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367年十月,以徐达为主帅的25万大军北上收复中原,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吹响了反攻蒙古人的号角。令人震惊的是,北伐大军在仅仅一年时间里便横扫八荒,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草原!
公元1367年十月,以徐达为主帅的25万大军北上收复中原,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吹响了反攻蒙古人的号角。令人震惊的是,北伐大军在仅仅一年时间里便横扫八荒,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草原!
明军能够北伐成功,原因有很多,包括主帅指挥得当、将士们士气高涨等因素。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朱元璋要感谢一个人,帮助他消灭了大部分元军。否则,明军的北伐之路不一定会那么顺利。这个人便是刘福通。
刘福通 网络图片
刘福通生于颍州沈丘的商人之家,父亲刘太和经营盐铁贸易富甲一方。至正九年(1349年),黄河决口后蒙元朝廷强迫二十万民工修复堤岸,刘太和因反对官府强征民夫被冠以盐铁走私罪斩首示众了。这桩冤案彻底点燃了青年刘福通心中的怒火。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与时任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密谋,暗地里在治河民工中传播"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的谶语。当韩山童被元军捕获处决后,刘福通作为红巾军起义领袖没有趁机自立,而是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迎至亳州称帝,建立大宋龙凤政权。
此时,红巾军起义如同星星之火,颇有燎原之势——彭大、赵均用攻占徐州,李二据守泗州,郭子兴控制濠州。陆逊之、俞君选等人在安丰构建的核心参谋体系,推动红巾军形成"以中原为根本,以州郡互为犄角"的战略布局。至正十六年(1356年),刘福通亲率十万义军精锐攻破汴京,这座承载北宋王朝痛苦记忆的千年古都,第一次成为反抗元廷的旗帜中心。
红巾军起义 网络图片
龙凤四年(1358年)红巾军的军事会议上,刘福通提出了三路大军北伐元朝的进攻方案。
东路军由毛贵统率,从滁州直取山东腹地。他们连续攻占胶州、莱州后,使用漕运运送补给,甚至一度在莱阳建立"战船工坊"打造水师。西路军在李武、崔德率领下攻取陕西一带。攻占潼关时故意散播"铁甲神兵天降"的传说,使守军陷入恐慌。中路军由破头潘与关先生率两万孤军深入晋冀,进军初期也取得一定的战果。随着朝廷调集元军主力对上述三路大军展开围剿,刘福通的这次北伐也宣告失败。
虽然刘福通的三路北伐军都先后失败了,但是他们对元朝统治者造成的打击是相当致命的——自此,朝廷再也无法在河北、山西、河南等地重建当地政权,这些地方实际上成了空架子。
红巾军起义 网络图片
至正十八年(1358年),察罕帖木儿部元军围攻汴梁期间,仅在陈留县便缴获红巾军粮草四十万石。这严重暴露出北伐军后勤体系的脆弱性:无法有效控制大运河运输线,导致资源调配始终落后于战事进展。
刘福通的红巾军在河北地区推行"汉人守土"政策,每个占领区要培养出数十名当地官员。据《元史》记载,仅柏乡一县就出现"士民争献农具换印信"的景象。蒙元统治下的州郡官员,开始出现群体性动摇——顺德路的达鲁花赤王交、彰德路总管张思明等相继倒戈,标志着蒙古帝国政治体系瓦解的开始。
刘福通军在怀庆路缴获的元军文书显示,七成士兵已不知民族军令为何物。汴梁失守后,中原地区出现的持续军事真空状态,某种程度上是蒙元官僚系统彻底失效的明证。
刘福通的红巾军在北方给元朝造成重创 网络图片
至正二十年(1360年),大宋政权实际控制着从安丰到大名府的千里要道,逼迫元军陷入"首尾相顾不暇"的窘境。胡深在《中原事略》中记载,即便是元朝大都派出的信使,也往往要在卫辉府更换七次乘马才能穿越危险地段。
刘福通生命的最后时刻充满着英雄末路的悲壮——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张士诚的大军攻破安丰城门,刘福通自知死到临头,便对手下说道:"朱元璋贤能多才,某已见国器在东南,诸君当速去投奔。"
刘福通 网络图片
洪武二年(1369年)修纂《元史》时,朱元璋亲自裁定将红巾军反攻记入叛乱章节。这份刻意的政治疏远背后,是深谙政治逻辑的清醒:承认刘福通的历史地位,等于切割他"龙凤正统"的合法性根基。
大明初期推行的卫所制,其基层框架借鉴了红巾军安丰时期的聚落管理制度。淮安府志记载,朱元璋派往山东的移民队伍中,每百户必配"故宋老吏"二人。这种温和而不事张扬的继承,恰恰印证了汤纲在《明史十五讲》中的论断:"大明的基础,一半扎在濠州乡勇的刀锋上,一半埋在安丰书吏的算筹中。"
那些曾经跟随刘福通浴血奋战的老兵,在北伐军中形成了特殊的"红巾遗脉"。德庆侯廖永忠率军过黄河时特置"龙凤灵位"祭奠,正如中牟县志所载,明军占领汴梁时,老人们指着官道上的碎旗说:"这路甲骨子,还记得七年前染的血色么?"
刘福通 网络图片
刘福通的凤凰旗在风沙中飘摇了六年,却始终未能触及大都宫中的辉煌金殿。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毁灭旧世界的人未必能亲手缔造新秩序,但是刘福通作为第一个敢于肢解蒙古帝国的屠龙勇士,永远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民族骄傲。
红巾军起义 网络图片
参考史料:
1.《元史》(明·宋濂)
2.《明史·太祖纪》(清·张廷玉)
3.《龙凤事迹考》(元史专题)
4.《国榷》(明·谈迁)
来源:楚萍烬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