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江西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21 级本科 4 班的喻嘉俊。这个夏天,当新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递到手中时,屏幕上闪烁的代码仿佛都化作了星光 —— 初试 282 分的背后,是从 “电路迷宫” 到 “代码星辰” 的三载征程,更是学院托举着我穿越迷
我是江西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21 级本科 4 班的喻嘉俊。这个夏天,当新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递到手中时,屏幕上闪烁的代码仿佛都化作了星光 —— 初试 282 分的背后,是从 “电路迷宫” 到 “代码星辰” 的三载征程,更是学院托举着我穿越迷茫、逐光而行的成长叙事。
萌芽:学院土壤里埋下的 “代码种子”
大一时,我在 C 语言的循环语句里打转,在电路原理图的符号间迷路。幸好,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 “启航计划” 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专业初航:
教授的 “开天眼” 课:专业导论课上,资深教授用无人机编程案例讲透 “电子信息 + 代码” 的无限可能,让我第一次看清 “用技术改变世界” 的职业图景;
导师的 “拆迷雾” 谈:班主任作为我的学业导师,每周都会和我 “唠嗑”—— 聊他当年考研时在实验室啃《数据结构》的深夜,也聊行业前沿对 “复合型人才” 的需求,帮我锚定 “考研 + 代码” 的双轨方向;
实验室的 “触电时刻”:跟着学长走进实验室,亲眼看见 Python 程序驱动传感器闪烁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代码不是枯燥的字符,而是能让硬件 “活起来” 的魔法。那一刻,“用代码写未来” 的种子破土而出。
扎根:阶梯培养中长出的 “技术根系”
大二时,学院的 “阶梯式培养体系” 成了我的成长脚手架:
证书战场上的 “助攻团”:英语角里,外教带着我们用代码词汇玩 “你画我猜”,帮我轻松过了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备考时,实验室 24 小时开放的机房成了我的 “刷题基地”,老师编的《编程规范速查表》至今还贴在我的笔记本里;
竞赛场下的 “算力后盾”:数学建模国赛备赛时,学院为我们开通了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权限,邓教授熬夜帮我们推导模型公式,周学长手把手教我用 Matlab 调试代码。当我们捧着二等奖证书时,老师说:“代码要经得起推敲,就像做人要踏实实 —— 这行代码,就是你们的‘人品签名’。”
奖学金里的 “入场券哲学”:拿到励志奖学金那天,院长在颁奖礼上说:“这些奖励不是终点,而是你们走向更大舞台的入场券。” 这句话让我明白:在江工的每一份积累,都是为了敲开更高学府的门。
破土:考研护航下穿越的 “代码迷雾”
大三备考时,学院的 “考研护航计划” 成了我的 “代码调试指南”:
定制化 “择校编译器”:辅导员根据我的专业课成绩和兴趣,用大数据分析了近三年新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报录比,帮我精准锁定 “冲得上、学得好” 的目标;
沉浸式 “代码温室”:学校专门改造了带空调和护眼灯的考研自习室,每天清晨六点,我和研友们就在这里敲下第一行 “早安代码”—— 有人刷算法题,有人背英语作文,键盘声成了最燃的 “备考 BGM”;
心理 “debug” 工坊:当模拟考失利让我焦虑到失眠时,学院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教我用 “程序思维” 拆解压力:“就像排查 bug 一样,先定位薄弱模块 —— 是数学公式记混了,还是代码逻辑卡壳了?找到问题,就成功了一半。” 这套 “代码心理学”,让我在考场上稳如泰山。
致未来:带着江工 “底层代码” 奔赴新战场
如今回看这段旅程,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分明印着江工赋予我的三重 “代码基因”:
严谨是我的 “主函数”:从大一时焊接电路板要求 “焊点零虚焊”,到考研时推导算法必须 “边界条件全穷举”,学院教会我:真正的技术人,代码即人品;
协作是我的 “调用接口”:数学建模时三人小组的分工默契,考研自习室里研友间的笔记共享,让我明白:再复杂的程序,都需要团队的 “函数调用”;
迭代是我的 “循环语句”:老师常说:“代码要不断优化,人生也要持续更新。” 未来在新疆大学的实验室里,我要带着这份 “持续编译” 的精神,在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的交叉领域,写出属于自己的 “创新函数”。
给学弟学妹的 “代码情书”
考研就像写一段复杂程序:编译时会报错,调试时会崩溃,但每一次 “bug 修复”,都是向完美运行靠近的伏笔。如果你也在代码的世界里寻找方向,请记住:
江工的实验室永远为敢想的人亮着灯,就像我的导师说的:“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写邀请函”;
别害怕 “编译失败”—— 当年我在 C 语言课上写的第一个 “Hello World” 都报错三次,如今却能在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写下属于自己的 “Hello Future”。
愿每一个江工电子信息人,都能带着学院赋予的 “底层代码”,在未来的编程世界里,编译出属于自己的闪耀程序。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 “代码宇宙”。
来源:风采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