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床上,骨折内固定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用于手术治疗骨折。这种手术通过将金属钢板、钢钉或螺钉等内固定物置入骨折部位,固定骨头,促进骨头的愈合和复原,对骨折患者的治疗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临床上,骨折内固定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用于手术治疗骨折。这种手术通过将金属钢板、钢钉或螺钉等内固定物置入骨折部位,固定骨头,促进骨头的愈合和复原,对骨折患者的治疗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骨折术后的固定可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骨折外固定手术主要适用于那些严重骨折的患者,如复合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这些骨折可能导致骨头错位、断裂或骨块移位,无法通过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来修复。而内固定手术可以将骨头正确地固定在一起,促进骨头的愈合和复原,这些内固定物在骨折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稳定骨折断端,防止骨折移位,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般来说,在骨折手术中,常见置于体内的固定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01
钢板
钢板是一种常用的内固定物,通常由钛合金、纯钛或不锈钢制成。它们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复杂骨折情况。钢板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骨折部位,为骨折断端提供稳定的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02
螺钉
螺钉也是骨折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物之一,与钢板配合使用。螺钉的种类繁多,包括普通螺钉、锁定型螺钉、可吸收螺钉等。它们能够牢固地固定骨折断端,防止骨折移位。
03
髓内钉主要用于四肢长骨的骨折治疗,特别是股骨和胫骨的骨折。髓内钉通过髓腔插入骨折部位,具有中心性固定作用,可以有效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和短缩,促进骨折愈合。
04
克氏针
克氏针是一种细长的金属针,常用于骨折的临时固定或辅助固定。它可以通过手术插入骨折部位,为骨折断端提供初步的稳定,为后续的固定治疗创造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内固定物在骨折手术后一段时间内需要取出吗?其实固定物取还是不取,主要还要分情况而定。
首先,是一些必须要取出的内固定物。例如儿童或青少年体内的内固定物。儿童由于年龄太小,骨骼系统正在发育,放在体内的内固定物因为有可能会影响到骨的发育和形态,所以我们建议最好取出。另外,有些部位皮包骨头,比如肘关节、锁骨、踝关节、膝关节前方等,这里的骨折,放上内固定物之后,皮肤下面就是内固定物,很容易发生疼痛,并且还会影响关节活动。所以这些皮包骨头部位的内固定物如果已经产生了疼痛的症状,就要取出。
还有一些患者,在骨折恢复过程中会出现感染、皮肤溃烂、内固定物外露、窦道形成等情况。此处的软组织已经出现问题,很可能已经感染或者即将出现感染,不取出很难清除感染。片显示骨折已经愈合,最好立即取出内固定物,以便很好的控制感染。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是不建议内固定物进行取出的。对于大多数接受骨折手术的老年人,尤其是身体不怎么好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发生严重症状,建议不要为了这个再去承担一次手术风险,以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另外如果是位于骨盆、肱骨、尺骨冠状突等紧邻血管神经,解剖复杂的部位,再次手术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比放置内固定物时的风险更大,所以也建议患者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不要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固定物是否需要取出主要还是取决于患者术后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骨折病灶部位、术后恢复状况、软组织情况等因素。因此,在决定是否取出固定物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市二院医生介绍
齐广明
骨科四病区 主治医师
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解剖学会智慧解剖学分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委员、骨质疏松与代谢性骨病委员。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资深讲师。2017、2020年进修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经过专业的骨科培训,已开展新技术、新业务7项。2021年与北京积水潭医院联盟,挂牌成立豫北首家创伤骨科ERAS示范病房。主持河南省科技局联合共建项目科研一项主持国药中原学科建设一项-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快速康复(ERAS)方面擅长四肢长骨干及关节内周围骨折的诊断及诊疗。对高龄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及手外伤的标准化诊疗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尤其在老年性骨质疏松导致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来源:健康之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