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漳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文艺正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乡村发展的前行道路。从诗歌的悠扬韵律到书画的笔墨丹青,从土楼文化的厚重历史到古琴文化的典雅韵味,从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到公益演出的文化滋养,文艺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乡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在漳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文艺正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乡村发展的前行道路。从诗歌的悠扬韵律到书画的笔墨丹青,从土楼文化的厚重历史到古琴文化的典雅韵味,从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到公益演出的文化滋养,文艺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乡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近年来,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文化人、以艺润心,注重基层、扎根乡土,深入实施新时代特色文艺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推动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生态文明“五张名片”的文艺表达,探索建立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让艺术与乡村交融共生、交相辉映。
文化传承 汲取奋进力量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时感慨地说,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
澳角人把总书记的嘱托镌刻在大海的胸膛。澳角渔民诗人许海钦在新创作的诗歌《今天的澳角 今天的大海》里动情地写道:“沿着总书记的脚印,去追赶明天的鱼群,去迎接火红的日子。我们注入波涛一样的力量,一切都在奋进的航道。”
走进澳角村,这个被誉为“诗歌村”的海边渔村,散发着独特的文艺气息。村口“诗的海洋”小公园里,100多米“渔获满舱”诗歌墙,共收录澳角村数十名渔民诗人的300多首诗歌;《澳角村诗歌园》展示了渔家祖孙四代、共120名诗人的成果……
澳角村已有500多年历史,祖先都是来自闽粤两省的渔民。这里地处海防前线,过去相对封闭荒凉,人们常常“望海兴叹”。
2005年5月,澳角村成立了漳州市第一个村级诗社——澳角“渔家诗社”,带动全村近百名文学爱好者参与创作,出版《澳角的海》等诗集12册,涌现出以许海钦、沈舜欣、沈美惜、沈瑞东、林一诺、沈丹婷等为代表的一、二、三代渔民诗人群体。
在澳角“渔家诗社”的带领下,澳角小学成立“小海燕”诗社,由“渔家诗社”成员担任校外辅导教师,培养下一代创作热情。其中一名9岁学生的诗句“我用手捏住了风”成为渔村诗意生活的缩影。
诗歌给澳角村带来了什么?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诗歌就像灯塔,照亮了渔村前行路,让一代代村民从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在诗歌的滋养下,敢为人先的澳角人抢抓机遇,奋楫笃行,渔港越造越大,渔船越跑越远,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加工、电商微商、乡村文旅等主导产业越做越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8万元、年总产值超15.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元。大多数村民过上了“村里有别墅、城里有套房、出门有小车、银行有存款”的美好生活。
澳角村以诗歌为媒,勾勒致富图景。梅洲村则以书画为笔,绘就幸福生活。
诏安梅洲村,书画艺术在这里传承已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该村打造书画培训班,降低村民书画艺术传习门槛和成本,形成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阶段,启蒙、深造、研创不同层次的多元传承结构。将书画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梅洲中学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除了定期由校美术老师上课外,
还聘请校外当地画家开讲座,引导青少年培养书画爱好。依托乡敬老院旧址扩建梅月书画院,使之成为福建省首个农民书画院。
在梅洲村,笔墨丹青早已融入百姓日常,以农民书画家吴昭平为代表,当地涌现了一批“白天握锄头、夜晚执画笔”的村民。吴昭平结束油漆工劳作后,常携自创书画作品赴梅月书画院参与交流,带动周边20余户家庭参加“饭后书画会”,形成了“昼耕夜艺”新生活。
书画艺术只有扎根乡土、融入生活,在村舍墙头绽放墨韵,于百姓日常流淌诗情,才能真正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梅洲村以“非遗南筝+书画”“舞蹈+书画”“潮剧+书画”等方式,编排广场舞、潮剧等文艺节目,以“灯谜+书法”开展主题灯谜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锁精神文明“文艺密码”,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旅融合 赋能产业振兴
去年,南靖官洋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成为福建首次获此殊荣的旅游乡村。
官洋村位于南靖县梅林镇,是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观园”。该村始建于明代,村中分布着53处明、清、民国时期的文物古迹。官洋村通过改善和活化利用土楼内部环境与公共空间,引入土楼民宿、土楼农家乐等休闲业态,融入土楼音乐秀、画舫船表演、非遗戏台等创新表演形式,展示与土楼密切相关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让土楼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日臻完善。许多青年返乡创业、来乡就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一批批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一批批“新土楼人”扎根于此,有效带动了该村及周边乡村的住宿、餐饮、商贸、绘画艺术、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掀起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的消费热潮。目前,官洋村人均收入已从2008年的1万多元增至2024年的3万多元。
而在“土楼之王”华安二宜楼,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高山族拉手舞的欢快韵律、抛陀螺的技艺展示与婚俗表演的独特风情,在此轮番上演,为古老的土楼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也使游客慕名前往。
以文兴旅、以旅富民,华安官畲村则借助畲族文化演绎文旅融合新范式。该村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七彩官畲”。该村将畲族图腾与现代艺术融合,打造“七彩壁画”“彩虹桥”“七星瓢虫屋”等创意景观,开发“茶田小火车”“丛林穿越”等文旅融合项目;通过“文化场景再造”,将畲族婚嫁表演、竹竿舞等传统民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凤凰台打造的畲家歌舞秀场,单日最高吸引3000名游客参与互动。
目前,景区直接提供导游、保洁、演艺等岗位60多个,间接带动民宿、餐饮、手工艺等创业项目41家,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4万元。畲族舞蹈队成员蓝彩珍,从茶农转型为景区演员,领上了月薪,同时她还经营家庭民宿,年综合收入超10万元。
在漳州,文旅融合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东山谢谢里以5年免租政策吸引艺术家、台胞等文创客入驻,将23栋闲置老厝改造成摄影棚、咖啡屋、茶室、音乐教室等,引入台北蝴蝶美术工作室、古陶瓷艺术空间等特色项目,结合自媒体推广成为网红打卡地;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构建起“斫琴+研学+演艺”的全产业链;平和欧寮村唤醒红色基因,通过修缮革命遗址、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将革命历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唤醒水乡活力……
文化互动 激发创造热情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周末戏相逢”公益性演出活动就会在漳州古城、闽南水乡等旅游景点景区精彩上演。
铿锵的锣鼓、婉转的唱腔,台上表演惟妙惟肖、剧情跌宕起伏,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大声叫好、掌声雷动。歌仔戏、木偶表演、闽南歌曲演唱、乐器独奏、锦歌、越剧等精彩演出轮番上演,让观众在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漳州闽南文化周”文艺下乡巡演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展示近年来我市文艺创作优秀成果,为人民群众呈上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周末戏相逢”、“漳州闽南文化周”文艺下乡巡演是漳州推动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的缩影。我市依托21个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和6个“文艺两新”实践聚集地优势,积极搭建群众性文艺舞台,将“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着力打造“龙江风华”文艺惠民品牌,努力实现文艺惠民服务最优、效能最大。
在优质文化的浇灌和各方合力培育下,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化种子逐渐苏醒,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也被激活了——
龙文区洛滨村积极探索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百姓大舞台、全民村TV”品牌,用群众的方式解决农村突出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兴产业。村民自发组织排练节目、筹备物资、布置场地等,在院士文化广场用质朴的歌声唱出对生活的热爱,用欢快的舞蹈跳出对生活的赞美;
云霄县“乡约村晚”村艺赛,让“民星当主角”,表演独唱、潮剧、拉丁舞、潮乐合奏、朗诵等10余种艺术门类。多场演出出现“观众自发跟唱、掌声持续数分钟”的盛况,线上直播覆盖超百万人次,形成“全民文艺狂欢”效应;
漳浦木偶戏传承人蔡冬梅在湖西畲族乡诒安堡举办“我要办村晚”抖音直播文艺活动,吸引169万网友观看,杨跃宗芗剧团“送戏下乡”深受群众喜爱,锦江楼土楼非遗“村晚”登上央视,龙美湾沙滩音乐会实现文旅消费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平和林语堂故居文化园举办“花溪烟火 乡村欢歌”新春跨年晚会文艺节目表演、实景演艺林语堂《他从这里走向世界》、跨年烟花秀、打铁花、非遗文创拓画、龙艺微雕、“乡村摇滚 爱的时光”音乐会等诸多活动,为群众带来别样的文化体验;
龙海区建设农民戏馆,成立全省首家县级芗剧研究所,征集剧本免费提供给剧团演出,免费为全区“歌仔阵”“唱角”培训演唱技巧,涌现出一批民间剧团。剧团长期活跃在各个乡村,满足百姓看戏需求,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漳州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诗歌在渔港飘扬,书画在田畴生长,琴音在山谷回荡,这些文化星火正聚合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河,为建设“田园都市、文化名城”注入源头活水。(闽南日报记者 刘婧)
来源:东南网漳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