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诞生处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将其扩建为老子庙,开创皇家官方建庙祀老子之先河,此后历代官方多次扩建重修,盛唐时“如帝者居”。但如中国众多古建多舛命运,太清宫亦屡建屡损,至元末毁于战火后,再无大规模复建,至清康熙年间已“十一于千
太清宫乃静心修道之地,集福之庭,应依天界规制,扩建殿宇,以彰显仙宫壮丽,并祈圣哲常临,持续护佑苍生——宋真宗
文/制图:七台八景
老子诞生处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将其扩建为老子庙,开创皇家官方建庙祀老子之先河,此后历代官方多次扩建重修,盛唐时“如帝者居”。但如中国众多古建多舛命运,太清宫亦屡建屡损,至元末毁于战火后,再无大规模复建,至清康熙年间已“十一于千百也”。
为方便今人了解圣地历史,再现仙宫旧时盛况,今试从史籍和考古中搜集雪泥鸿爪,对古太清宫建格局予以考证,遗漏之处,还望有识之士查漏补缺,批评指正。
(一)占地面积
史载太清宫唐玄宗时期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古代1顷为100市亩,八顷七十二亩为872亩,唐代1亩合现在0.871市亩,换算:872亩×0.871亩=760亩(759.512),今天的太清宫景区面积为380亩,是为唐时一半。
(二)庙产田亩
前宫:在金朝,据元《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1264年)记载,朝廷曾“给道士良田数万亩”。在元朝,《太清宫执照碑》(1260年)规定“太清宫地面每壹面宽壹拾里”,即每面十里,周围共四十里,田产折合37500多亩。
后宫:在金朝,据《洞霄宫庙产碑》(1201年)不完全碑刻统计,洞霄宫庙产达5300余亩(不含太清宫庙产) ,地产最远处距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市区仅9里。
1.山门。老子庙南大门紧邻官道(东至亳州、符离),有两通石碑立在山门外,其中一块是东汉陈相边韶所撰写的《老子铭》。据南宋初年的谢守灏记载,北宋时的太清宫山门格局为:太清宫南面开了三道门,分内外两层;东西两侧各自也开了三道门,但只有单层。每座门边都立着仪仗用的戟架。
2.石阙。大门往北有两个大石阙,下三重石碑,两阙边各有一个子阙(在阙的建筑中,很少有子阙),大阙高5.39米,下面共有三层柱石,很是庄严肃穆,为东汉桓帝所立。石阙南面镌刻的是魏文帝于黄初三年(222年)回谯郡省亲时颁布的《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由大书法家钟繇所书。到北宋初年时(976~983年),石阙和铭文均已残破,只残存四个字。
(北魏《水经注》: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迳谯所勒)
(唐《艺文类聚》:引崔玄山《濑乡记》云“老子庙前,有两石阙,大阙高九尺八寸,下三重石墌,阙边各有子阙”)
(北宋《太平寰宇记》:大清宫,玄元旧宅,今有桧树迹存焉,宫前有阙,各高一丈七尺,魏黄初三年文帝所立,其阙有铭,是钟繇书,皆破缺,惟四字存焉)
3.孔子碑。位于老子庙门前西侧。《水经注》记载石阙东北有一孔子庙,庙前西面有一块石碑,是汉恒帝时的陈国国相孔畴(鲁国人)于建和三年(147年)所立。但据《水经注疏》考证,老子庙中只有一个画在墙壁上的孔子像,以及孔畴在像前立的孔子碑,并无孔子庙。故《水经注》的记载或是笔误。
(北魏《水经注》: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
(守敬按:《魏志·仓慈传》注引《孔氏谱》,汉桓帝立老子庙於苦县之赖乡,画孔子像於壁。孔畴为陈相,立孔子碑於像前。《孔氏谱》但言有孔子像,不言有孔子庙,与此《注》异。疑本无孔子庙,畴因有孔子像,遂於像前立碑。《孔氏谱》为得其实。《注》两庙字并当像字之误。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4.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紫极宫颂碑。位于《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东北7米处,2006年发现,为唐玄宗同母之妹玉真公主奉玄宗之命,来真源紫极宫(鹿邑太清宫)受道祈福所立,时间在天宝二年(743年)四月,仅比“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晚8年(详情见附后)。
5.八角碑楼。于虚无殿前(南),为《道德经》石柱型经幢所建的八角楼。
6.虚无殿(堂)。始建或在唐之前,北宋、金均有复建记载,但位置记载不甚一致(一说九井之北,一说八角楼北,一说太极殿南)。综合分析,应在太极殿前(南),而不可能在九井北,否则石幢、八角楼就建在九井位置上了。
8.古桧。位于老子庙正殿(今太极殿)前,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此时殿前有两棵桧柏,左面的一棵枯死已久,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之年),忽从树根上新生出一枝,主干高达一丈三尺,枝叶青翠。唐武德二年(619年,唐朝建立第二年),又新发出一丛,高达五尺,且横枝旁让出两层,茂密的枝叶相互覆压,异于常树。至唐初,庭前有桧柏三十余棵。北宋,古桧由三棵增加到八棵,两排相对为一组,共四组,每组共用一个名字,分别为“丹桧、左纽(再生)、御桧、升天(鹿迹)”。
(南朝《述征记》:老子宫前有双松,左阶之松久枯。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忽从根上生一枝,耸干一丈三尺,枝叶青翠。唐武德二年更生一丛,直上五尺,横枝两层,枝叶相覆,异于常树)
(初唐《续高僧传》:庙庭前有柏三十余株)
(清《鹿邑县志》:太清宫“八株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曰丹桧,曰纽桧,曰御桧,曰升天桧”)
9.正殿及殿前区域。石阙再往北即是老子诞生之所正殿,唐代称为圣祖殿,北宋称老君殿,金代以后称太极殿至今。谢守灏记载,主殿前后共有八进深的规模(应有前殿主殿其相连);大殿东(卯位)、南(午位)、西(酉位)三个方向都设有台阶,地面铺着整齐的砖石。宫殿前设计了皇家专配的雕龙丹陛台和铺沙的广场区域。另外,在殿前区域还专门建有皇帝斋戒的寝宫、大臣和执事官员的斋戒居所,以及皇家御用厨房、斋戒专用厨房,另外还配有官员们办公的衙署房舍。
10.九龙井。太极殿东侧有九口水井,后名为九龙井,格局或以九宫禹步分布。史载太清宫多次出现祥瑞,而九井与桧树是最为密集显灵的地方(或神龙跃九井之中,或文字显三桧之上)。
(明《寰宇通志》:九龙井在鹿邑县东皋乡,世传老子诞生之地)
(明《大明一统志》:又有九龙井,在太清宫前,《真符经》曰:老子始生,九龙吐水。今太极殿东有井一,是其故址)
(明《河南总志·开封府》:九龙井,在鹿邑县太清宫太极殿东)
11.灵溪池。位于太极殿西北,隐山之侧,谷水分流注之,濑水由其出。唐匡城主簿王位之曾在《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右侧刻《晚汎灵溪之作》五言诗。
12.南门殿(一号)。位于今太极殿北,2000年考古发现,为宋代大型门殿基址。长方形,高台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13米,南北8.7米,面积约113平方米。门殿东、西两侧各有宽约l米的南北门墙,中部有东西向宽墙将门殿分为前、后两部分,并与门墙相连呈“H”形。
13.太清宫唐斋醮记残碑。位于太极殿东北25米处,1997年出土。该碑是太清宫现存的第三通古老的碑刻,立于唐文宗时期,由时任监察御史李敬方撰文,为鹿邑县现存的第三通唐碑。虽为残碑,但经过认真研究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因太清宫被水潦所毁,文宗曾下《修亳州太清宫诏》对其修葺,该碑多少或与此有所关联。
14.北门殿(二号)。2000年,在一号门殿正北50米处,同时又发现一座门殿基址,与一号门殿基址大体相同,也是北宋时期的建筑基址。
15.无名殿址。据2000年发现的南北两处门殿推测,考古报告认为:在两门殿基址中间,应有一处殿堂建筑。
16.皇天楼。方位不详,为北魏孝武帝元修重修老子庙时建筑,楼中画有仙人和云气等壁画。《濑乡记》记载,崔玄山所看到老子庙与郦道元、裴松之见到的都不一样,应为北魏孝武帝元修在太昌元年(532年)重修的老子庙。由此推测,其记载的八公台与九柱楼、静念楼等建筑均应是这次重修时所建。另,皇天是谓皇天上帝或昊天上帝,在北宋玉皇大帝出现前,是上古自然崇拜的至高神,故应在前宫核心位置。鉴于此,其建筑或在太清宫中轴线太极殿北。据2000年考古推测,在两门殿基址中间的无名殿堂或为皇天楼。
(北魏《濑乡记》:老子庙,有皇天楼、九柱楼、静念楼,皆画仙人云气)
17.八公台。方位不详,同为北魏重修老子庙时建筑,楼中画有仙人(东王公、西王母)和云气等壁画。注,此纪念的“八公”或是《淮南子》的作者、刘安的门客八公。
(北魏《濑乡记》:老子庙“内有八公台、九柱楼,画东王公、西王母。又有静念楼”)
18.九柱楼。方位不详,同为北魏重修老子庙时建筑,楼中画有仙人(东王公、西王母)和云气等壁画。方位不详,但应在前宫核心位置。九柱楼之名或借鉴了皇家建筑中“九梁十八柱”的设计理念,其名或是以该楼的柱数命之。
(北魏《濑乡记》:“老子庙,有皇天楼、九柱楼、静念楼,皆画仙人云气”)
19.静念楼。方位不详,同为北魏重修老子庙时建筑,楼中画有仙人和云气等壁画。方位不详,但应在前宫核心位置。分析“虚无堂为老子讲经宴息之所”之意,该楼或为虚无堂的前身。
20.真武殿。又称真元观,宋真宗所修,或在老君庙西,距九井、古桧不远。
21.太清楼。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可能为贮存《道藏》的建筑,方位待考。注,汴京内苑有太清楼,是皇家收藏典籍之处。太宗朝命徐铉为首,对于道教文献,进行一次整理和缮写,分送有名道教宫观收藏。真宗不落后于其父,又一次大规模整理,命宰辅王钦若,后以张君房重纂,鹿邑太清宫太清楼之兴建,可能与此有关。
22.紫极宫。记载混乱,方位不详。紫极宫在正史中原为太清宫(建筑群)的唐时旧称(743年3月唐玄宗改玄元庙为紫极宫,9月又改紫极为太清宫)。紫极宫作为一座单独建筑的记载,仅见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鹿邑县志》。前者又言紫极宫在元末被韩林儿所毁,实指太清宫被毁。另,前者又记有“明道宫,唐名紫极宫”一说,足见紫极宫记载之混乱。由此分析,其以单体建筑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清康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太清宫……有紫极、广灵、太清三宫以祀老子,紫极为元末韩林儿所毁,昔磉石尚存,今亡)
(清康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道宫,在治东门内路北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
(清光绪《鹿邑县志》:太清宫……有紫极、广灵、太清三宫以祀老子)
23.两宫二观。
名称、方位不详,有可能是统称,即两宫指太清、洞霄,二观或为先天、真元。
(北宋《云笈七签·卷一百十八》:两宫二观,古桧千馀树,屋宇七百馀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
(二)金元以后
1.大门。从南至北前后有三个大门,且为三进院落,复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春。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至丙午岁春月,立前后三门,屹然高大)
2.神道。根据现存碑刻之间宽度考证,金代神道宽度尚有36米。
3.虚无堂。位于太极殿南,复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太极“殿之南有虚无堂,相传为老子讲经宴息之所。自□册之后,亦以殿名之”)
4.虚无殿西回廊。虚无殿向西,转弯有走廊十间(应为南北向),复建时间同上。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虚旡殿西转囗囗廊一十间)
5.太极殿。靖康之乱二十余年后(约1147年后),田子虚、韩无英重修太极殿并收藏经书。元世祖中统五年(1265年),张志素受命重修太清宫,在修太极殿时,将原台基增高一丈多(现太极殿基址或成于此时),大殿面阔九间(皇家规制),与过去相比更加雄伟壮丽。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仅二十余年……再创修太极殿并转轮大藏,仍印经以实之)
(元《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增筑故基丈余,间架九楹,视旧制殊为壮丽)
6.七元殿。位于太极殿之东,应为供奉北斗七元星君之所,修建于1187年。注:此处应为当时新建殿宇,宋之前未有记载。主因此处原是九井所在的位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九井在此前的60年间,经历战火和黄河泛滥后已湮灭。今若发掘,九井旧址应在七元殿址下。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太极殿之东创为七元殿)
7.东走廊(南北转角)。位于七元殿南北转角,有走廊十三间,修建于1187年。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七元殿殿南北转角行廊一十三间)
8.南斗殿。位于太极殿之西,供奉南斗六星君之所,修建于1187年。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太极殿之西立南斗殿)
9.西走廊(南北转角)。位于南斗殿南北转角,有走廊二十间,修建于1187年。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南斗“殿南北转角行廊二十间”)
10.五岳殿。位于西走廊(南北转角)东,此殿或与虚元殿平行,修建于1187年。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南北转角行廊二十间,东立五狱殿)
11.其他建筑。两大殿:三清殿、玉帝殿。众小殿:灵宝、五师、九曜、十二元辰、四圣、三官等。以上建筑建于靖康之乱40年后(1167年—1186年),位置不详,或应以太极殿为中心环绕建之。
(金《续修太清宫记碑》:仅二十余年……又其次四十年间……为三清、玉帝二大殿,灵宝、五师、九曜、十二元辰、四圣三宫诸小殿子,皆粗成次序)
初建于东汉延熹八年,时称李母庙,距今亦有1800多年的历史。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追封老子母亲益寿氏为“先天太后”,对李母庙进行大规模扩建(后宫修葺增建,大改其观),改名“先天太后庙”(一曰为“洞霄宫”),由此形成以“两宫一观”(洞霄宫、广灵宫、先天观)为主的宏大建筑群。现仅存圣母殿、娃娃殿、先天太后之赞碑等。
(北魏《濑乡记》:庙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旧生宅也)
(北魏《水经注》: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
(一)整体格局
1997年考古发掘时,探明后宫整个建筑分宫殿区和一般区,宫殿区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80米,四周有回廊,廊外有墙。
宫殿区又分前后两区,前区为宗教活动区,主要殿堂设在前区,后区为寝舍区(东北部为道教人员用房)。
从建筑布局看,后宫建筑群由三组院落东西并列。每组南北至少有两进,南北回廊将三组院落连为一体。
(二)主要建筑
1.神道。
2000年考古发掘,中间道路南北贯通,探明南北长370米。
2.宫门(墙)。
2000年考古发掘,于太清宫之北一里处,南部路土的南端,从后宫夯土墙中间的缺口通过,宫墙高5.1米,且南侧陡直,北侧内附加呈斜坡状。
3.李母墓冢。
位于李母庙(洞霄宫)前,冢东有《李母碑》(老子圣母碑),东汉谯令王阜(长沙人)所立,时间为东汉恒帝永兴元年(153年)。
4.整体格局。
5.洞霄宫。
位于三院正中,其院落东西宽42.7米,从南向北依次是照壁、踏道、山门、前殿、大殿、中门、回廊、后殿。史载洞霄宫正殿名为“先天太后殿”,1255年奥敦妙善复建时大殿为七间。1997年考古发掘时,探明有大殿基址位于今圣母殿之下因上有建筑未能发掘(有报道推测基址为宋代,面积3000平方米,超过故宫太和殿面积)。
6.先天观。
位于洞霄宫主殿东,史载其正殿名为元始天尊殿。
7.广灵宫。
位于洞霄宫主殿西,正殿在唐代名为先天太皇殿,祭祀老子父亲李敬(乾),北宋改为玉皇大帝殿。1997年在西侧院落中部发掘出偏殿一座,应为该殿。其基址东西长20.3米(或为面阔5间建筑),南北宽14.5米,面积400多平方米,踏道宽5.3米。
8.中门。
中门为宫殿祭祀区后门,连接后寝院(亦为后寝院南门)。1997年发掘中完整地揭露了中门门址,其位于北回廊中部,是连接大殿和后殿的通道。
平面为方形,四周用砖砌成东西9.5米、南北8.5米的台基。台面上有南北3块、东西4块方形柱顶石,说明中门是进深二间、面阔三间。明间面阔3.2米。其东西两端有砖斜坡踏道与回廊相通,向南有同样踏道通向大殿。
中门向南,有同样踏道通向大殿,踏道南端高1.5米,由此可推知大殿台基之高度。中门向北,有宽1.6米的砖砌道路通往后殿。
9.西回廊。
回廊残长81米。东西回廊之外5.2米处有一道砖皮围墙,外侧用砖,内侧用土坯砌筑。
10.后寝院南门。
台式建筑,有宽1.6米的砖砌道路通往中门。
11.后寝院。
南北宽30.6米,内有连接南北两门的砖铺甬道,长26.7米,宽1.2米左右。
12.北部回廊。
北回廊长120.5米,宽6.9米,中间为砖基,两侧有柱础80余个。
13.后寝院北门。
台式建筑,门内东侧建有门房,长方形,面阔6.6米,进深4米。门房北(是北山或后墙未说明)依寝院北墙而建,门房东侧(是东山或东墙未说明)即与1997年发掘揭露寝室相邻,间距仅1.2米。
14.其他建筑。
1255年,奥敦妙善重修洞霄宫,除建7间先天太后殿外,又新建五间全真祖师殿,以及宿舍、厨厅、方丈室、修炼屋厅(靖庐)、茶炉房、药灶房、仓库(帑厩)、浴室(井湢)等房舍二百余间。
四、其他遗址(一)厉国城墙
2000年考古发掘时,在太极殿南77米处探明一东西夯土墙。夯土墙距地表2.2米,东西长170米,上面宽4.5米,发现上平铺青灰砖一层及白灰。
夯土墙北侧陡直,南侧内附加呈斜坡状。主墙高6.1米,6.1米处墙宽10米。主体墙夯层厚度为0.1米—0.15米不等,上部黄灰夯土层;中部青灰夯土层;下部为黄花夯土层。以此判定可能是先后进行了3次夯筑,中、下部夯土层中出土有棕色甗腰残片、夹砂鬲残片、龙山文化时期的鼎足。为此,夯土墙的夯筑年代,可能在商周之际所筑,后代又加高夯筑,唐代继续使用。
据这次探明的结果,结合1997年太清官西侧发掘隐山遗址时,在遗址的东部、东南部发现的夯土墙、马坑、青铜器、玉器等遗迹、祭祀品的出土,以及文献记载可知,此地当是商周时期厉国的都邑所在地。这次勘查已查明的夯土墙应是厉国都城的北城墙,其东端可能是北城门的一部分;1997年发现的城墙即为东城墙。
(二)涡河古河道
在2000年考古发掘国,于太清宫中部北部东侧,发现一南北向古河道,南北长560米,东西宽38米,且向北、东侧延伸。
据《水经注》卷二三记载“……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由此判定,此古河道应是涡河故道,太清宫即老子故里,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二日,宋真宗率文武百官朝谒亳州太清宫,面对巍峨的宫观群落,曾慨叹道:“朕观此圣境......此宫乃静心修道之地,集福之庭,宜依天界规制扩建殿宇,以彰仙宫壮丽,祈求圣哲神游太虚,持续护佑苍生,普惠万民(恭惟秘馆……乃眷斋心之宇,斯为集福之庭。是宜肃按冲科,改营仙室。法清都之伟制,增大壮之新规。庶延飙之游,用介苍黔之祉)”。此番敕令既彰显盛世帝王之风,更折射出北宋王朝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备至。
千年之后,太清宫遗址的历史回响愈发清晰。鹿邑县正以创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全方位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工程,由此衷心希望:
其一,持续深化考古勘探与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揭示唐宋时期太清宫建筑规制与道家文化发展脉络;
其二,启动“唐宋太清宫数字化复原工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航拍建模等前沿技术,重构占地50.67万平方米的太清宫古建筑群及隐山遗址全息影像,同步还原厉乡曲仁里古村落风貌及古涡河生态廊道,打造虚实相生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其三,建设全景沙盘智能导览系统,通过动态光影与交互装置,生动展现老子诞生地“九龙井”“濑水”等历史地理坐标,重现唐宋时期庄严肃穆气势恢弘的皇家祭祀场景。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使沉寂的遗址跃然眼前,更让道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中华道统的时空坐标,太清宫的振兴工程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守护“丹阙璇台,依太宵之旧制”的历史记忆,更要构建“古今交汇,道法自然”的文化体验。愿考古遗址公园落成那天,这座历经千年的圣地将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展示华夏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窗口,为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注入深邃的道文化内核。
1.太清宫历史上的几次重修。
位于苦县濑乡曲仁里的老子生时旧宅,汉为老子庙(亦称老子祠),唐初改玄元庙,玄宗先名紫极宫,后改太清宫至今。
自圣哲西隐后,官方与民间感其道德教化,旧宅一直被妥善保护。杜光庭《道教灵验记》言“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其古迹自汉宣、汉桓重修葺”,说明苦县老子祠在西汉宣帝时期(前73年—前49年)就已存在。
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将其扩建增修并易名老子庙(亦称老子祠)。57年后,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222年)下诏对其修葺,并制《魏下豫州刺史修老子庙诏》刻于山门石阙上。此是关于老子祠修葺的第一次文献记载,尤其弥足珍贵。
东晋初年,老子庙中道士为抗衡佛教,依据《老子化胡经》所言“九龙吐水,灌洗其形,化为九井”传说,于主殿东凿出九井。
北魏孝武帝元修在太昌元年(532年),派散骑常侍饶杰、侍御史邯郸亮,重修老子庙时又建造了“八公台、九柱楼,画东王公、西王母。又有静念楼”。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重建老子庙,并命薛道衡撰《老子庙碑》,由碑文而知老子庙已成为一片废墟,重建之后又是画栋雕梁,屹立于原处,重塑仙官之像,而羽士又云集濑乡矣。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丁亥七月丙午,敕修亳州老君庙,给户二十,以供洒扫,出《通志》。”
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创造祠堂”,“创建祠堂”是增加新的建筑,其规模必有可观,朝谒之前必定修葺,是无疑的。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因太清宫被水潦所毁,文宗曾下《修亳州太清宫诏》对其修葺。
宋太宗时在淳化二年(991年)到至道元年(995年),利用五年重修太清宫,并立“重大宋修太清宫之碑”。
宋真宗于咸平五年(1002年)开始,分别重修太清宫和洞霄宫,1014年朝谒太清宫时立“先天太后之赞碑”。
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对太清宫“凡宫宇弊坏者,随即缮完。”此次工期延续至徽宗崇宁元年(1102),又历时近五年完竣。
靖康之变后,太清宫成为一片废墟,鹿邑乡民奋三世历经60余年,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再次重修太清、洞霄二宫。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全真十八宗师之一的张志素及郝大通弟子王志谨重建太清宫,约在至元四年(1267年)竣工。
元顺帝十五年(1355年)二月,盘踞在亳州的韩林儿将两宫拆毁,千年宫观荡然无存,从此再未能恢复往日辉煌。
2.八公台与最早的“八仙”传说。
北魏老子庙中的八公台,或是指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也即《淮南子》的八位作者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世称八公。魏晋以来,《神仙传》等因刘安好神仙方术,就把这八公附会为八仙。这可能是八仙名称的最早由来,晋代时还有“蜀中八仙”的说法。
3.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碑
2006年出土于玄宗御注碑东北7米处。又名“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并序碑”“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真源紫极宫颂词并序碑”。其意义:
一是见证了太清宫易名。该碑立于紫极宫改名太清宫的当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庙一所,依道法设醮。天宝二年(743年)三月,敕西京为太清宫,东都为太微宫,诸州为紫极宫。九月,谯郡紫极宫改为太清宫。玉真公主在天宝二年四月奉诏莅临鹿邑修道时,太清宫的名称仍叫紫极宫,到天宝二年九月才改称太清宫,所以,碑文开头就说:“□祖玄元皇帝□□□紫极宫玉真□□□奉敕□□□□颂”。由此也可推定此碑立于天宝二年四月。
二是两碑互证老子故里。该碑的发现,与玉真公主在王屋山留下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互相印证,以铁的事实证明了玉真公主奉敕朝谒的圣祖故里紫极宫,就是现在的老子诞生处——鹿邑太清宫。
三是改写了史志记载。从出土时碑刻风化程度和于地下3米多深处出土的位置看,此碑约在宋金时期已被洪涝淤泥覆压于地下,所以明、清鹿邑县志都不曾记载此碑。光绪《鹿邑县志》记载:“县多汉唐碑碣,今仅有存者“太清唐石仅存此”(指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玉真公主碑的出土改写了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的鹿邑仅存一通唐碑的记载,也再次印证了鹿邑古县志“县多汉唐碑碣”的记述。
4.太清宫唐斋醮记残碑
该碑出土时该碑上下通体裂开,只找到碑体右面一部。从现存右边碑体来看,碑高1.7米,厚0.25米,(残碑)宽0.33米。首身一体,碑首雕饰有九龙。碑体八面有字,侧面字刻于花纹图案之上,表明碑侧面先刻有图案花纹,文字镌刻于后。
内容:该碑立于唐文宗时期,由时任监察御史李敬方撰文,为鹿邑县现存的第三通唐碑。虽为残碑,但经过认真研究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全面介绍包括玄宗、穆宗、敬宗时期在内的整个唐朝在鹿邑太清宫举办的斋醮祭祀活动而立的碑刻。二是因为碑体剩下的右边部分,所以碑体碑名“太清宫斋醮记”尚称清晰;因为过去读碑文和书籍都是从上往下竖行读,从右往左读。此碑留下右边一半,也就是留下了前边写有碑名的那一半。三是所剩文字中出现了三位皇帝年号,分别是天宝、长庆、宝历,以及“监察御史李敬方撰”字样。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纪委书记,或者是最高检的检察长,“掌举百僚,推鞫狱讼”,负责监督中央官吏和弹劾百官犯罪等。
背景意义:唐朝定道教为国教,道教斋醮作为国家祭祀,受到历代唐帝王的重视。唐代重大斋醮活动都是在唐皇家庙、道教祖庭进行,并且立碑记载斋醮事宜。碑文中所记斋醮规模、仪式,时间长短等将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唐代斋醮提供第一手材料。该碑的发现并被认定,再一次充实、丰富和提高了太清宫碑刻文物的整体水平。
5.北宋太极殿前规制。
卯阶/午阶/酉阶:按古代方位对应地支,卯为东方、午为南方、酉为西方,指不同朝向的台阶。
龙墀:雕有龙纹的帝王专用台阶,又称丹陛,是古代宫殿建筑中皇帝专用的红色石阶,多为九级台阶,对应“九五至尊”的帝王身份。是为连接殿前广场与正殿核心区域,成为朝臣跪拜、献礼的礼仪过渡空间。
沙墀:一是指用丹砂涂饰的台阶。二指用非常细碎的石粒铺成的广场,可能用于祭祀仪式的洁净区域。
斋宫/斋宇:古人举行重要典礼前需斋戒沐浴的专用场所。
6.神树古桧。
位于老子庙正殿(今太极殿)前,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此时殿前有两棵桧柏,左面的一棵枯死已久,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之年),忽从树根上新生出一枝,主干高达一丈三尺,枝叶青翠。唐武德二年(619年,唐朝建立第二年),又新发出一丛,高达五尺,且横枝旁让出两层,茂密的枝叶相互覆压,异于常树。
至唐初,庭前有桧柏三十余棵。北宋,古桧由三棵增加到八棵,两排相对为一组,共四组,每组共用一个名字,分别为“丹桧、左纽(再生)、御桧、升天(鹿迹)”。
7.山门碑阙
《水经》云:庙前南门外,有汉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在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迳谯所勒。此碑凡十三行,行八字,其磨灭者大半。
碑之下方,有唐开元及天宝间题字数十行,乃真源县令,邵昕记祠醮投龙等事。
《集古录》又云:“石汉陈相边韶撰,字为隶书,不著名氏,世以为蔡邕书。据碑延熹八年八月,桓帝梦见老子,尊而祀之,韶时典其礼,因而为铭,碑在亳州卫真县太清宫。”欧阳修亲履其地,谒太清宫,并寻觅其他金石。
洪适撰《隶释》有云:“《汉老子铭》,在卫真县太清宫,边韶文,蔡邕书。” 洪适则肯定其碑,为蔡邕所书,此与欧阳修有异。
《隶续》记载,“《老子铭篆额》,一行黑字,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一字,皇上字平阙。”洪适特别指出,《老子铭》是篆额,而且说明行与字数,则清楚分明,如果不亲见拓本者,是难以确凿证实《老子铭碑》。
佚名的《宝刻类编》,名臣三,有“汉蔡邕《老子祠铭》,边韶撰,隶书,延熹八年,亳。”又在同书中,有锺繇《大响碑》之后,则为《老子碑铭》,亳。”又在同书中,有锺繇《大飨碑》之后,则为《老子碑铭》,亳。”接着《华岳庙碑阴》与魏文帝各刻二十字,华。”而《老子碑铭》,则处于中间,是否阙上之字,乃锺繇所书,《宝刻类编》,魏《大响碑》,有的金石家作为梁鹄书,而非锺繇。供参考。撰文为边韶,历代金石家皆公认,至于书和篆额,则是异说纷纭,篆额可能是蔡邕。
来源:中原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