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恶心呕吐,拒绝医生用药,开始肌肉溶解时医生大呼“误诊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2:14 1

摘要:52岁的高女士是个活力四射的中年人,公园里打羽毛球、跑步、乒乓球,她总是人群中最活跃的那一个。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健康的女人,竟然因为一场恶心呕吐,差点丢了性命?更令人揪心的是,她对西药的抗拒和对“纯中药”的盲目信任,险些让她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场从“感冒”到横

引子:一场“感冒”引发的生死危机

52岁的高女士是个活力四射的中年人,公园里打羽毛球、跑步、乒乓球,她总是人群中最活跃的那一个。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健康的女人,竟然因为一场恶心呕吐,差点丢了性命?更令人揪心的是,她对西药的抗拒和对“纯中药”的盲目信任,险些让她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场从“感冒”到横纹肌溶解症的惊险经历,不仅是高女士一家人的噩梦,也是一堂关于健康管理科学就医的深刻课。

通过高女士的故事,我们将揭开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真相,探讨横纹肌溶解症的可怕之处,倡导定期体检科学治疗的重要性。希望每个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教训,学会尊重医学,听从身体的求救信号。

高女士,52岁,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会计,性格开朗,生活规律。她爱运动,公园里总能看到她挥汗如雨的身影。邻居们都羡慕她的精气神,觉得她怎么看都不像有病的人。然而,五年前的一次体检打破了她的平静:空腹血糖高达12mmol/L,确诊2型糖尿病

“怎么可能?我平时这么注意锻炼!”高女士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她的母亲曾因糖尿病并发肾衰竭心力衰竭去世,这让她对糖尿病有种本能的恐惧。医生耐心地解释:“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你母亲有糖尿病史,你的风险比常人高。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也可能发病。”


2型糖尿病: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点是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遗传因素占发病风险的30-50%,其他因素包括肥胖、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

高女士很快接受了现实。她告诉自己:“这不过是命。母亲没管好糖尿病,我可不能重蹈覆辙。”在医生的指导下,她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坚持运动,还服用了二甲双胍等降糖药。一段时间后,血糖控制得不错,稳定在6-8mmol/L。她甚至觉得自己“战胜”了糖尿病。

高女士的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轨,直到一次朋友聚会改变了她的选择。朋友小李信誓旦旦地说:“二甲双胍这种西药,吃多了会上瘾,停不下来!到最后还得打胰岛素,那更恐怖,听说会上瘾,还可能引发低血糖,严重了会变植物人!”

这些话像一颗颗钉子,扎进了高女士的心。她想起母亲晚年被糖尿病折磨的日子,肾衰竭、心衰竭的阴影让她不寒而栗。小李接着推荐:“你试试纯中药吧!中医几千年前就认识消渴症了,纯天然,无副作用,很多人吃一段时间血糖就正常了,不用当一辈子药罐子。”


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称呼,描述了口渴、尿多、消瘦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中药在辅助降糖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无法完全替代西药,且需在正规医师指导下使用。

高女士动摇了。她开始怀疑西药的安全性,担心自己会步母亲后尘。在小李的介绍下,她找到了一家“糖尿病康复馆”,开始服用一种名叫“温和降糖丸”的中药。为了保险,她每天用血糖监测仪检查,发现空腹血糖波动在5-10mmol/L,似乎比之前略有下降。她暗自庆幸:“看来中药真管用!”

渐渐地,高女士停掉了二甲双胍,完全依赖“中药”。她甚至加服了另一种“纯中药药丸”,觉得自己离“摆脱糖尿病”不远了。


据中国糖尿病学会统计,约30%的糖尿病患者因担心西药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或改用“替代疗法”,其中10%可能因治疗不当引发急性并发症。

三个月后,高女士的身体开始“抗议”。她感到周身乏力,像是跑了马拉松般虚脱,肌肉酸痛得像被针扎,连走路都费力。更糟的是,她开始恶心呕吐,两天几乎吃不下饭,吐了几次后,连吐都吐不出来。

“可能是感冒了吧。”高女士自我安慰,买了些感冒药吃,却毫无效果。血糖监测显示,空腹血糖飙升到15mmol/L。她有些慌了,但仍不愿去医院。她固执地认为,医院会让她用胰岛素,那是她最害怕的“毒药”。

丈夫老王急得团团转:“你这都吐成这样了,还不去医院?再拖下去要出大事!”高女士却倔强地回:“要去你自己去!医院肯定让我打胰岛素,我才不干!”


恶心呕吐: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能由高血糖、酮症酸中毒、胃肠功能紊乱或其他并发症引起。持续呕吐是身体的严重警告信号,需立即就医。

就在老王快要放弃劝说时,高女士突然昏迷,倒在客厅地板上,怎么叫都不醒。老王吓得魂飞魄散,抱起她就往车上跑,飞速赶往医院急诊室。

急诊科的抢救室里,值班医生老马正在忙碌。他是急诊科的“老兵”,见惯了生死,处理过无数疑难杂症。看到高女士被送进来,他立刻安排她上心电监护,测得血压140/80mmHg,心率110次/分。高女士悠悠醒来,但整个人虚弱不堪,眼神涣散。

老马问老王:“她平时有什么病?吃什么药?”

老王一五一十地说了高女士的糖尿病史和最近改用“中药”的事。老马皱眉,立即测了血糖17mmol/L。他自言自语:“这血糖挺高,但不至于昏迷。”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正常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高血糖(>11.1mmol/L)可能引发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老马检查了高女士的四肢,发现肌力减弱,只有3-4级(正常为5级)。他问规培医生小李:“中年女性,糖尿病史,突然昏迷,考虑什么?”

小李回答:“首先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或高血糖高渗状态。血糖17mmol/L不算特别高,DKA可能性更大。还需警惕脑血管意外,比如脑出血或脑梗塞,因为她有呕吐症状。”

老马点头:“不错。先做头颅CT,查动脉血气血酮体,看看是不是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每年影响约5-8%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由感染、停药或不当治疗诱发。死亡率在未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达20-30%。

头颅CT很快完成,没有发现脑出血或明显脑梗塞。老马松了口气:“至少不是急性脑血管病。”但他提醒小李:“CT早期可能看不出脑梗塞,必要时得复查。”

动脉血气结果显示:pH 7.22(正常7.35-7.45),HCO3- 10mmol/L(正常22-27),提示代谢性酸中毒。血酮体偏高,尿液因少尿无法检测。老马和小李达成共识:高女士很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由于胰岛素不足,身体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导致血液酸化。典型症状包括高血糖、恶心呕吐、乏力、呼吸急促等。治疗需补液、胰岛素和纠正酸中毒。

小李问:“DKA患者不是应该尿多吗?她怎么少尿?”

老马分析:“可能是急性肾损伤。糖尿病患者本来就容易肾功能受损,DKA加重了肾脏负担。”果不其然,肾功能检查显示血肌酐高达200μmol/L(正常

老马对老王说:“她是DKA,合并急性肾损伤,很危险。可能是停用正规药物或感染诱发的。死亡率可能有30%以上,必须立即治疗。”

老王急得满头大汗:“她一直在测血糖,吃的是中药降糖丸。怎么会这样?”

老马压住火气:“中药不是不能用,但不能乱吃!有些所谓‘纯中药’可能掺杂不明成分,害人不浅。你看她停了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好,才引发了DKA。”

老马安排补液胰岛素治疗,这是DKA的标准方案。补液能纠正脱水,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阻止酮体生成。但高女士一听要用胰岛素,立刻拒绝:“不要!胰岛素会上瘾,我听说用了就停不下来!”

老马哭笑不得:“胰岛素不会上瘾!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是因为胰岛功能衰竭,需要补充,就像吃饭补充营养一样。没有胰岛素,你的血糖下不来,DKA控制不了,会有生命危险!”


胰岛素:一种天然激素,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降低血糖。长期使用胰岛素并不意味着“上瘾”,而是弥补胰岛功能的不足。低血糖是使用不当的潜在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老王连忙劝妻子:“听医生的吧!你都昏迷了,还不信医生?”在丈夫的软磨硬泡下,高女士终于点头同意。

老马联系了内分泌科,但病房已满。他又联系ICU,认为高女士病情危重,适合ICU监护。高女士却再次抗拒:“ICU是重症病房,我不去!”她声音微弱,手却抬不起来。

老马无奈:“那就先留急诊观察,等内分泌科有床位再转。”他安排了病重通知书,并继续补液和胰岛素治疗。

两小时后,高女士的血糖降至11mmol/L,尿液开始排出,尿常规显示尿糖和尿酮体均为阴性,提示DKA有所缓解。但高女士依然乏力,肌肉酸痛加重,甚至连翻身都困难。

老马皱眉:“不应该啊,DKA缓解后,患者通常会感觉好转。她怎么还这么难受?”他突然想起高女士的主诉——肌肉酸痛。之前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乏力昏迷上,忽略了这个关键症状。

“肌肉酸痛不是DKA的典型表现!”老马猛地一拍桌子,自责道:“老马啊老马,误诊了!”他重新检查高女士的四肢,发现不仅肌力减弱,还有明显的压痛。他回忆起转氨酶升高,之前以为是肝损伤,但现在怀疑是肌肉损伤


转氨酶:包括ALT和AST,存在于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肌肉损伤时,转氨酶也会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区分。横纹肌溶解症:骨骼肌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物质,可能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损伤。

老马立即加查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结果触目惊心:CK 8000U/L(正常

老马把新诊断告诉老王:“她不仅有DKA,还有横纹肌溶解症。肌肉细胞大量破坏,释放的物质堵塞了肾小管,导致急性肾损伤酸中毒。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老王懵了:“不是说是DKA吗?怎么又变成肌肉溶解了?”

老马解释:“DKA是诱因之一,但横纹肌溶解症才是主要问题。可能与她吃的‘中药’有关,有些药物会损伤肌肉。我们之前没注意到肌肉酸痛,差点误了大事。”


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率较低,但约80%与药物相关(如他汀类、某些抗生素)。若不及时治疗,30-5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肾衰竭,死亡率可达20%。

老马再次建议转ICU,高女士终于同意。ICU医生迅速启动血液净化治疗,通过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滤除血液中的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保护肾功能。同时,大量补液和碱化尿液,减轻肾脏负担。

在ICU的7天里,高女士经历了生死考验。血液净化让她的肾功能逐渐恢复,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水平下降,肌肉酸痛明显缓解。复查血糖稳定在7-9mmol/L,DKA完全控制。她终于能下床活动,脸上有了笑容。

ICU的张医生复盘病情:“你的横纹肌溶解症可能与不正规的降糖药有关。80%的病例与药物相关,但具体成分我们无法确认。幸好及时治疗,肾功能恢复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规范治疗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肾功能恢复率可达70-80%。早期血液净化可将死亡率降至5%以下。

出院时,张医生语重心长地说:“糖尿病不是绝症,二甲双胍胰岛素都是科学验证的药物。胰岛素不会上瘾,只是弥补身体的不足。中药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正规治疗。那些号称‘彻底治愈’的,都是骗人的。”

高女士羞愧地点头:“我差点害了自己。以后一定听医生的,定期体检,按时吃药。”

老王也感慨:“这次吓死我了。以后再也不信什么‘纯中药’了,科学救命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无小事,任何异常症状都可能是身体的求救。定期体检科学治疗,是守护健康的不二法门。愿每个人都能像高女士一样,从教训中醒悟,珍惜生命,拥抱科学。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