未来,更是令人充满期待。相信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王益区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