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床位充裕 呼吁服务供给项目更丰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1:19 1

摘要:核心阅读: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市增强科学预判,抢抓政策红利,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

核心阅读: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市增强科学预判,抢抓政策红利,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54家,设置床位4587张,可为全市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为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据玉溪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市有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4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5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6.4万人。在高龄老人中,为数不少的老年人需要照护,少部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亟须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照护支持,才能维持家庭正常运转。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54家,设置床位4587张,可为全市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为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全市机构养老床位充裕,不存在“一床难求”现象,即便是外地老人到玉溪康养旅居,只要你需要,玉溪都有。

养老护理员教老人做康复训练。

把家搬到养老机构

“原本,儿子和我只打算在玉溪市老年公寓试住一下,没想到这一住我就离不开了,干脆把家搬到这里。”初夏时节,84岁的王奶奶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她选择机构养老的理由,“儿子儿媳都去上班了,家里一栋房子就我一个人,在这里人多、热闹,一个月1400元,儿子也负担得起。”

3年前,王奶奶在江川老家的卫生间滑倒,腿摔断了。王奶奶在医院做了手术,一个月后医生说可以出院了。“那时候,钢钉和钢板置入腿里没多久,我生活还不能自理。”王奶奶回忆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工作,全家一致决定找个有人护理的养老机构暂住。

“我是躺着进来的,现在可以站起来走了!”与记者说话的瞬间,王奶奶从轮椅上站起来走了几步,“要不是我腿里有钢板和钢钉不太舒服,我还能跳舞给你看。”动不得的时候,王奶奶的照护级别是特级护理,每月需要3000多元。入住3年后,她习惯了这里规律而热闹的生活,即便被儿子接回家吃饭,天一黑就吵着要回老年公寓。

在王奶奶眼里,她住养老机构就是享福。房间里有电视机,每天有人打扫卫生,每周有人洗衣服,每月有人换洗被子,饭菜营养可口。这里入住的有机关干部、教师、工人等退休群体,她与这些人成为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扇子舞、手指操、健身操、剪纸,听健康讲座……当然,更重要的是,养老机构更安全,摔倒了会被第一时间发现。

玉溪市老年公寓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护理员100%持证上岗,不少护理员已工作十余年,有丰富的照护经验。护理员每天清晨都会到每个老人的房间查房,给老人量血压、测体温,为老人开窗通风,并对有需要的老人实施生活照料、委托用药、心理疏导、肢体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

玉溪百信医院养老中心是一家把养老和医疗融合得较好的养老机构。该中心与玉溪百信医院在一幢楼,老人健康时在养老中心居住生活,生病时及时转移到医院进行治疗。自2018年8月1日投入运营以来,该中心已经服务了600余名老人。

92岁的张华(化名)和88岁的老伴到玉溪百信医院养老中心住了三年多,他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张华和老伴的房间是一个标准间,书桌、凳子、衣柜都是从家里搬来的,他睡的是熟悉的木板床,老伴睡的是医院的护理床,带围栏、可升降。

张华和老伴有两套房,其中一套距离玉溪市人民医院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家里的房子好,但没有急救人员,不能满足我们的医疗需求,半夜三更身体不舒服,只能打120,太折腾孩子们了,还是在养老机构方便!”张华说。

此前,张华和老伴在家买菜做饭,随着年龄增长,对生活力不从心,加之两人分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于是决定入住养老机构。

“医疗条件是我们考察养老机构的首要因素。”张华说,“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入住后更让人放心。比如,5月8日晚上,老伴拉肚子,按了床头的呼叫铃,医生给了3颗药,吃下去睡一觉就好了。”

张华认为,到养老机构养老,安全有保障,生活有规律,有利于身体健康,关键是能减轻子女负担。“只要我们生活得好,就是对子女最大的支持和爱护。”张华说。

社区赠春联活动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参与。

照护是高龄老人刚需

据《人民日报》报道,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3.1亿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人。我市没有对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做过专项调查统计,但按照上述数据测算,失能失智老人为数不少。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九九祥江川康养中心投资方代表陈小洁向记者介绍,“如果家中有一名老人卧床,24小时都要有人照料,那么,一名卧床老人会‘锁死’两名成年人。”因此,仅靠小家庭的努力很难做好照护,亟须来自社会和机构的支持。

在红塔区失能老人照护中心,玉溪师院退休教师陈兰玉正陪着81岁的父亲陈绍禄看电视。几年前,家住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的陈绍禄因脑卒中后遗症引起半身不遂,只能在轮椅和病床上度日。当时,陈兰玉老家的弟弟、妹妹要上班,时间、精力都不允许他们专门照护父亲,便请了护工去照护,但父亲还是生了褥疮。一家人商量把父亲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照护,但会东县没有这样的机构。最终,三姐弟合力把父亲从老家带到玉溪养老。

陈绍禄身高1.7米以上,来玉溪的时候体重只有40公斤,他一直沉浸在老伴离世的悲伤里,对自己的现状难以接受,因此,不怎么讲话。陈兰玉能做的就是每天来照护中心看望父亲,陪他一起吃晚餐。“如果没有照护中心,我父亲可能早就没了,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这个机构。”陈兰玉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养老机构后发现,入住者大多是几类情况:一是经济条件不错的老人,追求更高的医疗护理与生活质量,他们大部分是公务员、医护人员、教师、企业职工等,子女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老人也有入住;二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者的老人,由于失能、半失能或者失智,这些老人需要专业护理和生活照料;三是空巢、丧偶或家庭结构复杂者的独居老人,也有人因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

“经济条件好的、思想观念开放的、高学历的、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更易选择机构养老。”玉溪百信医院养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他们机构入住的老人,有县处级退休干部、国企退休人员,还有子女在国外、省外的,这些老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愿意花钱购买服务,子女也非常支持他们到养老机构养老。

有机构测算,相比请保姆到家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送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的成本更低。家住红塔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母亲失能失智后请了一对护工夫妇到家照料,月工资加上吃住等费用每月需支出8000多元。

当前,全市共有54家养老机构,其中社会办3家、公建民营10家、公办41家。记者调查发现,公建民营或社会办的养老机构普遍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不少养老机构还提供医疗与安全保障支持,设有24小时医护响应急救“绿色通道”。为了能及时有效救治老人,在玉溪百信医院养老中心,部分家属签署了委托协议,在急救过程中,养老中心负责人可代替家属签字——决定是否实施有创抢救,或者仅实施药物抢救。

“养老中心还提供临终关怀服务。5月7日,一名入住3年的82岁老人病重,从养老中心转到医院急诊科,我们按照家属的意见给予氧气和药物抢救,这位老人走得很安详,抢救花费仅428元。”玉溪百姓医院养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老人走后,2名护工给老人完成了洗澡、穿衣、化妆等流程,让老人活得有质量,走得有尊严。

玉溪市老年公寓,老人们在晒太阳、闲聊。

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数据显示,在养老机构接受照护的失能失智老人生存时间平均为44个月,而在家里接受照护的老人平均生存时间为27个月。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高龄老人,还是失能失智的困境老人,专业且相对集中的照护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命质量。

多名养老机构相关负责人一致认为,选择机构养老优势明显。首先,医养融合模式,可以让老人获得更多的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生病时也能快速得到救治,降低突发疾病风险;其次,安装防滑地板、扶手等适老化设施和24小时值班值守,可有效减少跌倒等意外事故,为老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再次,琴棋书画、集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项目,能让老人精神愉悦,且增加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入住养老机构可以缓解子女的照护压力,改善家庭关系。”红塔区失能老人照护中心负责人徐珊珊表示,在“421”结构的家庭里,居家照顾卧床老人的压力很大。徐珊珊碰到多起“年轻老人”照顾卧床“老老人”的情况,照顾两年后,家人一致决定将卧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白天黑夜没有休息,煮饭、洗衣、喂饭、喝水、换尿布都离不开人,再照顾一阵子,估计我要比我妈先走。”老人的子女向徐珊珊倒苦水。

徐珊珊发现,部分卧床的老年人家庭,因照护压力而变得关系紧张。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后,部分家庭成员反而探望得更多,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尽管入住养老机构好处多,但记者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后发现,我市大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还有社会办养老机构表示亏本运营。“即便我们的入住率达到了75%,但医养融合的投入更大,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仍是在亏本运营。”玉溪百信医院养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民政部公开数据显示,到2022年,全国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只有42%。有机构测算,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要达到70%以上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玉溪的情况跟全国差不多,入住率不高,部分机构确实存在亏本运营。”玉溪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周纯介绍。

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周纯分析,首先是观念,其次是经济原因。部分老年人认为,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孝的才去养老机构;有些“年轻老人”也不愿意把高龄的上一代送进养老机构,“怕周围人笑话”;在应对老人卧床的困境时,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会采取轮流值守的方式照顾老人。

记者调查发现,玉溪市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从每人每月1400元至6300元不等,这样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大部分老人的支付能力,“钱的问题”是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更现实的原因。

江川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宸铭介绍,从2021年开始,江川区公立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开放,但4年多过去了,仅有3名老年人家庭把老人送到机构养老。

“99%的家庭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特别是在农村,人们的观念更为保守,民风民俗普遍支持在家养老。”周纯说。

呼吁服务项目更丰富

尽管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但不能不做好准备,以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去年10月,红塔区启动了区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预计2026年底可提供500个养老床位。华宁县今年启动实施失能照护中心项目建设,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

红塔区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负责人李靖介绍,红塔区区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设置的床位分成三部分:一是用于兜底保障特困老人,二是用于失能老人照护,三是用于满足普惠型养老需求。

“红塔区和华宁县这两个项目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是中央和省级资金。”周纯介绍。当前,玉溪增强科学预判,做好前瞻性部署,积极抢抓政策红利,顺势而为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我市正加快健全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优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各县(市、区)优化养老机构照护服务供给,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鼓励养老机构集中收住失能老年人,为有需求的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多个县(市、区)已经尝试对现有的公立养老机构进行提升改造,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养老服务企业接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接收社会老人和旅居康养人群,并通过专业机构的照护力量,将照护服务延伸到社区,由养老护理员上门为居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换药等服务。

在红塔区失能老人照护中心,这里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是“95后”或“00后”,他们除了服务好机构内的入住老人,还经常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上门护理、理疗、助浴、助洁等服务。

市民陈兰玉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大投入力度,让每个县(市、区)都有失能老人照护机构,这样失能老人就可以不离开故土和亲人,实现就近养老。多名家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属表示,希望加大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力量从事养老服务,让养老服务的项目更丰富、价格更实惠,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便捷可及的社区养老服务。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针对市民提出的丰富社会养老服务项目的诉求,我市聚焦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动、康复护理等方面,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促进失能老年人居家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全市建设运营40余个老年幸福食堂,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推动解决包括失能老年人在内的就餐困难。支持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诊疗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当前,养老服务业还存在资金压力大、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希望更多惠企利民政策落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让养老服务供给更丰富。”玉溪颐康达养护院院长李悦溪表示。(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诚颖 文/图)

短 评

养老规划应提前准备

□ 一言

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高龄、失能老年人规模持续扩大,老年照护、就医、聚餐等刚性需求将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亟待全社会重视,提前做好养老规划。

当前,玉溪增强科学预判,做好前瞻性部署,积极抢抓政策红利,顺势而为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并以“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优化养老机构照护服务供给,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鼓励养老机构集中收住失能老年人,为有需求的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我市还聚焦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动、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领域痛点难点,有序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促进失能老年人居家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建设运营40余个老年幸福食堂,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推动解决包括失能老年人在内的就餐困难;支持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诊疗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此外,我市科学布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公建民营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号召志愿者团队适时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一大批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贴心、便利、可持续的服务。

在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各司其职,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整体优化、高效运行、各项养老服务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的同时,家庭和个人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储备养老资金,强化健康管理,关注运动与营养,积极预防老年失能,从健康、经济、社交、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为养老做好准备,从容面对老年生活,铺就幸福的养老之路。

本文来自【玉溪日报-玉溪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