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如果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法国将考虑对相关企业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马克龙威胁制裁中国?500%关税成笑话!
2025年5月1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记者会上公开表示:
中国如果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法国将考虑对相关企业征收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
他还拉拢英国和欧盟其他成员国组成“志愿联盟”,通过联合制裁的方式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来源。
他所采取的制裁手段,不是直接封锁俄罗斯出口,而是将矛头对准了买家。
说白了,就是通过打击市场需求来削弱俄罗斯经济。
问题是,马克龙这招并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
三天之后,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对外宣布,俄方正准备通过哈萨克斯坦,每年向中国增加250万吨石油供应。
早在2022年中俄就在计划扩展能源合作,“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正是两国合作的代表项目。
它从俄罗斯经蒙古进入中国,一旦建成,每年输送量预计可达500亿立方米,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跨境天然气通道之一。
更关键的是,这条管道绕过了所有可能受西方制裁的运输路径,能源以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完全规避SWIFT系统,美元在这里插不上手。
这让法国的“500%关税”听上去是个笑话。
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2000亿美元。据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安德烈・别洛乌索夫2023年 11 月21日透露,当时俄罗斯和中国近95%的双边贸易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
法国想用“关税棒子”砸人,只能砸空气。
更何况,欧盟内部对马克龙的激进政策并不买账。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早前在柏林表示,欧洲并没有能力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全面承接乌克兰战场带来的战略压力。
默茨警告说,不应轻率推动与中国的对抗,因为这将反噬欧洲本土制造业的恢复能力。
西班牙方面则更为直接。
西班牙政府今年年初公开邀请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西班牙投资建厂,表示欢迎中国制造参与当地绿色产业升级。
事实上,不止是德国和西班牙,波兰、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在能源和制造领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都远超表面上的政治口号。
波兰仍在就俄油价格上限问题与欧盟内部博弈;匈牙利则早在两年前就与俄罗斯签署了长达30年的石油供应协议。
马克龙这时候嚷着要大家一块儿上阵,只怕连背后那块鼓都敲不响。
法国白兰地行业40%的市场依赖中国,去年中国对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之后,法国出口额迅速下滑。
每个月的损失超过5000万欧元。7万多个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受到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还对白聚甲醛等来自欧美的高分子材料加征反倾销税,打击的是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等汽车企业的供应链。
这些政策精准命中法国本土产业的关键部位。
马克龙试图用政治手段讨好美国,结果反而让法国本国企业承受巨大压力。
空客公司在中国的订单超过200架,总装线设在天津,如果中法关系持续恶化,这些订单恐怕也将面临风险。
中国增加本币结算比例、扩大中亚过境管道能力、提升国内炼油能力,稳步推进能源安全战略。
在中国商务部最近的表态中,只提到要“维护正常经贸秩序”,未回应法国的关税威胁。
这就是区别。
法国靠喊话制造国际话题,中国则靠实际操作重塑国际能源版图。
马克龙提出的“500%关税”到底能不能落地,目前来看不仅缺乏实际机制,连配套执行手段都还没有影子。
即便法国真的在WTO框架下推进这一措施,也必然遭遇中国强烈反击。
根据WTO规则,这类极端性单边制裁若缺乏事实依据,很容易被视为歧视性关税,从而遭到反诉。
不仅如此,这种贸然发起的惩罚性关税,也将引发连锁报复,直接影响到中法、中欧之间的整体经济联系。
对于一个出口依赖度高、制造基础薄弱的法国而言,这样的赌注代价并不小。
与此同时,美国至今没有对法国的提议做出积极响应。
看得出,美国也没想真在这个时候重启另一场对华贸易战。毕竟,上一次贸易战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通胀,打乱了全球供应链。
马克龙的威胁还在媒体上被引用,但真正推动中俄关系的,是合同、管道和资金。
中方明确表示,会根据自身能源安全和市场需求安排进口,而不是被任何国家的政治主张所左右。
一个靠说,一个靠做,最终谁在博弈中占据上风,不言而喻。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