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还记得那首带着西北风声腔的陕北信天游吗?它道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唱出了西北人民对黄土高原的深深眷恋之情!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还记得那首带着西北风声腔的陕北信天游吗?它道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唱出了西北人民对黄土高原的深深眷恋之情!
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却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区域之一。联合国评价道:黄土高原近乎无药可救,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干旱、风沙、贫瘠、荒凉是人们对黄土高原固有的印象,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黄土高原如何了?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黄土高原的苍莽,可追溯到800万年前,那个时候,黄土高原是一片湖泊汪洋,东起洛阳、西至日月山、南靠秦岭、北去临陕北长城,面积足足有一个台湾省大,地质学中称为“黄土原湖”。
大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到最近的冰河时期结束,因气候的变化,湖泊干涸,拥有大量沉积泥沙的湖底裸露出来,在地壳活动中,海拔升至800~3000米,形成了我国第二级阶梯,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强风,携带着大量细小尘埃颗粒(黄土),自西向东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地质重塑。
今天的黄土高原,总体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跨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及河南等七大省区,养育了大约2.5亿人,人们又称乌金高原。
在黄土高原考古挖掘中, 人们首先在陕西省神木市,发现我国规模最大,震惊世界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石峁遗址”,时隔几年,又发现陕西省蓝田上陈旧石器遗址,这让人类185万年前起源非洲说变得扑朔迷离,因为远古人类比想象更早出现在了亚洲东部。
古代的黄土高原,并非“青黄不接”,在西周时期,这里植被覆盖率达53%,因为农耕文明的出现,让黄土高原植被一度遭到破坏,泰汉南北朝时,黄土高原的森林面积不少于25万平方公里,唐宋时减为20万平方公里,明清时为8万平方公里,由于战乱与垦荒,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了惊人的6.1%。
黄土高原的黄土层非常深厚,平均厚度可达100米左右,一到雨季,河流冲刷,辅以重力、风力以及冻融作用等多种自然力量,就形成了今天的千沟万壑。据不完全统计,黄土高原长500米的沟壑多达27万条。
最近几十年,国家和当地百姓对黄土高原的改造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并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方式增加植被,从2000年算起,中央已累计向黄土高原投入了超100亿的绿化经费。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百姓想了不少办法,开始是修建梯田,但却加重了次生水土流失,吃一堑长一智,70年代末学术界又提出用淤地坝,不但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用淤泥造田,增加耕地。但1977年陕北一场特大洪水,27万亩耕地毁于一旦,这让人们对水土治理再次陷入了沉思。
20世纪末,政府采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个较小的、相对独立的流域范围内,针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采取措施。
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在沟壑中修建小型水库或拦沙坝,拦截泥沙,蓄积雨水,为下游提供灌溉水源。沿河道设置石砌或混凝土结构的小型挡墙,用以减缓水流速度,稳定河床,防止侵蚀。加固河流两岸的堤防,保护农田免受洪水侵害。
除了兴修水利,绿化必不可少,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植树活动,如杨树、柳树等,以固定土壤,增加植被覆盖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七十余年的“死磕”治理,黄土高原在日积月累中起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植被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极低水平(6.1%)提升到了2021年的约53.07%,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65%以上。
进入21世纪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也得到逐步好转,整个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在2020年锐减至25.24万平方千米。黄河泥沙量显著减少,从历史高峰期的每年十几亿吨降至2亿吨以下。
在黄土高原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生态治理和发展样板,其中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今这里碧波万顷、绿屏相连。
村里提出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后来又创新为“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的“三二一”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目前,高西沟村拥有大约1000亩的苹果园,苹果总产值可达5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黄土高原的治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农机水平的发展,如何将黄土高原打造成我国的又一大粮仓,实现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耕种,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新课题。
今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多个乡镇,开始全面推进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们因地制宜,把流域生态治理与撂荒地复种相结合,在全区整流域推山造田 ,利用现代机械化的优势,合理修建生产道路、排水系统,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种植夯实基础。
另外,最近有网传,我国准备花一万亿,推平黄土高原,开垦5亿亩农田,建设“塞上江南”,这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我们暂且不论其真实性,就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却值得推敲。
几十年来,维持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一直是重中之重,随着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技术提高,绿色也逐渐增多,水土流失得到大幅改善,气候环境也随之向好发展,推山造田可为机械化耕种带来便利,但必须因地制宜,不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否则不仅会破坏掉几十年来辛辛苦苦的治理成果,也将大量浪费国家财力物力。
黄土高原,这片让人炙爱的土地,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如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几亿人的家乡,也是华夏儿女的期望。
来源:人猿宇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