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续考》:第一节、砭石考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09:38 2

摘要:“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医经续考》:第一节、砭石考识

金栋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以知其所以然!

引子:

1、中医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说: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唐王冰注:

“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砭石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石部》说:

“砭(biān),以石刺病也。”

清段玉裁注:

“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石曰砭石。《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云:‘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其治宜砭石。’王云:‘砭石,谓以石为针。’按:此篇以东方砭石,南方九针并论,知古金石并用也,后世乃无此石矣。”

3、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九·王僧孺传》说:

僧孺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耳。”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云:

“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案:《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岐伯曰: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王冰注:‘石,砭石也。’又《腹中论》注:‘石,谓以石针开破之。’又《血气形志篇》注:‘卫气留满,以针写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今亦以绯(铍)针代之。’然《素问》亦自有铁针,盖大者为石针,小者为铁针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然则《九针》及《小针解》专论铁针所用,全元起云:‘黄帝造九针以代镵石’是也。砭针猛烈,或气体虚弱者所不能堪,故云‘恶石’。《奇病论》所谓‘身羸瘦无用镵石’《病能论》所谓‘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秦策》:‘扁鹊怒而投其石’,高诱注:‘石,砭。所以砭弹人臃肿也。’此则用石针也。王僧孺尚知一而不知二。”(引自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关于“砭石”一说,简述如下。

一、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解释:

1、李经纬、邓铁涛等《中医大辞典》说:

“砭石,指一种楔形石块,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亦称针石、镵(chán)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素问·宝命全形论》:‘四曰制砭石小大。’王冰注:‘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又,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医疗工具逐渐被九针代替。”

2、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中医辞海》说:

“砭石,针灸术语。古针具之一。又称针石、镵石、石针、砭针。是我国古代最早用于治痛排血放脓的医疗工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说文》:‘砭,以石刺病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小大。’《灵枢·九针十二原》:‘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针灸大成》:‘砭针者,砭石是也。’”

3、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

“砭石是石器的一种,有锐利的尖端或锋面。后世的医疗上常用的刀、针等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它主要被用来切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为了适应医疗上穿刺和切割的需要,砭石被分为不同的形制,锋利的即针石,有利刃的即镵石。古代文献用石器治病有不少记载,在石器时代,砭石曾是人们医疗活动的重要器具,并由于不同之使用需要而产生了不同的形制。”

二、出典

1、先秦汉代典籍记载略例:

(1)《管子·卷六·法法》说:

“毋赦者,痤雎之矿石也。”

金栋按:痤,痤疮,俗称粉刺。雎,当作“疽”,通假字。痤疽,指痈疽疮疡。如《广雅·卷二上·释诂》说:“痤、疽,痈也。”矿石,谓坚硬之石,此指砭石。如黎翔凤《管子校注》说:

“孙星衍云:‘雎’当作‘疽’。《淮南·说林训》:‘溃小皰而发痤疽。’《韩非子·外储说》:‘夫痤疽之痛也,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广雅》:‘痤疽,痈也。’《群书治要》《初学记》一又八、《白帖》四十八、《太平御览》三百五十八、又六百五十二引俱作‘痤疽矿石’。《御览》六百五十二引作‘砭石’……

“翔凤按:……矿石谓坚硬之石……矿为坚石,不误,可以为砭之用。其引作‘砭石’者,不知而以意改之也。”

(2)《战国策·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说: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听,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也。’”

汉高诱注:

“投,弃也。石,砭,所以砭弹人臃肿也。”

金栋按:此乃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随身携带“砭石”以备不时之需的史籍记载。所谓“砭弹”者,即用砭石切开、割开、挑破也。弹,切开、隔开、挑破之义。臃肿,即痈肿。臃通痈,通假字。

(3)战国《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说: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金栋按:此又扁鹊用“砭石”治病的古籍记载。镵,即《史记·扁鹊传》所谓“镵石”也,亦即“砭石。“镵血脉”,指用砭石刺破血脉,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脉法》所说“用砭启脉”义同(见后说)。

(4)战国《韩非子·卷第七·喻老第二十一》说: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wèi,或音yùn)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剂)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金栋按:司马迁《史记·扁鹊传》之有关内容,当源于此说。蔡桓公,《史记》作“齐桓侯”;在肌肤,《史记》作“在血脉”;火齐,《史记》作“酒醪”。

熨(wèi,或音yùn),熨法是用温热的物质(包括加热后的药物)刺激体表局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又有温熨、药熨、毒熨等称。

(5)《韩非子·卷第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说:

“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則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弹之。”

金栋按:砥石,即砭石。所谓“砥石弹之”,即“砭弹”也。

“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

“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

清郝懿行《笺疏》说:

“懿行案:‘砥’,当为‘砭’字之讹。《南史·王僧孺传》引此注,作‘可以为砭针’,是也。《说文》云:‘砭,以石刺病也。’《素问》云:‘东方之域,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是砭石正东方所出也。”

(7)西汉淮南王刘安宾客《淮南子·说山训》说:

“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籍,所救钧也。”

高诱注:

“石针所抵(金栋按:当为砥,乃“砭”之讹也),弹人雍痤,出其恶血。”

何宁《淮南子集释》说:

“宁案:注‘石针所抵’,义不可通。‘抵’当为‘砭’,字之误也。《道藏》本、中立本、景宋本作‘砥’,盖砭以形近误作砥,又误从手旁耳。”

(8)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传》说:

“中庶子曰:‘……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酒)、镵石挢引、案抏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

“镵,音士咸反,谓石针也。”

金栋按:镵石,即砭石也。

又,《史记·扁鹊传》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9)西汉刘向《新序·卷第二·杂事第二·扁鹊见齐桓侯》说: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大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10)西汉桓宽(桑弘羊)编著《盐铁论·卷第十·申韩第五十六》说:

“文学曰:‘……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非贵其下鍼石而钻肌肤也。’”

(11)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唐颜师古曰:

“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金栋按:箴(zhēn),本意为竹制之尖者,缝衣之工具也。后冶金术发明,以铁制鍼(针)代之。箴石,此已转换成“箴”与“石”二义。又,观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及后汉三国神医华佗之医事,皆未及“砭石”疗法,盖“砭石术”绝亡于东汉三国以后矣!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脉书》记载:

“气一上、一下,当郄与肘之脉而砭之。

“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

“砭有四害。一曰:脓深而砭浅,谓之不遝(金栋按:遝tà,通眔dà,及也)。二曰:脓浅而砭深,谓之太过。三曰:脓大而砭小,谓之敛。敛者,恶不毕。四曰:脓小而砭大,谓之泛。泛者,伤良肉也。”(引自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

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说:

“启脉:启,义为开启。……该书此处‘启’字义为切开、割破。今俗称外科手术为‘开刀’,仍称‘开’字。‘脉’字此处指血管。‘启脉’即刺破血管。”

3、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记载:

“砭石”一词,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共见10次,如下:

(1)《素问·异法方宜论》说: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①王冰注:

“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砭石也。”

金栋按:王注所谓“以石为针”,即以砭石当针使用也。

②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说:

《南史·王僧孺传》:“全元起欲注《素问》,访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砥针,治痈肿。《春秋》:美疢不如恶石。服子慎注: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耳。’”简按:《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吴任臣《广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其物也。’”

③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说:

“案:砭石,即为铍鍼(针)之所出,砭即石弩。古者以自然石之砭决疮疡,其后仿此作铍鍼、镵鍼。微鍼亦本是草尖木刺,仿此作微鍼。鍼之为言刺也,纤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云:‘可以为砭鍼,治痈肿者。’所谓箴石即砭石,可以箴人病之石,故谓之箴石也。箴、鍼,古今字。东山出此者,与《素问》‘从东方来’之言相合。”

④刘师培《左盦(ān)外集·卷十二·中国古用石器考》说:

近世以来,西人言社会学者,考社会进化之次序,分为三级,一曰石器时代,二曰铜器时代,三曰铁器时代。推之殊方异俗,莫不皆然。或谓中国古籍,鲜详石器,实则不然。观《说文》一书,所举石名,以十百计,有曰石之次玉者,有曰石之似玉者,而美玉、文石,其类犹繁,岂非古代重石之征乎?厥后舍石用铜,而石器之用日稀,故古籍所详之石类,亦多古有而今无,此则社会进化之秩序也。……故古人之用石,先于用铜,试详考之。……三曰以石为刺病之具。《说文》砭字下云:“砭,以石刺病也。从石,乏声。”盖砭为以石刺病之称,而刺病之石遂亦名之为砭。《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注》云:“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素问》云:“东方其治宜砭石。南方其治宜九针。”盖古代刺疾俱用石,厥后金石并用,故《素问》以砭石与九针并言(春秋时以石刺病者犹或有之,故药石二字并言)。后世舍石而用金,此石器先于铜器之证三。(引自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素问》)

⑤余岩(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说文解字病疏》说:

《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云:“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郝懿行《笺疏》云:“‘砥’当为‘砭’字之讹,《南史·王僧孺传》引此注,作‘可以为砭针’是也。”

岩按:《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而《山海经》东山高氏出石箴,与《素问》“砭石从东方来”合;郭璞言“治痈肿”,与《素问》言“痈疡治宜砭石”亦合。然则砭之用,惟以治痈疡,乃破之以出脓血耳。《淮南子·说山训》云:“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籍,所救钧也。”高注:“石针所抵(金栋按:抵,当为“砥”,通假字,乃“砭”字之讹),弹人雍痤,出其恶血”是也。凡石之有锋廉者,皆可用以破痈疡,其制至粗,其用惟以破伤肌肤耳。《盐铁论·申韩第五十六》云:“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非贵其下鍼石而钻肌肤也。”《新序·卷第二·杂事第二》载扁鹊对齐桓侯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史记·扁鹊仓公传》“肌肤”作“血脉”,盖亦指浮浅之血脉言,即高诱所谓“抵弹雍疮出恶血”之意,计其用之所及,亦不外肌肤所在之层,非如后世铁针之可以深入也。而《南史·王僧孺传》谓僧孺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曰:‘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耳。”其谓古“以石为针,必不用铁”,是也。盖砭乃上古时期时代之物,铁针则起于冶金术发明以后,上古无此也。其谓“季世无佳石,故以铁代之”,则不然。《素问·异法方宜论》谓痈疡治宜砭石,砭石从东方来,又谓挛痹治以微针,九针从南方来,砭石与九针并举,是砭与针断然两物矣!石之质粗,磨之不能成微细之条,细则易折,故以之破痈疡则可,若夫治挛痹,则必深入直达神经,非砭石所能为也,虽有佳石,岂能如后世之铁针哉?窃疑古人刺肌肤、破痈疡用砭,而有所刺缀则用箴,其字从竹,以竹为之也。竹之为物,较石能细矣,然不能过微,过微又易断也,亦不可以深入人体。迨冶金之术明,微针之制乃兴,然后刺之术寝广,可以刺肌肤、破痈疡,可以深入人体矣。凡《素问》《灵枢》诸刺之法,皆冶金术发明后推广之事,石器时代无此术也。盖针可以包砭之用,而砭不能兼针之能,故砭针之代兴,刺法之推广,乃人类进化自然之迹,非谓后世无佳石,不得已以铁代之也,非自石器时代已有九针之术也。段氏注以《异法方宜论》东方砭石、南方九针并论,谓“古金石并用”,谬矣(金栋按:此非段注,实又不当。以汉代编纂成书的中医经典《素问》《灵枢》而言,确属金属针与砭石并用)。《素问·卷八·宝命全形论》新校正引全元起云:“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其言是也。

(2)《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四曰制砭石小大。”

①王冰注:

“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当制其大小者,随病所宜而用之。”

②林亿等《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小大之形,与病相当。黄帝造九针以代镵石,上古之治者,各随方所宜,东方之人多痈肿聚结,故砭石生于东方。’”

③森立之《素问考注》说:

“案:此说以‘制’为制定之义,不为制作之义,可从也。

“[马]盖砭石为鍼,可以治疾。吾当平日预制此鍼,小大得宜,庶不至于临时之乏用也。

“[张]古者以砭石为鍼,用为外治之法。自黄帝始造九鍼以代石,故不曰九鍼而曰砭石,然制有小大,必随病所宜,各随其用也。

“[志]上古之世,未有冶铸,以砭石为鍼,制有大小,随病所宜。黄帝始造九鍼,以代镵石。经曰:‘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盖治外者,制小其鍼;治内者,制其大也。

“案:此说可从。但治外者宜用大鍼,治内者用小鍼,是为常论。此所云小大者,在砭石上,而自由大小之制之义也。”

金栋按:根据病变部位痈肿疮疡之大小,制定相应大小的砭石。

又,“九针”之名,虽《素问·三部九候论》《离合真邪论》等篇引作书名,则亦当始于汉代,与汉人尊崇黄钟数“九”“八十一”有关(《灵枢·九针论》:“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然传说又有“伏羲制九针”(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与此“黄帝造九针”相抵牾。殊不知,伏羲、黄帝者,皆托名耳!

(3)《素问·示从容论》说:

“雷公曰……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

(4)《素问·疏五过论》说:

“圣人之治病也……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5)《素问·徵四失论》说: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6)《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灵枢》说:

“砭石是用以划破痈疡的石刀。”

金栋按:微针,即本篇之九针,以砭石(砭针)“其制至粗”对举而言,故曰“微针”。山田庆儿《中国医学的起源·第一章 针灸的起源》说:“金属针常常被称作‘微针’或‘小针’。这当中包含着黄帝学派医师的自豪。当他们说‘小’或‘微’的时候,与之对应浮现在头脑中的形象,大概是砭石。”

(7)《灵枢·玉版》说:

“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8)《灵枢·痈疽》说: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说:

“砭石:【释名】针石。【集解】[时珍曰]……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

金栋按:所谓“针石”(似针之砭石)“石针”(以砭石当针使用)者,其本义指砭石可以当针使用也,但砭石不是针。针石、石针释为“针”与“石”二义,乃后代医者或学者之所为,不可不知矣!如马继兴《针灸学通史》说:

“古籍所载‘针石’原系指石可为针之义。但后代沿用每多转称‘针’与‘石’二义。”

三、考识

金栋按:据上所引典籍文献及旧注,所谓“砭”者,以石治病也,故治病之石谓之砭石。它是一种最古老的医疗器具。而许慎《说文》说“砭,以石刺病也”之“刺”,当为用“刀刺”而不是用“针刺”。如

伍悦、林霖《砭经与砭术》说许慎《说文》的

“这个释义的确容易使人将‘砭’与针刺疗法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查阅一下许慎本人对‘刺’和‘病’的解释,就会发现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许氏在‘刺’字条下云:‘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杀人只能用刀而不可能用针(金栋按:实则亦有用针杀人者),怀挟匕首等兵器进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现代汉语中也有‘刺刀’的用法。因此,‘以石刺病’的‘刺’也可理解为是用‘刀’刺而不仅仅是用‘针’刺。

“那么,许氏所谓的‘病’又是什么呢?他说:‘病,疾加也。’也就是说,这里的‘病’不是指一般的疾病,而是指‘严重的病’,具体又是什么病呢?比照马王堆古医书和《内经》可以看出,许氏所说的‘病’具体是指痈、疽等皮肤感染化脓性疾病。在古代,由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病症很常见。马王堆古医书和《内经》均列有专篇论述痈疽。痈疽的治疗可分为化脓前和化脓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可采用祝由、灸、内服药和热敷等,后一阶段则只能采用砭石、锋针或铍针切痈排脓。”

因此,以中医经典《素问》《灵枢》而言“砭石”者,它是一种以石块或玉石为原料,经人工打制、打磨的石片或石刀、石镰(砭镰)、砭箴等器具,用以切割皮肉痈(疽)肿疮疡及刺破皮肉血脉以放血排毒、排脓等的外治手术石刀。用于刺破皮肉血脉之砭石、砭箴,类似其后金属九针之“铍针”(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锋针”。

据马继兴《针灸学通史》考述,此“石片石器”——手术石刀,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而“细石器”——砭箴,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如

马继兴《针灸学通史·上册》说:

“从我国各地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石器实物用途分析,不论是旧石器时代简单的‘石片石器’,或是新石器时代中通过进一步加工的‘细石器’或‘磨制石器’。凡具有圆、钝、平、扁等特征者均可供按压、揉搓局部病处之用。具有尖、削、细长、针形等特征者,均具有叩击、点刺身体表面之目的。具有刃口及削、刮作用者,均可作为切割、放血、排脓之方法。”

时贤伍悦先生说:

“砭石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成大器于扁鹊神医。”(伍悦、林霖《砭经与砭术·前言》)

虽“砭石”——“镵石”又有针(箴)石、石针、砭针等别称,但此等“针”皆非金属针刺之“微针”“小针”“九针”等。如

砭道人《砭经·砭术述略》说:

“砭石治病,非针非灸。世每以砭为针,误亦久矣。”

实际上,“古籍所载‘针石’原系指石可为针之义。但后代沿用每多转称‘针’与‘石’二义”(马继兴《针灸学通史》),不可不知矣!

又,在古籍文献中,以外治法而只言“石”字者,亦“砭石”之谓。如中医经典

(1)《素问·血气形志篇》说: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王冰注:

“卫气留满,以针写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今亦以绯针代之。”

金栋按:灸刺,艾灸与针刺。针石,即砭石也,王注分而释为“针”与“石”,非当。

(2)《素问·腹中论》说:

“灸之则瘖,石之则狂。”

王冰注:

“石,谓以石针开破之。”

“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王冰注:

“石,砭石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绯针代之。”

金栋按:绯针,即九针之铍针。

(4)《灵枢·痈疽》说:

“(痈)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明张介宾《类经卷十八·疾病类八十六·痈疽》说:

“‘数石其输’,砭其所肿之处也。”

附:相关配图及参考书目如下

旧石器时代(引自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

新石器时代(引自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

白寿彝、苏秉琦《中国通史·第二卷》封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唐李延寿撰《南史·第五册》封面

余岩(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来源:河间金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