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面特征:此枚铜币正面中央以楷书镌刻“闽”字,象征福建地区铸造,外围环绕珠圈,上缘铭文“光绪年造”,下缘标注面值“当制钱二文”。字体端庄工整,笔画刚劲有力,珠圈颗粒饱满,排列整齐,体现清代机制币的精密工艺。背面特征: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龙身细长,鳞片清晰,呈腾
正面特征:此枚铜币正面中央以楷书镌刻“闽”字,象征福建地区铸造,外围环绕珠圈,上缘铭文“光绪年造”,下缘标注面值“当制钱二文”。字体端庄工整,笔画刚劲有力,珠圈颗粒饱满,排列整齐,体现清代机制币的精密工艺。
背面特征: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龙身细长,鳞片清晰,呈腾跃之势,周围环绕火焰珠及祥云纹饰,外环镌刻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展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龙眼炯炯有神,龙须飘逸,细节刻画入微,彰显皇家威仪。
成交价
:在2023年一场拍卖会上,一枚品相完美的“闽”字中心铜币以135万元成交,其存世稀少且保存状态极佳,成为清代铜元中的珍品。
正面特征:该币正面中央楷书“中华铜币”四字,上缘为满文“中华铜币”,下缘镌刻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珠圈外沿无地名或厂名标记,设计简洁大气。字体笔画粗细均匀,布局疏密有致,体现民国初期货币设计的革新理念。
背面特征:背面中央楷书“雙枚”二字,上缘铭文“民国十三年造”,两侧以嘉禾纹饰环绕,穗粒饱满,枝叶舒展,象征丰收与富足。嘉禾图案与“袁大头”银币风格一脉相承,但铜币版本更显朴素。币缘略有自然氧化痕迹,反而增添历史沧桑感。
成交价
:2024年春季拍卖中,一枚保存完好的“双枚”铜币以190万元落槌,其“三无”特性(无地名、厂名、政府名)及稀缺性成为收藏界追逐的焦点。
正面特征:正面珠圈内楷书“光绪元宝”,上缘“江南省造”,下缘“每元当制钱十文”,左右分列满文“宝宁”。字体深峻,笔锋犀利,珠圈颗粒分明,边缘可见机器冲压形成的规整纹路。
背面特征:中央为“飞龙戏珠”图案,龙身蜿蜒,鳞片层层叠压,火焰珠光芒四射,外环英文“KIANG-NAN”及“TEN CASH”。部分版别在龙眼、云纹处留有防伪暗记,需借助放大镜方能辨识。龙纹设计沿袭清代皇家标识制度,彰显皇权至上。
成交价
:2025年香港钱币拍卖会上,一枚癸卯年试铸样币以255万元成交,其存世量仅3枚,且龙纹立体感极强,成为铜元收藏中的顶级珍品。
正面特征:正面中央满文“宝皖”,外环“安徽省造”与“光绪元宝”楷书,上缘英文“AN-HUI”,下缘“5 CASH”。字体遒劲有力,珠圈外沿装饰细密联珠纹,工艺精湛。满汉双语标注,体现晚清“中体西用”的文化融合。
背面特征:中央蟠龙图案,龙首正面直视,五爪张扬,周身环绕火焰珠与卷草纹,龙身鳞片细密如织。外圈镌刻“当制钱五文”及装饰花纹,龙尾弯曲角度独特,被藏界称为“皖龙”,成为辨识安徽铜元的重要特征。
成交价
:2023年北京拍卖会中,一枚镜面抛光样币以210万元成交,其龙纹立体感极强,铜质精良,存世量不足10枚,堪称“小十珍”级别藏品。
正面特征:正面中央“光绪元宝”四字,外环珠圈,上缘“广东省造”,下缘“每元当制钱十文”。字体端庄大气,珠圈颗粒饱满,边缘可见机器冲压形成的同心圆纹路,工艺水平领先同期其他省份。
背面特征:中央为蟠龙图案,龙身修长,鳞片层次分明,外环英文“KWANG-TUNG”及“TEN CASH”。部分版别存在“九十度错版”现象,即正反面图案相对位置偏移九十度,因模具装配失误或机械故障导致,存世量极少,收藏价值极高。
成交价:2024年上海拍卖会上,一枚九十度错版铜币以240万元成交,其错版特征贯穿整个币面,视觉冲击强烈,成为近代机制币中的稀缺瑰宝。
来源:蔡老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