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肿瘤医院候诊区,总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有人攥着异常的检查报告眉头紧锁,有人却拿着全阴的体检单和医生轻松闲聊。72 岁的李阿姨,她连续十年体检未发现任何异常,肺部 CT 甚至干净得让医生惊叹:"您这肺比很多年轻人都透亮。"
在肿瘤医院候诊区,总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有人攥着异常的检查报告眉头紧锁,有人却拿着全阴的体检单和医生轻松闲聊。72 岁的李阿姨,她连续十年体检未发现任何异常,肺部 CT 甚至干净得让医生惊叹:"您这肺比很多年轻人都透亮。"
结合临床观察与最新研究,那些长期远离癌症的人,往往在基因、免疫、代谢、心理四个维度构建了系统的防护体系。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常有人因家族癌症史焦虑:"父母得了乳腺癌,我是不是迟早会发病?" 答案并非绝对 —— 人体自带精密的基因修复系统,关键在于如何激活它。
正常细胞每天会发生约 50 万次 DNA 损伤,而不易患癌者的细胞中,BRCA1、TP53 等抑癌基因始终高效工作,及时修复断裂的 DNA 链条。2024 年《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研究显示,坚持 7 小时以上睡眠的人群,淋巴细胞 DNA 修复效率比熬夜者高 41%,充足睡眠正是基因稳定的重要保障。
这类人对生活中的潜在基因损伤因素保持警惕:拒绝高温油炸食品,因为其中的丙烯酰胺会破坏 DNA 双螺旋结构;装修后坚持通风半年以上,减少甲醛等致癌物对基因的不良影响;注重日常防晒,降低紫外线导致皮肤 DNA 损伤的风险。
饮食上,他们会有意识地摄入富含叶酸的深绿色蔬菜,为 DNA 甲基化提供原料,防止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利用其中的 Omega-3 抑制炎症对基因的氧化损伤。这种主动防护,让细胞在突变初期就得到纠正,从源头降低癌变风险。
中科院上海免疫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不易患癌者体内的 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普遍比普通人高出 35%。这类细胞如同体内的 "巡逻兵",能在癌细胞形成初期就将其识别并清除。
此外,他们的 Th1 型免疫应答更为活跃,所分泌的干扰素 γ 既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又能激活树突状细胞,让免疫系统始终处于 "战斗状态"。
这种强大的免疫功能并非天生,而是源于长期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每天 30 分钟的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淋巴细胞循环,让免疫细胞更快抵达 "战场";饮食中常摄入的菌菇类食物,其含有的 β- 葡聚糖能刺激巨噬细胞增殖,增强吞噬异常细胞的能力;不过度追求无菌环境,适当接触自然中的微生物,可通过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进而增强肠道淋巴组织的抗癌活性。
2024 年《中华肿瘤杂志》的一项队列研究证实,每周三次户外锻炼的人群,血清中 IL-12 等抗肿瘤因子水平比久坐者高 29%,这种天然的 "免疫增强剂",能有效提升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BMI(身体质量指数)维持在 20-25 之间的人群,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率比肥胖者低 47%。不易患癌的人善于通过饮食、作息和运动的协同作用,将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在理想区间。
在饮食选择上,他们倾向于低升糖指数的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以及优质蛋白质,减少加工肉类、油炸食品的摄入,避免其中的亚硝酸盐、杂环胺等致癌物质对消化道黏膜的损害。
他们还深谙人体昼夜节律的规律:早晨 7 点左右吃早餐,此时肝脏的解毒酶活性较高,能更好地代谢食物中的潜在有害物质;下午 4 点进行适度运动并补充蛋白质,有助于提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降低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水平 —— 研究表明,IGF-1 水平过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
部分人会采用 "16+8" 轻断食模式,每天在 8 小时内完成进食,这种方式可使细胞自噬活性提升 23%,帮助及时清除受损细胞器,减少异常细胞增生的可能。
华西医院心理科的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癌症发病率相对较高。持续的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不仅抑制免疫监视功能,还可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而不易患癌的人,往往掌握着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他们会通过正念冥想、园艺活动、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这些行为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压力对身体的损害。
神经内分泌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促进 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这种 "快乐激素" 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增强免疫功能。2024 年《肿瘤心理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坚持记录 "感恩日记" 的人群,体内 IL-6 等炎症因子水平比对照组低 22%,而慢性炎症正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他们注重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定期与亲友沟通交流,参与社区活动,这种良性的社会互动能促进催产素分泌,有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这四个特征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的防癌体系。基因修复需要免疫系统的协同监控,代谢平衡依赖规律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则为整个生理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内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40% 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习惯,为身体构筑起坚实的抗癌防线。
参考文献
[1] 中国癌症中心. 2024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R].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恶性肿瘤预防与筛查指南 (2024 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4, 46 (5): 321-335.
[3]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预防:有效干预措施指南 (2024 更新版)[Z]. 日内瓦: WHO, 2024.
来源:张医生小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