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咒指归》《密教大纲》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咒指归》《密教大纲》
楞严咒,这部被称为“咒中之王”的神秘经文,自东晋真谛法师首次传入中土以来,历来被视为佛门至高无上的密法。
相传此咒乃是佛陀金口所宣,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德。
可就是这样一部深奥难测的经文,却在唐宋两朝之际,被十八位来自中土、日本与高丽的高僧大德共同参研,从中发掘出二十五道密印。
这些密印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成佛秘诀?
为何历代祖师都对其敬若神明?
唐朝贞元年间,长安青龙寺内灯火通明。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正伏案疾书,他就是密宗大德不空三藏。
不远处,几位身着异国服饰的僧人正围坐一团,低声讨论着什么。
其中一人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几分坚毅,他是远道而来的日本僧人空海。
“师父,这楞严咒实在深奥难解,弟子研读多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空海向不空三藏行礼道。
不空三藏放下手中的笔,望向窗外的明月,缓缓道:“楞严咒乃如来密意,非一人之力可解。我已邀请各国精通密法的大德前来长安,共同参究此咒真义。”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楞严咒研究大会在长安青龙寺召开了。
参与者包括中土的一行禅师、不空三藏、慧果阿阇梨等七人;日本的空海、圆仁、圆珍等六人;高丽的元晓、义湘等五人。
这十八位高僧各自精通三藏十二部,对密教有着深入研究。
研讨会持续了整整三个月。起初,诸位高僧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一行禅师认为楞严咒应从天文历算角度解读;空海则坚持应从梵文字母的变化中寻找密意;元晓主张将咒语与《华严经》相互印证。
“诸位大德,” 不空三藏见状,拍案而起:“我等若各守己见,如何能破译如来密意?不如先放下各自成见,共同寻找贯穿全咒的基本规律。”
在不空三藏的调和下,众人开始系统梳理楞严咒的结构。他们发现,楞严咒由五会组成,每会又分若干句。经过反复比对,众人惊讶地发现每句咒语后都隐藏着特定的手印和观想法门。
“原来如此!”义湘尊者恍然大悟,“楞严咒每一句都对应着人体内的特定脉轮和气脉!”
圆珍补充道:“不错,而且每一会的咒语都对应修行的不同阶段,从断除烦恼到最终证果。”
经过日夜研讨,十八位高僧终于从楞严咒中提炼出二十五道密印,即二十五种修行的秘法。这些密印按照次第排列,如同登梯一般,层层深入。
“这第一印名为’金刚坐’,对应咒中’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一句,修持此印可安定身心,为修行奠定基础。”不空三藏解释道。
空海接着说:“第二印为’降魔印’,对应’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句,可降伏心魔妄念。”
众人将这些发现详细记录下来,编成了《楞严咒二十五印秘要》一书。书成之日,青龙寺上空祥云密布,寺内佛像竟然放出异样光芒,令在场所有人无不惊叹。
不空三藏将秘要合掌置于佛前,恭敬地说:“此乃如来密意,非一般人所能轻易修习。传法之人需慎之又慎。”
随后,这部秘要被分别带回三国,成为各国密宗的珍贵典籍。空海带回日本后创立了真言宗,元晓回到高丽后也大力弘扬密法。而在中土,这部秘要则由慧果阿阇梨秘密保存。
年复一年,这部秘要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宋朝大师子璋发现了《楞严咒二十五印秘要》的残本,才使得这一密法重见天日。子璋大师花费十年心血,结合自身修行体验,对这部秘要进行了补缺和注解。
传说子璋大师在修持第十八印“大日轮观”时,曾入定七日七夜不出,寺中弟子都以为他已圆寂。可当他出定之时,双目放光,周身温暖如春,虽值隆冬却不觉寒冷。从此,他的讲法神通广大,度化无数众生。
如今,这二十五道密印的全貌即将揭晓,你可知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成佛秘诀?
原来,这二十五道密印实际上是修行者从凡夫到成佛的完整路径图。
第一道“金刚坐印”教导修行者如何稳定身心,入定的基础;第二道“降魔印”则是对治妄念的法门;第三道“五智印”开启修行者的智慧之门;第四道“莲花印”净化行者的心灵。
最为关键的是第五道至第十道密印,它们对应楞严咒第二会,专门针对修行者常见的“五蕴”和“六入”障碍。子璋大师在注解中写道:“五蕴为身之苦本,六入为心之妄源。修行者若不能超越五蕴六入,终难证得菩提。”
比如第七道“火轮印”,对应咒中“南无啰怛那跢啰夜耶”一句,修持此印可以净化修行者的贪欲之火,转烦恼为菩提。修持时,行者需结手印,同时观想头顶有一火轮,将体内浊气焚烧殆尽。
而第十三道“大悲印”,则是修行者开发慈悲心的殊胜法门。
此印对应咒中“跢侄他伽帝伽帝”一句,修持时需观想自身化为千手观音,双手结莲花印,慈悲之光遍照六道众生。
元晓大师曾说:“修此印者,能得大慈大悲之心,视一切众生如己出。”
最为玄妙的是第二十五道“本来面目印”,对应咒末“娑婆诃”三字。
此印无形无相,却是所有密印的归宿。
修持此印时,行者需放下一切观想和执着,直观自心,返本还源。
不空三藏在秘要中说:“二十四印皆为方便,唯此一印直指本心。
修至此处,印即是心,心即是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二十五道密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正如《华严经》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道密印都包含了成佛的全部秘诀,只是侧重点不同。
空海大师曾在《即身成佛义》中阐述:“修持二十五印,实则是修持一印;明了一印之妙,则二十五印俱明。就如同手指指向月亮,指非月,但借指可见月。密印亦是如此,借相显性,借事明理。”
在传法过程中,祖师们特别强调了修行者的发心问题。元晓大师在《楞严咒疏》中写道:“修密印者,当以利益众生为本,若为己求神通利益,即成魔业。”这也呼应了佛陀在《楞严经》中的教导:“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我们从这部失传多年的秘要中,不仅看到了古代高僧们对佛法的精湛理解,更体会到了他们跨越国界、同心协力探索真理的精神。正如慧果阿阇梨所言:“法无南北,道无中外。虽身处异域,心系一法。”
修行之路漫长而艰辛,这二十五道密印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修行者指明了方向。
正如不空三藏的告诫:“密法无上,贵在实修。
纵知千种密印,若不落实于日用中,终是空谈。”这也许就是我们从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启示。
如元晓大师在《金刚三昧经论》中所说:“万法归心,心者何也?
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也。”这二十五道密印,其实也不过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心、回归本源的方便法门而已。
来源:云水禅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