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李世民曾经干了件让朝臣都傻眼的事:把390个死囚全放回家过年,还不派人盯着,就一句话——秋后回来领死。
旁人都说这不是疯了就是演戏,可等秋天一到,奇迹真发生了:一个不缺,全都回来了!究竟李世民手里有啥杀手锏?
玄武门的阴影
贞观六年的长安城,表面繁华依旧,暗地里却流传着各种关于皇帝的传言。
李世民登基已有六个年头,但"玄武门之变"的阴云始终笼罩着他的统治。
那一年的六月初四,他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逼父亲李渊退位。
尽管如今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百姓和朝臣心中对他的评价却不尽相同。
这位新皇帝急需一些举措来改变自己的形象。
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仁德宽厚,希望人们能够忘记那段血腥的过去。
"善治者,善用人心",李世民深谙这个道理。他想要一个能够真正打动民心的机会,来彻底洗刷自己的名声。
贞观年间的唐朝刚刚经历隋末动乱,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但民心尚未完全凝聚。
李世民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政治和军事手段外,还需要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护。而展现仁德宽容,正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场疯狂的司法赌博
贞观六年冬天,长安城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
十二月二十二日这天,李世民突然宣布要亲自审视牢狱。此时正值年关将近,天寒地冻,皇帝这一举动让大臣们颇为意外。
唐朝的监狱条件极为恶劣,囚犯们挤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饥寒交迫。
当李世民走进大理寺监狱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
囚犯们面黄肌瘦,蓬头垢面,有些人已奄奄一息。这其中有390名死刑犯,他们的命运已被判定,只等来年秋天接受处决。
就在这时,李世民脑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
他看着这些将死之人,突然宣布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释放这些死刑犯回家过年,约定来年秋天自行返回受死。
这个决定一出,朝堂震动。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让死刑犯回家?他们怎么可能会自己回来送死?这些犯人一旦获得自由,必定会逃之夭夭,永不归来。
更有大臣担忧,释放如此多的重犯,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动乱。
而李世民却依然坚持己见。他认为,这是检验他治国理念的绝佳机会,也是向天下彰显自己仁德的方式。
于是,在大臣们的一片反对声中,这390名死刑犯被解开枷锁,领到皇帝面前。
李世民亲自对他们说:
"朕今日暂且释放你们回家,与亲人团聚,享受最后的时光。明年秋天,你们务必按时返回,接受法律的制裁。若有人不归,朕将加倍惩罚你们的家人和乡邻。"
囚犯们听闻此言,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跪地叩头,泪流满面,纷纷表示一定会按期归来。
就这样,在这个寒冷的冬日,390名死囚带着朝廷发放的盘缠和通行文书,踏上了回家的路。
背后的精密计算
看似随性的决定,实则是李世民深思熟虑的结果。
唐朝初年,户籍制度已相当完善。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登记在册,归属特定的州县。若有人擅自离开原籍或改变身份,轻则受罚,重则可判死刑。
这些被释放的囚犯若想逃跑,就必须彻底抛弃原有身份,成为没有户籍的"流民"。
而唐朝对流民的管控极为严格。没有户籍的人无法合法谋生,无法购买土地,甚至无法在城镇内定居。
他们只能流浪于乡野之间,随时可能被官府抓获。
对死刑犯来说,一旦被发现逃跑,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严酷的刑罚,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家人。
另外,唐朝发达的驿站系统为朝廷掌控全国提供了便利。
各地驿站之间信息互通,一旦发现有死刑犯逃跑,消息会迅速传遍全国。地方官员为了自保和升迁,必定会竭尽全力缉拿逃犯。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决定中还隐含着微妙的政治暗示。这些囚犯若按期归来,很可能会获得赦免。
这是一个双赢的交易:皇帝通过此举彰显仁德,赢得贤名;囚犯则有机会保住性命。虽然没有明说,但聪明的囚犯们应该能够领会其中的深意。
此外,唐朝的连坐制度也为这场赌博提供了保障。
如果囚犯逃跑,不仅自己会遭受更严厉的惩罚,家人也会受到牵连。
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囚犯在做决定时不得不考虑家人的安危,增加了他们返回的可能性。
如期回归
转眼到了贞观七年秋天。按照约定,死刑犯应该返回长安受死的日子到了。
朝廷上下都在关注这件事,许多大臣私下里打赌,猜测会有多少人归来。
悲观者认为一个都不会回来,乐观者也不过认为会有几十人遵守诺言。
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当最后的期限到来时,390名囚犯竟全部按时返回,无一人逃跑。
这一结果震惊了整个朝野。那些曾经反对这一决定的大臣们目瞪口呆,而李世民则喜出望外。
在囚犯们返回的那天,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一睹这些信守承诺的死囚。
有人感动落泪,有人议论纷纷,更多的人对皇帝的决策赞不绝口。这一刻,李世民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民心。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世民随即宣布特赦全部囚犯。
他在朝堂上声明:
"这些人虽然犯下重罪,但能够履行诺言,实属难得。朕今日赦免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诚信,更是为了向天下彰显朝廷的仁德。"
这一决定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
百姓们奔走相告,认为这是天子仁德的明证。那些获得赦免的囚犯更是感恩戴德,许多人发誓要重新做人,报答皇恩。
可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事件持肯定态度。
后世的欧阳修在《纵囚论》中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而非真正的仁政体现。
李世民释放囚犯的决定看似冒险,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民心,改善自己的形象。
欧阳修指出,这种做法本质上违背了法律的精神。
法律应该公平公正,不应该因为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改变。
如果死刑犯能够因为按时返回就获得赦免,那么法律的威严何在?这无疑会动摇整个司法体系的根基。
不管怎样,这一事件确实帮助李世民树立了仁政的形象,也为他赢得了民心。
在此后的统治中,李世民继续推行宽仁政策,使唐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李世民通过释放死囚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更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
一个血腥登基的皇帝,通过一场看似冒险的司法实验,最终赢得民心。
来源:史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