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稻梦长:致袁老的一封田间家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00:02 2

摘要:风掠过五月的稻田,新插的秧苗泛着新绿,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岁月更迭,一晃就是四个春秋,每当稻浪翻滚,每当饭香萦绕,我们就会想到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嗣华 罗敏 徐灿红

风掠过五月的稻田,新插的秧苗泛着新绿,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岁月更迭,一晃就是四个春秋,每当稻浪翻滚,每当饭香萦绕,我们就会想到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5月22日是您离开的日子,今天我们特别思念您,我们蹲在四川的稻田旁,想把这四年的思念与成长,说给您听。

思念您在安江农校的稻田里,顶着烈日一株株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身影;思念您蹲在三亚南繁基地的田埂上,用沾满泥浆的手指比画着讲解杂交水稻原理的模样;思念您说起“禾下乘凉梦”时,眼里闪烁的星光。

我们思念您,更想告诉您:这片您牵挂的土地上,新的故事正在生长。

20年前,您在成都市郫都区建立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后来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这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以您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如今,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水稻+”模式让一田多收成了现实,正在向“种稻致富”进发。

风又一次掠过秧田,我们听见千万株秧苗生长的声音,那是您播下的种子在抽芽,是您点燃的星火在蔓延。

(一)

您把一生种成了传奇

还记得60年代的湖南乡间吗?您站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边,看老乡啃着树皮,裤腰绳越勒越紧,忽然就蹲下身,用指尖拨开一株株稻苗。那一刻,理想的种子在泥土里悄悄发芽,从此您把一生都泡在了稻田里。

1966年那株雄性不育株的发现,如闪电劈开黑暗,而您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三系配套、南繁北育、超级稻攻关……您带着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用脚丈量土地,让汗水滴成科研的注脚,将“不可能”写成“可能”。

您的坚持里藏着最动人的浪漫。您曾描绘过一个美丽的梦:“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这个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浪漫而宏大的“禾下乘凉梦”,不仅是您个人的理想,更是亿万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共同期盼。

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守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方案”。这些成就的背后,藏着千万农业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和千万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

(二)

四川是您的另一片乡愁

四川的风里,永远藏着您的乡愁。您精通四川话,偏爱郫县豆瓣的香辣,每次来成都,总要先喝上一碗盖碗茶,笑称“这才是回家的味道”。

2005 年 9 月,您在成都市郫都区建立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亲自领导并指导该分中心的科研工作。2006年,您为该分中心揭牌。2017年,在该分中心核心试验基地基础上,又创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这是您与四川的深厚渊源和对“天府粮仓”粮食安全的殷殷期望。

您对四川科研团队的指导,既注重产量突破,更强调绿色优质。您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以3亩地产出4亩粮为目标,同步探索经济作物套种路径。在您的影响下,四川农业科学家深耕育种与栽培技术,品种创新育成出多个优质稻种,改写了“四川无好米”的历史。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记得,分中心起步时连续五年没有盈利,是您寄来的科研笔记给了他坚持的力量。扉页上“为耕者,创造丰收;为食者,带来幸福。”的字迹,被他裱起来挂在办公室,成为团队的精神图腾。

2023年,该分中心在攀西地区德昌县创造了单季亩产1251.5公斤的世界纪录,刷新超级稻产量巅峰。二十年间,该分中心累计推广两系稻超千万亩,每一粒稻谷里,都藏着您当年埋下的期许。

(三)

“种稻致富”是发出的新芽

一个“高峰”之后,向另一个“高峰”攀登。

您曾说:“要让种粮人有钱赚,粮食安全才有底气。”如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秉承您倡导的“曲线致富”理念,向着“种稻致富”进发,探索“水稻+”多元模式,推动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