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权宦田令孜带领500神策军,护卫唐僖宗西出长安金光门狼狈出逃。
公元880年,冲天大将军黄巢率60万起义军直捣长安。
权宦田令孜带领500神策军,护卫唐僖宗西出长安金光门狼狈出逃。
十二月初五日下午,起义军前锋柴存几乎未受到任何抵抗顺利攻入长安。
傍晚,黄巢乘坐用黄金装饰的轿子,在随从的簇拥下从灞上进入长安。
十二月十三日,黄巢正建立“大齐”,年号金统。
这一刻屡试不第的科举落榜生黄巢,终于一雪前耻,实现了人生逆袭。
同时,也兑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承诺。
黄巢进长安
▏黄巢其人
黄巢是唐朝时期曹州冤句人,老家在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产盐的风水宝地,黄巢就出身在一个富裕的盐商家族。
经过几代人的资本积累,黄氏一族在当地颇有名望。
唐朝时期的盐商财力十分雄厚,但在士农工商中处于最末次,社会地位较低。
另外,黄家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既不合法又不光彩。
黄巢的爷爷希望家族中出一个读书人,中举后家族也能跟着沾光。
据《新唐书·黄巢传》载:“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
黄巢自幼能言善辩、颇具诗才,5岁时陪祖父赏菊花时,随口吟出《题菊花》。
此事,被南宋诗人张端义记载于《贵耳集》中。
当时,黄巢的父亲提议为菊花作连句,祖父一时无法应答。
《金色菊花》油画
黄巢替祖父答道:“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在封建社会中只有皇帝的衣服才能用赭黄色,父亲责怪黄巢信口开河。
祖父替黄巢解围:“他年龄尚小,能写诗但不知轻重,可以另作一首。”
黄巢随口吟出: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有朝一日我若能成为春神,将安排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张端义认为,这首诗非黄巢5岁时所作,推断是他青年时发动起义前的诗作。
《题菊花》一诗以大胆的想象,表达了黄巢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黄巢18岁时开始步入科举考场,但无奈于时运不济屡试不第。
相传,黄巢参加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之后,曾托人询问成绩是否可以入榜。
起初,得到的都是肯定回答,但最终黄巢名落孙山。
唐代科举考试
如果是技不如人也就忍了,原来黄巢被一个贵族子弟冒名顶替了。
对于一心求取功名的黄巢而言,这是一个足以毁掉他人生沉重打击。
面对屡试不第的现实,以及朝廷的腐朽和没落,黄巢产生了天道不公的想法。
这也为后来黄巢率众加入王仙芝起义队伍,埋下了一个重要伏笔。
心灰意冷的黄巢回到老家后,决定放弃科举幻想,转而投身于“喜养亡命”之途。
黄巢继承祖业通过贩私盐大量积攒财富,大肆收留和帮助那些逃亡或犯罪之人。
公元875年,黄巢积极响应王仙芝起义,率2000余人加入义军。
彼时,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队伍总人数,不过区区5000人左右。
但这支具有反抗精神的起义军,在短短5年时间里发展到60万人,一举攻克长安。
在被黑暗笼罩的大唐王朝上空,撕开了一道血色黎明。
对唐朝末年的腐朽统治,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黄巢起义插图
▏黄巢起义原因
关于黄巢起义的原因,很多人都习惯性的归结于内心黑化。
主观认为黄巢是因为科举考试屡次落榜,继而产生了仇恨和反叛心理。
这种说法并不客观,看待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黄巢生活的年代背景十分复杂,属于“后安史之乱”时代。
藩镇割据、地主豪强林立,唐朝天子自身难保,无暇顾及天下万民。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除了权贵阶层之外,其余阶层都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黄巢家族以贩卖私盐为生,干的是刀尖舔血的买卖,随时都有掉脑袋的风险。
黄巢以为可以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可以推测科举落榜或被权贵子弟替代,是诱发黄巢决心起义的原因之一。
唐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无论在任何时代,百姓图的都是安居乐业。
当基本生存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酝酿出自下而上的大变革。
唐末战乱频繁、社会矛盾激增,权贵阶层和官吏肆意盘剥,使底层百姓深陷困境。
导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比较知名的有在浙东发动起义的裘甫。
裘甫起义是唐末首场大规模起义,后来发展至数万人之巨,建立了“罗平”政权。
这是一个仅持续了7个月的短命政权,却为后续庞勋和王仙芝起义奏响了序曲。
公元875年,濮州人王仙芝率众在濮阳起义,一说是在山东长垣。
王仙芝是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人,也是一位贩卖私盐的贩夫走卒。
王仙芝起义之初自封为“天补平均大将军”,首次将“平均”主张写入纲领。
裘甫起义示意图
这次起义和朝廷大力打击私盐贩卖,王仙芝抗拒官府查缉有很大关系。
当时,恰逢关东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朝廷非但不体恤百姓之苦,反而还命各级官府强行征收赋税、强制徭役。
在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同时,走投无路的百姓纷纷投入王仙芝帐下,共同反抗唐朝腐朽统治。
王仙芝高举起义大旗之时,具有反抗精神的百姓和小股势力,从各地投奔而来。
与王仙芝有相同经历的黄巢,也亲率部众前来投奔山东菏泽老乡。
黄巢的到来对王仙芝而言如虎添翼,但无奈的是二人却因是否被招安而分道扬镳。
王仙芝率部攻克多州之后,在唐朝招安政策的影响下,思想开始出现了动摇。
黄巢因极力反对“招安”,率麾下部众出走,大大降低了起义部队的实力。
最终,王仙芝在黄梅兵败,死于唐军的乱刀之下。
轰轰烈烈的王仙芝起义,仅维持了3年后土崩瓦解。
王仙芝遇害后,大分部起义军投靠至黄巢麾下,使得黄巢起义的实力大增。
王仙芝起义可以被视作黄巢起义的序曲。
为后来黄巢问鼎长安、建立大齐奠定了重要契机。
黄巢起义是继王仙芝起义后,唐末规模最大的起义,为唐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在起义过程中,黄巢被部将领推举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自称为“率土大将军”。
从黄巢的封号上来看,与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屡试不第有很大关系。
当年,科举落榜后黄巢为了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创作了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起义后,自封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其中“冲天”正是源自此诗。
“冲天”可以解读为用武力手段冲垮唐朝统治,而“均平”则是沿袭王仙芝起义纲领。
“均平”即“平均”和“公平”,黄巢要用武力劫富济贫,推翻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度。
继而创建一个没有剥削、共同富裕的太平盛世!
黄巢起义
▏屠广州,杀胡人
公元879年九月,黄巢率领起义军以破竹之势攻陷桂管,围困广州。
攻城前,黄巢让越州观察使崔璆,给广州的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写信。
信件内容是让李迢向朝廷上书,册封黄巢为天平军节度使。
后因受到权宦田令孜的极力阻拦而破产,但不死心的黄巢又请封安南都护。
最终,给了黄巢一个正四品上的率府率,很显然无法和镇守一方的节度使相提并论。
自尊心受挫的黄巢下令急攻广州,仅一天便破城,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被俘。
黄巢进入广州城后自称“义军都统”,随后发布檄文声称率军打入潼关。
此外,黄巢宦官擅权大加斥责,指责他们与宫中之人相互勾结,选贡不当。
所谓“选贡”指的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黄巢对当初科举落榜仍耿耿于怀。
唐代胡俑
据《旧唐书》载:“黄巢陷广州,大掠岭南郡邑。”
广州城陷落后,黄巢放纵麾下起义军在城内大肆掠夺、大开杀戒。
这便是被后世诟病的“洗城”政策,但黄巢清洗的对象是胡人和外商。
黄巢起义军在攻陷广州之前,曾在泉州屠戮数万犹太胡商。
攻克广州后,再度疯狂屠戮大食、犹太、波斯等胡商约二十余万。
当然,关于这个数字还有待考证;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巢在广州屠戮了12万人。
先不论数字多寡,反正能证实一件事情——黄巢纵兵屠广州。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阿拉伯史料《中国印度见闻录》,作者是中世纪阿拉伯人苏莱曼。
书中写到:“在城中经商的伊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总共有12万人死于这场屠戮。”
苏莱曼还言之凿凿的说,这个数字并不包含罹难的中国人。
此外,阿拉伯历史学者马斯欧迪,也在《编年史》中记载了此事。
唐代胡商·壁画
但这些源自阿拉伯人的记载,可信度并不是特别高。
很明显他们在记录此事时,人为的做了“取舍”。
因为,唐朝末年广州城内的总人口尚不足12万。
但可以确定的是,黄巢地区屠戮了白种胡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支持胡人和胡商,反对黄巢的少部分汉人,自然会沦为起义军的刀下之鬼。
至于黄巢下令屠戮白种胡人、胡商的原因,可能与他们中的某些人和唐朝官员相互勾结有关系。
据说黄巢对这些胡人恨之入骨,为了断绝胡商的丝绸货源,曾下令将当地的桑树全部砍光。
杀胡人、胡商的背后原因,是为了占据外商的巨额财富,扩大起义军的实力。
黄巢纵兵屠尽广州城内的胡人,此举的确十分残忍,但绝非屠了整座广州城。
官媒对黄巢的反叛精神曾予以肯定,从民族感情角度来看,称得上是“杀胡英雄”。
值得玩味的是,《旧唐书》和《新唐书》对“黄巢屠广州”一事只字未提。
唐末胡商、传教士
▏攻长安,屠士族
公元879年十月,黄巢率领起义军占据荆南,让李迢草表上报唐僖宗裂土封王。
唐僖宗下诏拒绝,并组织兵力继续征讨黄巢起义军。
黄巢闻之大怒,遂率部继续南下,在唐军的不断追剿下屡尝败绩、元气大伤。
为了保存实力黄巢决定假意向五镇节度使高骈投降,高骈果真中计。
在追兵停止追击之时,黄巢起义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一举大败淮南追兵。
起义军乘胜攻占睦、婺、宣三州后进逼广陵,渡过采石长驱直入扬州。
而被唐朝寄予厚望、手握重兵的五镇节度使高骈居然向黄巢举起了白旗。
在这个关键时刻,唐军居然发生了内讧,致使溵水防线一溃千里。
这也为接下来黄巢攻占两京,即洛阳和长安埋下了伏笔。
从黄巢起义军南下屡遭挫折来看,并非所有唐军将领都是酒囊饭袋。
但其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以及争权夺利、保存实力的想法,彻底断送了大唐江山。
公元880年九月,起义军北渡淮河,黄巢自称“率土大将军”,开启北进之旅。
起义军一路披荆斩棘,攻陷申州后一路长驱直入,进入颍、宋、徐、兖等州。
所到之处,唐朝官吏皆四散逃亡,唐都长安也被恐怖气氛所笼罩。
十一月,起义军以锐不可当的气势逼近东都洛阳,朝廷上下乱作一团。
唐僖宗有病乱投医,居然想出了让权宦田令孜率兵东守潼关的馊主意。
十一月十七日,黄巢率起义军兵临洛阳城下,东都留守刘允章出城迎接黄巢入城。
但黄巢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在洛阳休整几日后,随即向长安进军。
据《新唐书》载:“贼供顿而去,坊市晏然。”
黄巢率领起义军攻陷洛阳后,留守官员刘允章为起义军提供了食物等补给。
黄巢率起义军离开洛阳时,街道和市场都显得平静无事、井然有序。
从史料记载来看,黄巢并非一个嗜杀如命的狂悖之徒,相反治军严格、秋毫无犯。
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向位于关中的长安挺进,陕州、虢州先后陷落。
权宦田令孜遥率神策军和博野等军十万人守潼关,但兵无斗志、惶恐不安。
十二月一日,黄巢麾下起义军进至潼关,两日左右潼关守军溃退。
期间,发生了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溃退的博野乱军居然直奔长安大肆劫掠。
黄巢起义军攻破潼关后,又乘胜攻克了华州,命部将乔钤驻守关隘。
黄巢破潼关攻克长安
黄巢则亲率大军直捣长安,百官听闻黄巢大军直扑长安吓得各自逃匿。
唐僖宗在权宦田令孜的护卫下,仓皇逃往咸阳避祸。
十二月五日下午,起义军如入无人之境顺利进入长安。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记载,黄巢入长安时“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黄巢乘坐金装肩舆,随从将士皆身着锦衣、披长发、束红丝带,手执兵刃。
辎重车辆从洛阳到长安络绎不绝,浩浩荡荡绵延千里。
问鼎权力巅峰的黄巢,从贩卖私盐的底层商贾,一跃成为了大齐皇帝。
据说黄巢攻陷长安时,起义军数量达到了60万之巨,仅粮饷就是一笔巨大开销。
刚入长安时的起义军,见到穷人都会给他们分发钱财,此举赢得了长安百姓的拥戴。
黄巢画像
为了安抚城内百姓,起义军逢人便讲:“黄王和唐廷不一样,大家安心,不必惊慌。”
但很快起义军就遭遇了粮荒,而这也催生出了多起劫掠案件,美其名曰为“淘物”。
当然,大肆抢掠多发生在长安城的富户和官僚阶级的身上。
据说,城内官吏无一幸免,长安城内的“五姓七望”和唐朝宗室被屠戮殆尽。
“五姓”指的是李、崔、卢、郑、王,都是唐朝时期的门阀士族。
“七望”指代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在当时社会“五姓七望”占据着各种优势社会资源,堵塞了寒门子弟的上升之路。
他们利用统治阶级赋予的特权,大肆掠夺天下财富,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时,无不出自“五姓七望”。
察举制、举孝廉等机制,让底层读书人丧失了竞争力。
作为底层私盐商贾家庭出身的黄巢,即便拥有过人的才华,也只能止步于科举大门之外。
普通百姓家庭的莘莘学子,根本没有机会通过科举制实现人生逆转。
这一切的幕后黑手,都由唐朝上层社会中的门阀士族所操控。
门阀士族和贵族子弟做官,即便不通过科举考试也能以家庭背景为资本,谋得上升之路。
黄巢对此深恶痛绝,富人、地主和门阀即便已经被榨干,仍然无法逃脱必死的命运。
黄巢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大开杀戒,哀嚎声、求饶声此起彼伏,但最终都归为一片死寂。
据《新唐书》载:“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
黄巢放纵麾下起义军在长安击杀了八万人之巨!
一时间血流成河,这便是令人胆寒的“洗城”。
晚唐诗人韦庄作《秦妇吟》,以“秦妇”之口控诉了黄巢的罪行。
其中,“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真实的再现了黄巢进入长安后的混乱和血腥场面。
相传,长安粮尽之时,黄巢命下属以人肉为军粮,这些行为让他变成了“杀人如麻”的恶魔。
黄巢起义军以人肉为食,并非只有长安一例。
黄巢画像
▏围陈州,人吃人
据《旧唐书》载:
“攻陈州……纵兵四掠,远近皆罹其难,时仍岁大饥,民无积聚,贼俘人为食,其炮炙处谓之‘舂磨寨’,白骨山积,丧乱 至极,无甚于斯。”
公元883年四月,黄巢率领大齐军退出长安后,北上攻打陈期间军粮严重不足。
在围困陈州近一年的时间里,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黄巢命军队建造“舂磨砦”巨碓。
“碓”原是一种舂米用具,被黄巢用来辗碎活人,并以人肉作为军粮。
据说,黄巢起义军所过之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当陈州及其周边的百姓被吃光后,黄巢又纵兵四掠,据说有多达十州百姓皆被残害。
据保守统计,一年时间里黄巢起义军至少吃掉了约三十万人。
关于黄巢“吃人”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证据。
舂磨砦
但可以肯定的是,黄巢在长安纵兵血洗长安,杀尽了门阀士族的八万男丁。
至此,存在了600余年的门阀制度彻底消亡!
对于被黄巢清洗的门阀士族而言,或许是一场灭顶之灾。
但对于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子弟而言,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门阀士族的消亡,彻底打开了科举制的大门。
让更多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这也是黄巢起义过程中,一个值得被关注的进步意义。
若不是唐朝的门阀士族,或许黄巢可以像范进一样,一辈子都沉浸在科举及第的美梦中。
或许,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入仕理想,自然也就没有起义的必要性了。
公元884年,持续了近十年之久的黄巢起义,在黄巢兵败狼虎谷自刎后彻底落幕。
当然,关于黄巢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比如被部将林言斩杀、出家为僧等。
黄巢撤退示意图
▏黄巢的阶级反思
黄巢并非纯粹的农民阶级,他是唐朝社会底层商贩后裔。
黄巢作为一个贩卖私盐的商贾,他领导的起义不能单纯的定性为农民运动。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黄巢的性格中有天生好杀的基因吗?
黄巢在起义过程中,屠戮八百万人和吃掉30万人的说法,存在太多的虚假成分。
黄巢身为唐朝掘墓人,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历史的偶然性。
在特定的时间和历史环境下,即便没有黄巢的出现,也有张巢、李巢或王巢等。
黄巢起义作为唐朝末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为后期朱温篡唐,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朱温曾是黄巢起义部队中的一员爱将,他替黄巢完成了未竟之业!
黄巢画像
▏结 语
位列史上三大农民起义的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内部问题也有藩镇反扑。
黄巢起义失败了,也背负上了“人屠”的骂名。
但却推翻了门阀制度,这便是值得赞扬的进步。
门阀士族是横亘在寒门子弟上升路上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躺在功劳簿上的特权阶级,自出生之日起便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
还无所不用其极的,妄图彻底堵塞底层人士的上升之路。
与此同时,还会人为的营造出一种合理化的假象。
企图让底层人士心甘情愿的接受门阀观念。
黄巢起义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推翻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实现“天下均平”!
【参考资料】
1.《从黄巢起义看晚唐政局》;李兵;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从黄巢的三首诗作看“杀人魔王”的性格》;顺风;读写月报,2019年14期
3.《民间视角下的黄巢其人——黄巢传说的口述史意义》;陈金文;吕梁学院报,2022年06期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
【话题讨论】
你认为黄巢是恶魔还是英雄?请在评论区写下您的观点和看法。
来源:红衣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