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科的未来发展和定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大问题,关系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纵观历史,在社会发展轨迹中,文科价值早已超越学科本身。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世界著名高校和国内重点高校都在重新进行学科布局,文科专业被列为重点调整对象,不少高校对文科专业进行了撤并
文科的未来发展和定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大问题,关系着人类的发展方向。纵观历史,在社会发展轨迹中,文科价值早已超越学科本身。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世界著名高校和国内重点高校都在重新进行学科布局,文科专业被列为重点调整对象,不少高校对文科专业进行了撤并,缩减招生规模。同时,社会对文科专业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题更加凸显,导致文理争论再次席卷社会,“文科无用论”蔓延,文科似乎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全球文科衰退的浪潮中,“文科何为”叩问着时代,也叩问着每一个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谈道:“文科教育的调整不仅是专业设置的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型。”他强调“文科无用论”本质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挤压。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
人文是技术发展的“方向盘”
《教育家》:您曾提出过许多教育改革建议,近期也呼吁要加快深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精华。当下,随着技术迭代加速,社会上出现“文科无用论”倾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背后的认知偏差如何破解?
如何破解?我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重构评价标准。推广“长周期评价”,例如追踪文科毕业生在文化机构、公共部门等领域的长期贡献,而非仅以起薪衡量价值。
第二,凸显文科的“不可替代性”。AI能写诗,但无法理解中华优秀诗词歌赋里所蕴含的家国情怀;AI能分析数据,但难以像人类学家那样在田野调查中洞察文化的韧性。而教育恰恰应强化这些独特价值。
第三,推动公共话语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将文化素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策划“人文赋能科技”案例展等,向社会传递“人文是技术发展的‘方向盘’”这一理念。
《教育家》:正如您所说,诗里所蕴含的情感是AI理解不了的,这是人类独有的情怀。如果从文科教育的角度来说,当AI能够模仿人类创作诗歌、撰写论文时,如何重新定义文科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意义赋予”能力。AI可以生成符合格律的诗歌,但无法像杜甫般在“国破山河在”中注入时代悲怆。文科教育需强化学生对文化符号、历史语境的理解,使其能通过创作传递独特的价值立场。
二是“复杂问题驾驭”能力。AI擅长处理结构化问题,但面对如自动驾驶的道德算法伦理困境和全球化与本土认同的文化冲突时,人类的辩证思维和共情能力不可替代。
三是“创新性批判”能力。学生可借助AI分析《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但必须提出自己的解读视角,如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构金陵十二钗的形象,等等。
文科教育需从
“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养”
《教育家》:您认为当前文科教育面临哪些由AI技术直接引发的结构性变革?
首先,AI极大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文科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例如,DeepSeek能够快速生成文献综述或历史分析,学生若仅满足于“复述知识”,其价值将被技术替代。文科教育需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养”,强化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其次,教学方式呈现“人机协同”特征。AI可以辅助个性化学习,如智能推荐阅读材料等,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师生互动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因此,教育者需重新定位角色,从“讲授者”转为“引导者”,在技术工具与人文浸润间保持平衡。
最后,学术伦理和评价标准亟待重构。AI生成内容是否属于学术剽窃?如何界定原创性?这都需要文科教育增设技术伦理课程,并建立AI辅助写作的规范体系。
文科教育不仅要专业优化,
更要理念转型
《教育家》:文科教育正面临“缩”和“增”的双重挑战,比如部分高校出现文科专业缩招现象,以及增设“文科+人工智能”课程的情况。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您认为文科需要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总之,文科教育的调整不仅是专业设置的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型。通过技术融合、实践强化、分层培养和社会支持,文科生完全可以在智能化时代找到新的定位。文科的未来在于以创新应对挑战,而非被动退缩。
《教育家》:未来文科的学科形态将呈现什么变化,是否可能出现“人工智能哲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您对文科教育有哪些建议?
人类始终是AI的引领者
《教育家》:在推进AI教育应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强调技术适配性而弱化人文本质的风险?如何防止技术的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
我认为防止异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人文引领技术”的框架,在制度层面,将人文素养纳入AI教育应用的评估指标。例如,规定使用AI教学的课程必须包含20%以上的“人文反思模块”。在实践层面,设立“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在文科课程引入AI工具前,院校需评估其对批判性思维的潜在影响,如过度依赖智能推荐可能导致思维窄化。在教育者层面,教师需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价值引导者”。例如,在AI辅助的写作课上,重点不是教学生优化提示词,而是讨论“何谓真正的创造性”。
总体来说,AI一方面在突破人类的认知局限,另一方面也在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但人类始终是AI的引领者。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通过AI减轻机械性劳动,使人类更专注于意义探索与价值创造。
作者 | 王湘蓉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来源:光明社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