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因工作需要在粤东生活了两年,每逢节假日,一定会出门,广东福建走了不少地方,有幸近距离接触“客家人”这个群体,也看了不少相关展览,亲眼见识了土楼、围龙屋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
之前因工作需要在粤东生活了两年,每逢节假日,一定会出门,广东福建走了不少地方,有幸近距离接触“客家人”这个群体,也看了不少相关展览,亲眼见识了土楼、围龙屋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是地道北方人,“客家人”这三个字,之前只在书本中接触,对我而言只是个普通名词或者说知识点,现在不一样了,她鲜活起来,就在眼前,她们祖先的生存迁徙史深深打动了我。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的群体,为了躲避战乱,为了生存,代际接力,用五次大迁徙,写就了一部汉民族的生存传奇。
01 第一次大搬家:从洛阳到江西的逃亡
西晋时,匈奴人打进洛阳。中原的大家族惊慌失措,开始往南跑。
图片来自网络
这可不是普通逃难,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
这次搬来约90万户人,大多到了江西南部。他们在宁都盖房子,定下规矩:"遇山就停,遇水就住,绝不回头"。
赣州博物馆里有个东晋的陶灶,灶上还刻着"君子远庖厨",一看就是中原人的讲究。
02 第二次大迁徙:黄巢起义逼他们再南迁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闹得凶。很多河南人推着独轮车南下,车上装着农具和《颜氏家训》。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跑就是近百年,很多人到了福建西部。
他们在永定县盖土楼。最早的馥馨楼建于唐代,墙有2米厚,一楼没窗户,全为了防打仗。
图片来自网络
龙岩出土的宋代族谱写着:"每天走三十里,天黑先拜祖先牌位,再做饭"。规矩还是老家的规矩。
03 第三次大迁徙:宋朝灭亡后的身份觉醒
南宋灭亡时,文天祥的部将卓谋退到广东梅县,盖起"围龙屋"。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房子前圆后方,前面是池塘,后面住人,中间供祖先。
从这时起,客家人清楚知道自己是谁,《嘉应州志》说:"我们是中原旧族,忠义后人。"
他们特别重视读书。梅州丘家在明代办族学,规定"8岁上学,12岁能背一部经书,奖十石谷子"。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风气熏染之下,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
04 第四次大迁徙:填四川和下南洋
清朝时,朝廷让百姓去四川开荒。广东不少百姓拿了"垦荒帖",跟着队伍入川。
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龙泉驿有份《入川契约》,写着"三年内开荒十亩,交三斗粮"。
这些客家人在四川说"土广东话",洛带古镇至今有客家婚礼展览。
还有人选择下南洋。1802年,广东吴元盛在婆罗洲建了"戴燕王国",用《周易》治国。
新加坡博物馆里有封1870年的华侨家书,写着:"南洋米贵,我们在种橡胶,望寄《孟子》来"。
05 第五次大迁徙:近代变革中的客家身影
清末到抗战,客家人又开始走四方。黄遵宪是梅州客家人,他曾祖父从梅州迁广州,父亲在上海当官,他自己出使外国。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经历让客家人成了变革先锋——孙中山母亲是客家人,朱德祖籍在广东韶关。
抗战时,中山大学迁云南澄江,校长邹鲁(客家人)带师生徒步千里,把校训刻在文庙墙上。
客家话保留了唐宋语音,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比如"食饭"就是吃饭,"行街"就是逛街。
图片来自网络
客家人的"客",不是客人,而是走到哪都能扎根的狠人。
他们建造围屋守住文化,用族谱记住根脉,走到哪都带着中原的种子。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全球有上亿客家后人,从福建土楼到南洋橡胶园,他们的故事,实打实就是一部中国人的迁徙奋斗史。
你家里有族谱吗?长辈有没有讲过家族搬家的故事?欢迎留言说说。
来源:深度悦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