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许敏母亲因为儿子郭威迟迟未归而陷入深深自责,加上姚策的离世,这位可怜的母亲被抑郁症彻底击垮。这哪是什么家庭伦理剧,分明是一出让人心碎的悲剧。有人说母爱伟大,可当这份爱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亲情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最近,许敏母亲因为儿子郭威迟迟未归而陷入深深自责,加上姚策的离世,这位可怜的母亲被抑郁症彻底击垮。这哪是什么家庭伦理剧,分明是一出让人心碎的悲剧。有人说母爱伟大,可当这份爱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亲情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先说说许敏母亲的故事。姚策走了,养了28年的儿子突然离世,换谁都得崩溃。可更扎心的是,亲生儿子郭威至今未能回到身边。老太太一边承受丧子之痛,一边陷入“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漩涡。这种自责,简直比钝刀子割肉还折磨人。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幸存者内疚”,明明不是她的错,可她就是觉得“如果当初……或许就不会……”。这种思维模式,简直就是抑郁症的VIP入场券。
现实中,类似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去年有个新闻,一位单亲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供到博士,结果儿子定居国外再没回来。这位妈妈每天对着儿子的照片自言自语,最后得了重度抑郁。你说这儿子混蛋吗?未必。但亲情的天平一旦倾斜,付出多的那一方往往伤得最重。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倒好,子女越优秀飞得越远,留下老人在家数日历。
更讽刺的是,我们的社会还在不断给这种悲剧“添柴加火”。短视频里天天刷到“优秀子女给父母买房买车”的爽文剧情,搞得好像孩子没出息就是原罪。可现实呢?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掉房子住进养老院,诺贝尔奖得主崔琦的母亲至死没见过儿子搞科研的模样。这些精英子女难道不爱父母?但现实就是,越成功的孩子,往往离父母越远。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那句扎心的话:“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堵墙。”可当这堵墙开始裂缝时,我们是不是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日本有个“孤独死”调查,每年约有3万老人悄无声息地死在家中,几周后才被发现。这些老人难道没子女?当然有,只是子女们都“太忙了”。忙到连一个电话都成了奢侈品。
许敏母亲的遭遇给我们敲了记警钟:亲情不该是道德绑架,但也不能变成单方面的牺牲。心理学有个“情感账户”理论,再深厚的感情也经不起只取不存。那些总说“爸妈不需要你回报”的父母,其实心里比谁都渴望陪伴。就像《百年孤独》里写的:“一个人有权利仰望另一个人,也有权利被仰望。”父母子女之间,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啊,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捶胸顿足。周末少刷半小时手机,陪老妈唠唠嗑;加班前先发条语音,告诉老爸今天别等门。这些小事比银行卡余额更能填满父母的心。毕竟,这世上最贵的奢侈品,从来不是爱马仕,而是那个随时等你回家的身影。
来源:健康财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