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才刚刚上线,“苏中医·行世界”系列短视频《一日为师》却已成功实现“破圈”传播,在江苏省委网信办的专业指导下,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精心打造的这一融媒体系列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场中医文化的体验之旅中。
刘圣金与迈克在老山采药
□ 本报记者 安莹 蒋明睿 杨彦 王甜
尽管才刚刚上线,“苏中医·行世界”系列短视频《一日为师》却已成功实现“破圈”传播,在江苏省委网信办的专业指导下,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精心打造的这一融媒体系列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场中医文化的体验之旅中。
走进中医药文化,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在系列视频中,5位洋徒弟跟随“中国师傅”一起打开中医这扇充满智慧的大门,师徒因中医而结缘,一起“解锁”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徒弟们学习的内容包括上山采药、感受“药食同源”的美味药膳、针灸养生、五音疗法、参观现代化中药制剂工厂等。片中,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们“倾囊相授”,把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
“四物爆乌鸡这道菜很有讲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朱垚向俄罗斯留学生辛杰(音)介绍,乌鸡是中医药历史中应用广泛的补虚食物,在《养老奉亲书》中就出现了乌鸡粥、乌鸡膏等食疗方,唐朝的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最早记载了四物汤,这是一个经典养血方剂,配合乌鸡一起食用非常适合夏季食养。
在《良药原来不苦口》这集视频中,一道道摆盘考究、味道鲜美的中药膳被端上餐桌。玫瑰花、南瓜、山楂这些常见的植物和食材引得辛杰连连发问“这也是中药”?殊不知,截至目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发布了4批次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名单,百余种物质被认定为“药食同源”。
“这个好吃,这个也好吃。好怕毕业回国后吃不到了,想回中国再吃!”辛杰笑着说。
来自俄罗斯的马科(音)在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液体制剂包装车间,盯着自动化的生产线出神,他看着一瓶瓶液体制剂被传送带送出,灌装、封装、贴标签、包装、打包,每一步都不需要人工参与。马科就读于经济管理专业,他在外贸公司工作期间跑过不少中国的工厂,“我见到过制作服装、玻璃瓶的生产线,但没想到医院的中药工厂竟然这样‘高端’。”
拜师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女孩曼丽(音)第一次尝试针灸,本来十分害怕,却勇敢伸出了手选择相信老师,最终被针灸的效果折服,舒服地闭上了双眼。来自法国的迈克,在南京近40℃的高温天跟随中药老师上山采药,衣服被汗浸湿,却在发现路边的药草时开心地大笑,“益母草、何首乌、海金沙……这些都是中医常用的药材,但他们的原始植物形态,我可是第一次见!”
中医文化出圈,网友们“爱了,爱了”
“上山采药,是中药学类专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功。对草本类中医药进行鉴别和考证,正体现了从古至今医药学家丰富细致的探索经验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刘圣金是《路边的药草我去采》里迈克的导师,他认为,不少人对中医药“幕后”还不甚了解,希望更多中医药故事能走到“台前”。
12月16日,“苏中医·行世界”系列短视频《一日为师》上线后,网友们以集体刷屏的姿势点赞和跟评:“我严重怀疑这是中医界派出的‘文化萌主’组合,已被成功圈粉!”“把老祖宗的智慧拍得超有料,爱了爱了,果断一键三连!”
“通过这些视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药智慧宝库的大门,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医药奥秘在中外师徒的互动交流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网友称感受到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任青玲是导师之一,她认为中医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这些故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的艰辛与不易,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中医事业中来,为中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一集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却打开了国际友人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大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张宏如感慨,“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中医人也希望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医的魅力和价值,促进中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讲好中医药故事,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中医药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这也是中医人的思考。
“平日里在门诊中也遇到过外国患者,他们一定是对中医药感兴趣才选择来到中医门诊。”朱垚说,但在看诊过程中,中医术语对疾病的描述和诊断常常让他们迷惑。在朱垚指导的留学生中也发生过诸多类似的问题,很多内容需要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翻译”才能帮助留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把中医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医学语言,这也是中医药文化推广亟需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还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海外办学的实践,都让朱垚充满了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信心。“中医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中医药一定能成为衔接中外的桥梁。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广中医药文化。”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在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主任倪文澎看来,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形式如何改变,最根本的“牛鼻子”还是疗效。“比如同样的处方,药材用得好不好、生产过程标不标准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疗效好,中医药自然会受到欢迎。他举了一个小例子,一位新西兰友人机缘巧合使用过省中医院研发的黄芩油膏治疗皮肤湿疹,发现效果很好后,曾多次与他沟通想大批采购到新西兰。“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源头上把好功效关。此外还要围绕百姓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研发更多创新中药。”
实际上,中医药国际化之路正越走越宽。全国名中医黄煌,如今已经在全球范围举办六届国际经方大会,在法国、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建设国际经方学院分院。法国人Marc Freard2020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其间跟随黄煌出诊学习,回国后致力于在法国推广经方,他所在的法国公立医院还设立了中医科。马来西亚小伙刘明翰热爱中医药文化,只身来到中国读书,毕业后留在南京传统中医门诊部工作。“我坚定要留在中国,也坚定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今年8月,2024江苏国际文化贸易展览会在马来西亚举办。常州市中医医院携孟河医派名片亮相展会,其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让人赞叹。此外,传统医药非遗、孟河医派临方炮制技术的介绍,以及各种中药茶饮和中药制剂,也吸引了马来西亚的中医药人士纷纷驻足。苏州市中医医院近年来则持续推进“天下吴医”巡展项目,在意大利、法国、罗马尼亚等十几个国家留下脚印。吴门医派的历史渊源、学术特色以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赞誉。
大自然赋予草木的独特生命力与物种复杂性,成为中医药故事国际通用的“无声语言”。“每一种草药从萌芽到成长,再到成熟采摘,遵循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相处,是中医药学传承千年的核心要义。”这是刘圣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或许能为本次“一日为师”系列视频做一个颇具隐喻的注脚: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让中医药文化自然生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让中国传统文化继续闪耀传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