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豪饮”白酒送药引热议!中医专家:部分苦寒类药物需酒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0:50 1

摘要:都说“药不能乱吃”,可最近网上一则热搜却让人忍不住皱眉又忍不住乐:一位姑娘,为了“送药入经”,一口闷了半瓶白酒,嘴里还念念有词:“医生说要用酒引!”

都说“药不能乱吃”,可最近网上一则热搜却让人忍不住皱眉又忍不住乐:一位姑娘,为了“送药入经”,一口闷了半瓶白酒,嘴里还念念有词:“医生说要用酒引!”

这喝法别说吓坏家里人,就连看多了奇葩病例的老医生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事儿咋说呢?看起来像是对中医的“忠实执行”,实则是对概念的一知半解。就像有人听说“喝水有益健康”,于是一天灌十几升,结果肾都累瘫了。

中医讲究“引药入经”没错,但“酒引”≠白酒畅饮。这就好比说“火可以煮饭”,但没人让你住在火里头。

“酒引”的说法确实是中医里的老词儿,历史悠久,讲的是用少量酒作为药引子,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效力,尤其是针对一些寒凉、涩滞、难以吸收的中药。

但这“酒”,跟市面上动辄五六十度的白酒,可不是一回事。

高度白酒酒精浓度高,而且刺激性强,喝多了伤胃、伤肝,还可能直接让药物“改道”,乱跑到不该去的地方。

中医讲究个“君臣佐使”,药得搭配得当,药引也是“讲规矩”的,不是你想喝哪种就喝哪种。

“酒引”不是“酒桶”,不是喝得越多越灵。有些人听说药效要“送”,就自己脑补出一整套“喝法”,这就像你看了几集《甄嬛传》,就以为自己是太医,结果把自己弄得上吐下泻,还不知道错在哪儿。

从化学角度来说,酒精,也就是乙醇,它确实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让一些药物吸收更快。

但这也意味着,如果药本身有刺激性,乙醇会加速它的刺激作用,肠胃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受罪。更别说长期以此为“借口”喝酒,对肝脏的代谢系统是个沉重负担。

再说生物学这一块儿,人体对乙醇的代谢,主要靠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

可这酶的活性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可能一小口酒就脸红、心跳加速,这不是“酒量差”,而是说明体内酶活性低,代谢压力很大。你让这种体质的人用高度白酒“送药”,那不是助攻,是添乱。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现象叫“从众偏差”,说白了就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来,哪怕根本不知道缘由。

这姑娘估计就是看了个短视频,听说“酒引”能增强药效,脑子一热就往肚子里灌了半瓶。这种不加思考的“模仿”,危险,还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出错误观念,误导更多人。

传统中医用“酒引”,讲究的是“少量、温和、适度”。这“少量”是多少?可不是“喝到头晕”为止,而是那种“润润喉”就够的程度。就像炒菜放盐,多一克就咸得发齁,少一克就寡淡无味,讲究的是那个“刚刚好”。

高度白酒,不是“首选”,很多时候根本不该选。它刺激性太强,对身体脏器的损伤是“慢刀子割肉”,表面看不出来,时间一久就是大问题。

中药讲究温和调理,你却拿烈性白酒当桥梁,这就像让一头牛来拉一辆自行车,看起来有劲,实则不合适。再从中医角度捋一遍思路。中药的“引经药”和“药引子”概念,常让人混淆。

前者是指能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特定部位的药材,比如甘草、川芎;后者则是指能辅助药效吸收的介质,比如蜂蜜、盐水、甚至是酒。

这“酒”也不是非得是白酒,有时是药酒,有时是米酒,关键不在酒精度,而在药效协同

那些真正懂中药的人知道,酒引多用于一些寒性较重的药物,比如祛风湿、通经络的场合,但也得看体质。

如果一个人本身阳虚、易上火、肝火旺,再加上白酒一灌,那不是送药,是烧锅炉。中医最忌讳“一刀切”,体质不同,方式也该不同。

而且“药酒”≠“喝酒”。药酒是经过加工、浸泡、调配的,药材和酒之间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一般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而喝白酒送药,那就是拿火烧自己,还嫌火不够旺。这种“DIY中医”的行为,对身体无益,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还有人说,“我天天喝点酒,身体倍儿棒!”这其实是个幸存者偏差。你看到的,是喝酒还健在的那一部分人,没看到的是喝酒喝出问题的那群人已经在医院排队挂号,或者早就退出了朋友圈。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但“以酒为药”的传统不是“滥饮成风”的理由。古人喝的酒,大多是低度的米酒、糯米酒,酒精浓度远低于现代白酒。

那时候“酒引”是可控的、温和的;现在你拿五十多度的白酒当“通道”,这就像用高压水枪洗脸,效果有,但代价太大。

别小看这点儿酒精,它能让血管一时扩张,也能让肠胃一夜翻江倒海。尤其是空腹状态下服药饮酒,对胃黏膜的刺激就像是拿砂纸摩擦,轻则胃痛、恶心,重则胃出血、肝损伤。

更糟的是,这种错误做法一旦被“包装成经验”,就容易在亲戚朋友间“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变成“民间偏方”。可惜偏方没偏得对路,反而偏离了健康的方向。

科学的健康观,是建立在知识和理解基础上的,不是靠“听说”和“感觉”。大家要学会分辨“传统智慧”与“现代误解”之间的界限,古人的智慧值得敬畏,但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断章取义。

所以啊,看到这类“豪饮白酒送药”的新闻,不是笑一笑就完了,而是该认真琢磨一下:是不是对中医、对药物、对健康的理解,还停留在“听个响”的阶段?该补的课,不是酒精,是常识。

身体是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外来的物质,进入体内都需要通过代谢、吸收、排泄等环节协调运作。酒精不是万能钥匙,反而可能是撬门的铁锤,用错方向,只会砸伤自己。

中医讲“天人合一”,不是“酒人合一”。药效的发挥,看药本身,更看服药方式、时间、体质、饮食、作息等因素的配合。喝白酒送药,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身体系统一次强行干预,后果不可小觑。

与其执着于“有没有酒引”,不如先弄明白:为什么要用药?用药的目标是什么?身体的反应是否适合这种方式?这些问题,才是健康的关键节点。

白酒不是药引的“万金油”,更不是中医的“秘密武器”。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理性判断和长期生活习惯上的,不是一场酒局就能搞定的事儿。

别再拿“中医讲究酒引”当借口喝酒了,要真想养生,还是得从饮食规律、作息稳定、心态平和这些老生常谈做起。听起来不刺激,但实打实有效,比一瓶白酒靠谱多了。

[1]王立新,刘红,李文祥.中药药引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4,41(03):12-15.
[2]李志刚,王慧.乙醇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39(09):1085-1090.
[3]张晓玲,陈静.中药配伍中的引经药与药引子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05):621-62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学饮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