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我认为部分网友最大的失误是,为否定“古隆中”,把“号曰隆中”塞进南阳郡,顾头不顾尾,“不经意间”把“南阳”变成了南阳郡,间接弱化了“南阳”、弱化了南阳卧龙岗。
这两年,我认为部分网友最大的失误是,为否定“古隆中”,把“号曰隆中”塞进南阳郡,顾头不顾尾,“不经意间”把“南阳”变成了南阳郡,间接弱化了“南阳”、弱化了南阳卧龙岗。
其实否定“号曰隆中”很简单,就抓住里面的“隆中”两字,因为避讳汉殇帝刘隆,东汉末年没有“隆中”,故《三国志》《后汉书》没有记载“隆中”的根本原因。如果依《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看,东汉末年还是有“隆中”的,不过这个“隆中”属南郡襄阳管辖,粉碎了“号曰隆中”攀附南阳郡进而碰瓷“躬耕于南阳”的阴谋。
实际上,整和陈家驹先生《走进邹家湾“襄阳村”》一文、襄阳规划展览馆展示的三国襄阳地图,再结合当地的考古成果(如司马懿印章)和谚语以及《三国志》相关记载,我们知道东汉襄阳城在今欧庙镇邹湾村,那么“城西二十里”根本不可能属于南阳郡管辖,所以“号曰隆中”属邓县本身就是伪命题,那么由此演变的“邓县隆中”“古隆中”都是假的,下面我们看其演变过程。
1、“号曰隆中”在东晋诞生于在汉江以南的原东汉“南郡襄阳”境内,故习凿齿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故《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2、南朝—明朝中期为北移“圆谎”时期。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把“号曰隆中”安排在汉江以北原南阳郡“邓县”境内,如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诸葛亮故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古人之所以这样“记载”,是因为他们在汉江以南找不到“邓县隆中”。
3、明朝中期以来为开花结果和叶落归根时期。明朝中后期的襄阳府志称襄简王朱见淑(1451年—1490年)毁“草庐”为自己造墓,从此“号曰隆中”回到了“南郡襄阳”怀抱。此后襄阳方面把历史中的所有“隆中”据为已有,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古隆中”。
来源:断鹰攀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