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开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7:20 1

摘要:为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由首都博物馆主办、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所属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及土生文化馆提供展品支持的“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于18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M展

为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由首都博物馆主办、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所属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及土生文化馆提供展品支持的“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于18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M展厅向公众开放,这也是132件套珍贵展品中国巡展的收官之站。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闻名,而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中国与南亚及中东贸易的重要枢纽,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文明交融。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的先民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远渡重洋,在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定居,并与当地社群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其中男性称“峇峇”,女性称“娘惹”)。这一群体在保留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吸纳东南亚本土生活方式,创造了兼具多元特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展览分为六个单元,通过百余件精选文物及多元展示手段,系统梳理峇峇娘惹社群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面貌。从早期移民的融合历程、杰出人物的开拓故事,到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婚庆习俗、饮食起居与生活艺术,展览全方位展现了这一社群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创造力。观众可近距离欣赏华美的娘惹服饰、精美的瓷器器皿等展品,感受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深度交融,领略峇峇娘惹文化的独特魅力。

峇峇娘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生动例证。展览不仅呈现了这一群体的历史成就,更呼应了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彰显了跨文化对话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文物介绍

花卉纹方砖

20世纪初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藏

19世纪末,西欧和日本已迈入工业化制瓷的时代,欧式瓷砖就是这些地区工业瓷制品输入东南亚地区的缩影,较为均一的瓷砖尺寸也是工业化制瓷的结果。这些粉彩花卉图案瓷砖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影响,注重自然元素和简洁的几何形线条。

包括土生华人在内的海峡殖民地业主的对这类瓷砖青睐有加,华丽的瓷砖装饰在房屋内外。

陈明远夫妇与肖像画

约19世纪90年代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Tan Choon Hoe夫妇赠

这两幅肖像画描绘的是一对土生华人,陈明远(Tan Beng Wan)夫妇。陈明远先生出生于越南,被新加坡土生华人船主陈金殿收养。他们的服饰融合了东南亚和中国元素,是土生华人文化的标志。肖像画中陈明远先生身着中国传统服装,这是当时土生华人男性的标准搭配,直到20 世纪初他们才开始穿着西式服装。

陈明远夫人身着长衫,胸前是固定长衫的三枚胸针,外面罩着一件裙布,是那时东南亚女性的常规穿着。她旁边放着一套槟榔用具及一个瓷痰盂。直到20世纪中期,嚼槟榔的习惯仍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

槟榔盒套装

19世纪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东南亚最大的社交催化剂不是酒,而是包好的、可嚼用的槟榔,这也是马来到印尼半岛各地的一种待客方式。储存与处理槟榔的工具,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特别是在菁英仪式或社交活动中。槟榔套装通常包含槟榔叶、槟榔果和石灰等。可选的配料包括棕儿茶、丁香和烟草,咀嚼出的红色汁液吐在陶瓷痰盂中。一套基本的槟榔盒套装包括槟榔切割器和盛食材的容器。现代风尚日益增长的力量,也导致嚼槟榔的举动愈来愈不为人们接受。随后槟榔在各种仪式当中越来越成为象征的形式。

黑檀嵌螺钿扶手椅(一对)

19 世纪末或 20 世纪初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土生华人的物质文化反映了其受到诸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家具包括以中国和欧洲为主题的柚木家具,并由中国工匠在东南亚地区制造。早期,土生华人喜欢用嵌螺钿装饰的黑檀家具,这种类型的家具几乎是所有土生华人传统住宅待客厅中的一部分。

粉彩凤凰牡丹纹碗

清代光绪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Tony Wee 和 Colin Holland 遗赠

陶瓷在土生社会、礼仪和饮食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土生人们最常用的瓷器是上釉多彩珐琅瓷器,很可能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景德镇制造的。之所用“娘惹瓷器”来形容它们,是因为土生女子(娘惹)喜欢这种瓷器。

娘惹瓷器色泽鲜亮、对比强烈、设计精美、饰有象征意味的中国图案,佛教元素、神兽、花鸟等,其中最经典的图案组合是凤凰和牡丹。娘惹瓷器最常见的底色是绿色,通常与粉色搭配,但也有白色,常用作成套餐具的背景色,还有诸如黄色、珊瑚红、蓝色、棕色等其他颜色。

粉彩凤凰牡丹纹盖盅(chupu)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娘惹瓷器形状多式多样,大多数用于储存和盛放食物。盖盅是带盖的罐子,但是通常较小,盅身较窄,在婚礼和生日等隆重场合,人们用它来盛放燕窝汤和糖水汤圆(kueh ee)等食物。

正式举行婚礼仪式前,“峇峇娘惹”的新娘新郎须互送汤圆,且新人必须一口吃下红白共两颗汤圆,不可咀嚼,须直接吞下,喻意喜庆甜蜜和白头偕老。

黑漆描金山水纹祭品盒套件

(Chien-nab)

20世纪初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藏

土生华人家中通常有三个祭坛,分别供奉家神、祖先和灶神。家神祭坛一般设在正对大门的会客厅,以保护房屋和家人免受厄运和邪灵的侵扰。土生华人供奉的神灵包括佛教的观音菩萨,或道教的关公、张飞和刘备。家庭成员每日都会祈祷。祭坛上会摆放各种食物和饮料,并装饰花卉,前面还会挂着一面祭坛布(tok wi)。

金质椭圆形皮带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娘惹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制作也是丰富多元的娘惹文化的反映。珠宝首饰是娘惹家族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标志。在其他文化中,珠宝通常是新娘嫁妆的一部分。娘惹通常有量身定做的珠宝首饰和饰品,因此许多首饰在形制或功能上的设计都自成一体,风格独特。20 世纪早期,家境殷实的娘惹至少拥有一套胸针配饰,这是正式场合必不可少的配饰,通常由黄金制作并且镶有钻石。

银镶珍珠哀悼胸针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Edmond Chin先生赠

哀悼期的娘惹们会把她们的黄金和钻石珠宝收起来,转而戴上银、珍珠、绿色或蓝色的宝石。其中珍珠被认为代表眼泪。这枚有狮子和独角兽图案的哀悼胸针,其设计很可能是受到了英国国徽的启发。

银镀金观音护身符

19 世纪末或 20 世纪初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藏

Mdm Wee Liu Kim 赠

许多妇女和儿童佩戴护身符(tangkal),以驱除邪恶、疾病和危险。

男士拖鞋

20世纪初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藏

珠绣鞋是娘惹服饰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珠绣鞋是娘惹们必备的女红技能之一。成套的珠绣鞋是娘惹们不可或缺的嫁妆,她从小就学习“珠绣”技艺。出嫁时,娘惹会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和公婆精心缝制珠绣鞋,婆家会将其他的珠绣品和珠绣鞋一起放在新房里,展示给亲朋好友看,以此来炫耀新娘的贤惠能干。在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新人在交换结婚礼物时,新郎会收到金丝银线绣制的拖鞋,这种拖鞋被认为比珠绣拖鞋更正式,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穿。

刺绣腰包(o pau)

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藏

这件钱包是仿照清代流行的中国刺绣荷包设计而成。在海峡殖民地,交换结婚礼物通常包括给新郎的腰包,新郎和新娘在梳头仪式上也会佩戴腰包。

串珠鸟兽纹装饰布

20世纪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藏

珠绣是娘惹服饰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珠绣品是娘惹们必备的女红技能之一。这块布很可能是婚床的枕套。两端各有一只凤凰和麒麟,四周是水果、鲜花和金鱼,中间的圆饰图案有凤凰、蝴蝶、鸭子和鹿——象征着婚姻幸福、好运、忠诚和长寿。

可峇雅

20世纪30年代

新加坡土生文化馆 藏

Lee Kip Lee夫妇赠

大约在20世纪之交,土生女子开始穿可峇雅(kebaya),这是一种宽松的长袖敞开式外套,用胸针(kerosang)固定衣襟,搭配蜡染纱笼穿着。从设计和形式上看,纱笼可峇雅是来源甚广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元素可峇雅源自古代伊斯兰世界早期的长袍 (qaba)。20世纪初,较短的白色蕾丝可峇雅开始流行,这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欧洲和欧亚女性的服装款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可峇雅设计得更为贴身,通常用半透明的欧洲面料制作,有鸡心翻领和复杂的刺绣。裙布或纱笼由进口的印度棉纺织品制成,或者产于爪哇的蜡染生产中心(如拉森、井里汶和北加龙安)。

来源:北京旅游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