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期时总感觉心里慌慌的。玩也玩了,吃也吃了,现在是时候收心好好写文章了,毕竟还在积累财富的阶段。假期越是放纵,胡吃海喝、昼夜颠倒,心里就越发慌。昨天早上赖床时看到一个视频,有个朋友说:“马上就要30岁了,存款不到5万,工作不上不下,到底该怎么改变?”本想劝他放
假期时总感觉心里慌慌的。玩也玩了,吃也吃了,现在是时候收心好好写文章了,毕竟还在积累财富的阶段。假期越是放纵,胡吃海喝、昼夜颠倒,心里就越发慌。昨天早上赖床时看到一个视频,有个朋友说:“马上就要30岁了,存款不到5万,工作不上不下,到底该怎么改变?”本想劝他放松点,等假期结束再说。突然想起自己曾经也是这样,整天焦虑,一会儿担心工作没突破,一会儿怕钱不够用。其实,所有让人羡慕的生活背后都是由日复一日的小行动积累起来的。就像我,即使在假期里也会早起喝杯温水,睡前看几页书——这些小坚持让我在热闹的假期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主心骨”。接下来要分享的这四个习惯,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你尝试,或许就能像我一样,从“被日子推着走”,变成“牵着日子慢慢跑”。
存钱这件事,很多人认为就是节衣缩食,其实不然。五一假期带家人周边游,该吃的特色菜没少吃,该体验的项目也没落下,但这趟花销并未打乱我的存钱计划,因为我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往银行卡里的“旅游专用账户”攒钱了。回到家后又开始为暑假旅行攒钱——每月少买几杯奶茶、少叫两顿外卖,钱就这么一点点积攒下来。存钱不是跟生活过不去,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份应对风险的“保险单”。当你的账户有了三个月的生活费,换工作时就有底气选择自己喜欢的;有了半年的储备金,遇到急事也不用求人借钱。
接着聊聊早起。以前放假总是睡到中午,工作日也要定好几个闹钟才能起床。后来有了孩子,睡懒觉成了奢侈,但每天睡眠不足导致精神状态非常差。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40岁皮肤保养得非常好,她说自己每晚9点半准时睡觉,早上6点起床,中午补睡20分钟。我也照做,晚上孩子9点前睡了,我也跟着睡,调整了几个月,早起已不再困难。普通人别想着一步登天,我有三个小妙招:第一,闹钟响了先喝口水然后拉开窗帘,整个过程不超过20秒;第二,音响设定播放动感音乐,全家一起起床;第三,孩子的生物钟比大人好调,调整了一周我家小孩基本7点前就醒了。早起不是牺牲睡眠,而是重新分配时间,当你完成读书、运动、规划,会有一种“偷偷赚到时间”的成就感。
再说说读书。去年带孩子上篮球课时,在嘈杂的球场边看到一位阿姨戴着老花镜看《明朝那些事儿》。那一刻明白,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精神避难所”。以前我有些讨好型人格,读了《被讨厌勇气》后想开了:“别人怎么看我是别人的课题,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推荐三种读书方法:主题阅读法,集中读相关书籍让知识点互相印证;功利性读书,带着问题找答案;碎片化精读,不必追求读完一本,重点句子划下来,睡前回想。读书让我发现,那些困扰自己的焦虑不过是认知局限,当你看过更大的世界,经历过书中人物的人生,眼前的纠结就会变得轻盈。
最后谈谈运动。这个假期过后我准备开始运动了。同样是爬山,父母爬上去毫不费力,而我气喘吁吁。体检报告多了“轻度脂肪肝”。于是我找了几个适合懒人的碎片化运动法。第一,5分钟激活术,利用课间休息做拉伸、爬楼梯;第二,互相监督,和学生一起跳绳;第三,不痛苦的运动,比如洗碗时踮脚尖。现在的包里永远放着一双运动鞋。通过运动你会发现很多焦虑都能被“代谢”掉。
这几年见过太多人在焦虑中挣扎,而那些把日子过出质感的人,往往在做最“笨”的事:每月存一点钱,每天早一点起,每周动一动,每月读几页书。这些看似普通的事却在悄悄给人生搭建“护城河”。如果你厌倦了被焦虑追赶的生活,不妨从今天开始把这些小事变成习惯。生活的高级感从来不是住多大的房子、穿多贵的衣服,而是你能掌控自己的节奏,在平凡的日子里,给自己攒下越来越多的“确定性”。愿我们都能慢慢明白,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把普通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