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中国,人多了,啥人都有,不乏崇洋媚外之徒,他们端着中国的碗,吃着中国的饭,却说着美国的好。经济学家宋清辉就是其中一个。
清代曹雪芹在《好了歌注》中写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们中国,人多了,啥人都有,不乏崇洋媚外之徒,他们端着中国的碗,吃着中国的饭,却说着美国的好。经济学家宋清辉就是其中一个。
近日,美国前总统拜登被确诊患有恶性前列腺癌。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况且是大彼岸外国人的事,然而经济学家宋清辉却极尽关切。
宋清辉在5月19日微博话题“#祝愿拜登早日康复#”中说:“向拜登及其家人致以最温暖和最美好的祝愿,祝愿拜登早日康复。
如果宋清辉到此为止,还算人之常情,毕竟对每位病人祝福是人性善良的表现,那怕这位病人不是中国人,也不影响人性善的表达。
然而,宋清辉接下来的操作出乎国人意料了,他在“#宋清辉看美国#”中说:“祝愿(拜登)早日康复!拜登任内总体对我国友好,当然竞争也无处不在。”
宋清辉这种言论就过头了,见过崇洋媚外的,没见过这样跪添美国拜登的,这种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和混淆视听的言论让国人出离愤怒了。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能仅凭表面的现象或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评判。
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拜登任期内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才能真正判断拜登是否对中国“友好”。
拜登政府上台后,其外交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美国传统的外交思维,即将美国的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放在首位。
在对华政策方面,虽然拜登声称要与中国进行“竞争”,但这种“竞争”的概念被美国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们往往从自身的霸权思维出发,将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他们试图在国际事务中限制中国的影响力,这种基调从拜登政府执政初期就已经奠定,贯穿于其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
拜登政府在外交话语上有时会传递出一些看似积极的信号,例如表示愿意与中国进行对话、合作等。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经常背道而驰。
例如,在国际组织中,美国一方面表示要与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但另一方面却在一些关键决策上试图孤立中国。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机构中,美国无端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试图以人权为幌子对中国进行抹黑,这种行为与合作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拜登政府在军事上不断地加强对中国的挑衅和战略威慑。在亚太地区,美国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增加军事部署,拉拢盟友构建军事同盟。
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军事合作不断深化,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地区的所谓“安全”,更是为了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圈。
美国海军在南海地区的频繁巡航活动,不顾中国的主权权益,这种军事挑衅行为严重破坏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也体现出拜登政府在军事上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
在地缘政治方面,拜登政府积极推行遏制中国的策略。美国试图通过干预中国周边事务,如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制造麻烦,来阻碍中国的发展。
这种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遏制行为,表明拜登政府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稳定的影响力,更谈不上对中国“友好”。
拜登在其就任总统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国援助台湾武器装备的次数就远远超过了特朗普在任4年的11次,打破了对台援助记录,创造新的对台军售记录。
并且此次美国免费对台提供武器装备,不是随机提供,也不是按照美国库存指数提供,而是根据台湾地区针对性的需求进行精准提供。
美国针对未来台海作战有一定预期,援助包括单兵武器、近战武器、小型无人机等装备,未来侦察装备、信息和传输装备、火力打击装备以及维护保障装备等也可能会被提供。
美国试图借此让台岛“独派”势力有底气抗拒统一,从而延伸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2024年有消息称,在拜登提交的2025年国防预算中,首度单独列出台湾地区,宣称将对台提供军事援助。
拜登的这些军援行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严重破坏了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本质是将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的“棋子”
美国不断巩固与传统盟友如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关系,加大军事合作,鼓励盟友在印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共同应对所谓的“中国挑战”。
积极拉拢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它们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试图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鼓动地区国家对中国产生疑虑和警惕,为其推行“印太战略”寻找借口。
“印太战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增加了军事冲突的风险,破坏了地区国家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氛围,不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印太经济框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破坏了地区现有的自由贸易体系和经济合作格局,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印太战略”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和紧张关系,增加了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点。
拜登政府在经济与贸易领域并没有改变美国长期以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美国继续对中国的众多商品加征关税,这一政策始于特朗普时期,但拜登政府并没有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美两国的企业和消费者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增加等问题。
这表明拜登政府在经济贸易诸多方面,更多的是考虑美国国内部分利益集团的需求,而不是推动中美之间的互利共赢。
在科技领域,拜登政府延续并强化了对中国的打压与封锁政策。美国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进行制裁。
华为、中兴等企业成为美国打压的重点对象。美国限制这些企业获得美国的技术、零部件和市场,试图阻碍中国在5G、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这种科技领域的打压行为,是拜登政府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防止中国在科技竞争中崛起,这显然不是一种“友好”的表现。
拜登政府在人权领域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操弄。美国政府无视中国在人口脱贫,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人权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美国编造所谓的“新疆问题”“香港问题”等谎言,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抹黑攻击。进而在国际上抵制中国新疆棉花,造成中国新疆企业巨大损失。
美国这种将人权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是出于其国内政治需要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而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评价。
拜登政府还试图向中国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并与中国的价值观进行对抗。美国自认为其价值观是普世的,试图通过各种文化、外交手段向中国传播。
美国对中国价值观的不尊重,以及试图强加其价值观的行为,反映出拜登政府在价值观领域与中国的矛盾和对立,这也不是友好关系的体现。
拜登政府面临着国内复杂的政治分歧,不同的政治势力对中美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利益诉求。这导致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摇摆性。
美国的选举政治也对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拜登在执政过程中需要考虑选民的态度和选举的需要。
为了迎合部分选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特定利益集团的要求,拜登政府采取一些看似强硬或者不友好的对华政策。这些政策不是基于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
她与台湾省领导人蔡英文、立法机构负责人游锡堃会面,并在台湾立法机构发表演讲,宣称“美国跟台湾站在一起”。
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通过打“台湾牌”干扰中国发展进程,遏制中国崛起,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
严重破坏中美关系政治基础,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在外交、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受到严重冲击。
加剧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加了军事冲突的风险,破坏了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拜登任期内,在外交、军事、经济、人权、价值观等核心领域,拜登政府更多的是采取了遏制、打压、对抗的政策。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的分析,拜登任期内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和行动表明,他并没有对中国表现出真正的“友好”,反而是无恶不作。
宋清辉完全无视客观事实,掩盖事实拜登打压中国种种丑行,为拜登歌功颂德,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可耻之极,我们坚决反对!
来源:拂光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