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实景,让知识触手可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1:19 1

摘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5月17日,在永济鹳雀楼景区,来自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的500余名高一学子登高望远,在诗词里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古诗词的力量。

在鹳雀楼品味河东文化 记者 杨洋 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5月17日,在永济鹳雀楼景区,来自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的500余名高一学子登高望远,在诗词里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古诗词的力量。

“运城文化底蕴深厚,同时距离西安仅有200多公里,是研学目的地的不二之选。”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学主要来运参观鹳雀楼、蒲津渡遗址、盐湖等知名景点,希望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放松心情、拓宽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行走课堂开眼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鹳雀楼,作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四大名楼之一,楼体宏伟气派,真是蔚为壮观。”来到鹳雀楼景区,学生雷熙哲感叹。

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孩子们发现那些曾经的知识变得可观可感,更加生动。“以前只是在课本里背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今真的登上鹳雀楼最高层,看着眼前的风景,让我对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薛宇杋说。

“来到这里可以亲自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古人的匠心与智慧,惊叹文明悠久。”在蒲津渡遗址处,学生王梓涵触摸着黄河大铁牛,感叹其造型的精美和体积的庞大,“很难想象这铸造于唐朝,保存还很完好,耗费的铁量这么大,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工艺。”

通过行走的课堂,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普救寺内,学子们走进莺莺塔,体验“普救蟾声”,重温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故事;盐湖岸边,孩子们探寻着七彩盐湖的奥秘,学习嗜盐微生物和矿物质对水体颜色的影响,感受这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研学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打破了教室的围墙和思维的桎梏,让孩子们充分享受体验的快乐,沉浸式感受文物的魅力。”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与铁牛“对话” 记者 陈怡霏 摄

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关公文化”“黄河文化”“盐文化”……此次文化研学之旅让莘莘学子加深了对山西河东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在解州关帝祖庙里了解到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我们也将学习这种美好的品质。”学生李依一说。

学生米欣兰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诗词中描写的鹳雀楼,看到身旁的黄河景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共鸣。

学生孟子衡和李金昊来到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学习“五步产盐法”,了解盐湖的前世今生,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理解“盐铁专营”等课本概念。

“研学的过程中,精美的古建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了运城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山西和陕西历史悠久,希望未来两省能有更多交流和合作。”学生刘伟斌说。

“我记得黄河大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4个民族,让我感受到我们多民族国家的魅力,对我国的古代文明感到骄傲。”学生王裕涵说。

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高一年级主任柯有云表示,依托研学活动,希望真正让传统文化渗透进每个学生的生活里。“将中华文明基因注入学生成长历程,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户外,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行塑魂’的教育使命”。

( 杜磊 陈怡霏)

记者感言

近年来,研学活动热度不减。如何真正让孩子们研之有物,学而广博?首先应该合理规划研学目的,打造“沉浸式、场景化”的研学体验,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其次应提前做好功课,突出“研”的重心,而非停留在“走马观花”“拍照打卡”,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触摸历史、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塑造孩子们的价值观,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传承和五育融合发展。 记者 陈怡霏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