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跟小区张姐聊天,她直发愁:"我家那小子上大学都半年了,周末跟我视频,开口就是 ' 妈,中午吃啥你帮我决定吧 '。"
自从当爸妈后,谁不盼着孩子能顺顺当当长大?
可有时候啊,太想把孩子的路都铺平坦了,反而可能好心办了 "糊涂事"。
要是你家娃出现这几个迹象,可得多留个心眼 。
你以为的 "为他好",其实是你真的管太宽了,越早知道越好!
前阵子跟小区张姐聊天,她直发愁:"我家那小子上大学都半年了,周末跟我视频,开口就是 ' 妈,中午吃啥你帮我决定吧 '。"
张姐说,都快20岁的大伙子了,怎么一点主见也没有,以后工作怎么办呢?
和张姐聊了很久,才了解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原来孩子从小时候穿哪双鞋、上哪个兴趣班,到初中跟谁坐同桌、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全是张姐帮着拿主意。
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反正我说了也不算,随便吧。"
这不就跟《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一样吗?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做不好决定,可啥都替他操心,其实是越界了。
就说我家儿子吧,从一岁到五岁,都是婆婆在带,婆婆总认为他小,从吃饭到穿衣,每件事都帮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
有回周末去公园,婆婆让他自己选外套,五岁的小家伙站在衣柜前半天憋出句 "随便吧,都行"。
我对婆婆说,以后适当放手,尽量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后来婆婆试着让他自己挑早餐,今天吃三面条还是包子,选书包带是蓝色还是红色。
慢慢地,孩子眼里开始有了光,说话也有了主见。
当孩子拥有选择权时,他们会感受到 “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而增强对自我的认同(如 “我是有能力做决定的人”)。
举例:让孩子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周末参加哪种兴趣班,他们会通过这些小决定逐渐认识到 “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画布,当父母的,得学会给孩子留些选择权。
就像邻居家闺女,高考报志愿时,爸妈没硬逼她选热门的金融专业,而是尊重她喜欢画画的想法,支持她报了美术院校。
现在人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折腾得可带劲了,虽说偶尔也会抱怨课程难,但眼里的那股子劲头,藏都藏不住。
给孩子选择权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通过 “有限度的自由”,帮助他们在心理、认知、情感等维度全面成长。
这一过程如同 “扶着孩子学走路。
初期父母需耐心引导,随着孩子能力提升,逐渐松开双手,最终让他们成为有主见、敢担当、能适应社会的独立个体。
想起闺蜜的经历,她闺女上初中后,房门就跟上了锁似的,一放学就躲进去,跟她说不上三句话就嫌烦。
有回闺蜜偷偷翻了闺女的日记本,结果被发现了,闺女气得直哭:"你们能不能别什么都管!"
后来闺蜜跟我说,那段时间家里就像冰窖,闺女见了她跟见了仇人似的。
后来闺蜜慢慢改了,不再动不动就追问 "今天跟谁玩了"“作业完成没?”" 考试多少分 "。
而是在闺女书桌旁放了盒她爱吃的饼干,留张字条:"女儿,妈妈永远爱你"
有天晚上,闺女居然主动推开房门,跟她说起班里的事儿。你看,孩子不是不需要我们,而是需要我们用对方式靠近。
就像我表姐教育她儿子,从不去翻书包、查手机,而是跟孩子说:"你要是有啥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能跟妈妈聊,妈妈是你最忠实的听众。"
现在母子俩处得跟朋友似的,孩子有啥事儿都愿意跟表姐说。
我们要知道,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自己的小空间。
与其像查户口似的追问,不如给他们足够的信任,让那扇门从里面主动打开。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边界感”。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更要保持边界。
小区有个男孩小宇,每次考试后都躲着人走。有回我碰到他妈妈,正听见她在数落:"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学?"
时间长了,小宇变得特别胆小,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参加比赛还没开始就说 "我肯定不行"。
看了一项研究挺吓人的,那些被父母要求特别严格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焦虑,甚至出现自残倾向。
就像我表妹,小时候每次考了 95 分,她妈妈都会说:"那 5 分怎么丢的?"
后来表妹上了大学,啥事儿都追求完美,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崩溃。
直到工作后,她慢慢意识到,父母的过度苛责让她失去了试错的勇气。
你知道吗,孩子不是考试机器,也不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工具。
就说我弟吧,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总摔跤,爸爸不但不骂,还笑着说:"摔几次没关系,爸爸小时候摔得比你还惨呢。"
后来我弟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害怕,因为他知道,家里永远有支持他的后盾。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哪怕考砸了、犯错了,爸妈依然爱他,这样他才能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
最后,小书虫妈妈想跟各位爸妈说:真正的爱,是给孩子空间,相信他们的选择,孩子才能进一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来源:小书虫妈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