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芳菲入丹青——马小娟绘画艺术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09:50 1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一身青春装束的马小娟来到上海工作,就像她画在《正午的梦》里的女孩那样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正午的梦》也如她所愿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了优秀奖。自那时起,小娟的中国画作品在上海的美术馆和画廊频频露面。

20世纪80年代末,一身青春装束的马小娟来到上海工作,就像她画在《正午的梦》里的女孩那样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正午的梦》也如她所愿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了优秀奖。自那时起,小娟的中国画作品在上海的美术馆和画廊频频露面。

正午的梦 82.5×144cm 1994年

马小娟是位知性又貌美的女画家。她喜欢画美女,令人诧异的是她画出来的美女大大超出了人们心目中对美貌的定义:一双眼睛如两片柳叶长在额头上,长长的鼻子下是一张樱桃小嘴,头顶上覆盖着一层浅浅的秀发。她把女人的容貌描绘得如此奇特,如此夸张,却又如此美丽,惹人喜爱,不得不佩服她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从西方现代的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到中国古代的陈洪绶、现代的林风眠等绘画大家,以及民间的木刻绣像、年画、皮影,都是她艺术创作吸取的养料。她以笔下的女性形象证明了艺术的审美是可以脱开客观的真实而独立存在的。

花期 124×124cm 2001年

马小娟早在中学就读时就喜欢画美女了,而她对女性形象独特的个性化表现则始于浙江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到了上海后,她开始摆脱工笔人物画一丝不苟的严谨和细巧,改用兼工带写的手法作画,一种都市新女性的形象脱颖而出,清新的画风悄无声息地形成了。2000年,时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的马小娟被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并成为画院的画师。次年,她的作品《花期》在2001首届上海美术大展中获得二等奖。此后,女人与花成为她绘画中始终如一的表现主体,她也很认同“女人似水”这个比喻,于是把画上的落款“小娟”改成了“小涓”。

繁花当代

说马小娟一直生活在都市里,并不过分。她的出生地南京是魏晋时期的六朝古都,大学求学之地杭州是南宋偏安的都城,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身处的又是一座百年繁华的近现代国际大都市。都市的文化浸淫、江南的生活情趣养成了她独立自我、向往自由,又谦和低调、与世无争的性格。小娟对上海大气谦和、时尚率性的生活方式情有独钟:“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常常会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那些来来往往的漂亮女孩,她们的生活或明丽或暗淡,洋溢着青春的身体里所透出的矜持和自信是我喜欢的,她们是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最靓丽的风景,我喜欢她们。”

小娟笔下的都市丽人,生活在《好时光》(2000年)里,走进《咖啡屋》(2009年)品味《下午茶》(2002年),在《花期》里逛花店,宅在家里《消夏》(2005年),抑或趁《阳光正好》(2020年)去郊外度假。画里的惬意闲适带着一丝慵懒、些许淡淡的忧伤。她说:“我追求一种淡而厚、实而清的韵致,如果在作品表面的恬淡中能够有丰富的蕴含,我会觉得那是一种至高的享受。”都市女性题材在她的绘画创作中只是一个点,但是通过这个支点,她表现了一座城市。

轻风之二 138×138cm 2017年

如果我们来探讨马小娟的都市丽人绘画在审美上的意义,也许会对她的艺术追求有一个新的认知。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兴盛扩展的时期,一些表现血腥、色情和丑陋的作品以视觉冲击为美,以感官刺激为美,直接挑战了艺术审美的底线。这个年代也是电影《繁花》故事展开的背景:买股票,炒房产,做生意,生活节奏急促而紧张。面对迅猛而来的商业大潮和颠覆性的艺术演变带来的失衡和失态,马小娟淡然处之,既不捕风捉影,也不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用淡淡的线条、好看的墨晕和优雅的色彩将都市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诗意化地描绘出来。心里有美,眼里才有美,画出来的也是美。她想用这样的画面营造出一个恬静舒坦、惬意而温馨的精神家园,以此来抚平人们焦虑急躁的情绪,推动清新的审美风气。记得在2001年,我与张桂铭、马小娟赴日本参加“亚洲和平美术展览”开幕典礼,小娟有幅画被一个日本女学生买去了,这是她用积攒下来的祖母给她的全部零用钱买的。当一脸纯真的女孩见到画家本人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太感动了,兴许女孩在画中看到了她自己。张桂铭说:“小娟的画看上去非常安静,但是画中女性的情绪、心理变化却被刻画得极为细腻准确。”当艺术表达到达真善美的境界时,人的内心情感其实是相通的。马小娟通过绘画给予他人温暖,也愉悦了自己。

马小娟与程十发、张桂铭合影

《马小娟画集》开卷第一图是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创作的《国色》(2004年),整幅画笼罩在一个红艳艳的色调里,这在她所有的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她参加的一个庆典活动,但是在作品里,她去除了热闹繁杂的场景,只在空背景上画了五个身穿红色旗袍手持红花和绸带的礼宾姑娘。小娟用极细的线条勾画了姑娘们各有韵味的神情和修长的身材、细密的盘发、漂亮的眼睫毛,还点缀了一颗颗精巧的白玉耳坠,又用烘染和色晕打破工笔线条的轮廓界限,使整个画面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在主题表达和形式美感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一年后,她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的《乌斯浑河之歌》(2005年)呈现的完全是另一种面貌。画面中,八名女战士在激战中走到绝路,她们相互搀扶着前进,义无反顾地投向乌斯浑河,眉宇间透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大面积的水渍墨晕和几片翩然飘落的树叶为她们吟唱了一首凄美的颂歌。小娟在画中对抗战女兵坚定不屈的精神表现与礼宾姑娘优雅气质的描绘形成鲜明的两极化对比,表明了她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绘画风格是能够应对完全不同题材创作的。

国色 180×124cm 2004年

乌斯浑河之歌 122.5×245.5cm 2005年

小娟很喜欢画少数民族题材,在她的作品中,表现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傈僳族的人文风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犹如天边的彩云,令她赞叹,令她遐想。在甘肃、四川、贵州、新疆、云南等地采风时,她爱用意写的而非实写的方式作记录,包括人物生动的神情和姿态、漂亮的服饰和穿戴。她作写生的目的十分明确,在于有用,而不在于完整,因而她的写生是带有研究性的。在《阳光喀什》(2006年)、《幸福山歌洒满坡》(2006年)、《黔岭深处》(2006年)、《高原红》(2008年)等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来自生活中的美和画家心中的情,更能感受到艺术加工的魅力。我尤为喜欢《高原红》。画家用写意又不失精细的笔墨和色彩将藏女的淳朴与美丽跃然纸上,她们的眼神特别吸引人,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傈僳欢歌》(2024年)是小娟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幅面最大的一件作品。画面中,傈僳族姑娘排着蛇形的队伍在鸟语花香的村寨里载歌载舞,双人秋千在上空飞荡,浪漫的美流动于天地间。

2006年,在贵州苗寨采风

傈僳欢歌 350×255cm 2024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今年早春二月,我走进马小娟的画室,只见一批新画挂满了四壁又铺满了地板。这批画不但尺幅大,气势也不凡,其中包含了三件八条屏的《翩翩》(2025年)、《嫣然》(2025年)和《凝望》(2025年),以及一组十幅的《花语》(2025年),画的依然是女人与花,但是落点却不在女人,也不在花上。小娟说,今年夏天要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她的个人画展,她很激动,也很兴奋,于是想放开手脚大胆地画与过去不一样的东西。

朱鹮之舞 205×240cm 2023年

翩翩 223×60cm×8 2025年

《翩翩》是这批新作中最早完成的。小娟说她在创作主题画《朱鹮之舞》(2023年)时曾受到一些局限,所以在这件作品中很想把她未能表现的东西画出来,比如肢体舒展的美感、灰色背景与白色舞裙形成的跳跃式节奏和舒缓的旋律。这使我想起以画芭蕾舞女著称的印象派画家德加,他说:“人们称我为描写舞女的画家,他们不知道,舞女对于我来说,只是描绘美丽的丝织品和表现动作的媒介罢了。”而小娟甚至连舞姿是否标准也不在意,她是在寻找一种感觉——运动中的肢体留给她的印象,是在寻找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嫣然》是新作中最艳丽的一件作品。画家用轻松的笔调、鲜艳的色彩来书写女性与花的妩媚与娇美,没有情节,也没有故事,悦动的是生命之火,堪为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当代版。《花语》以与花相伴的女子肖像讲述了女性在文化史上颇有意味的现象,足以让人联想翩翩。

嫣然 223×60cm×8 2025年

一册小小的《北朝九原岗墓壁画》被不经意地留在画桌上,我突然感到它与周围洋溢着当代气息的大写意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古代壁画艺术的美在当代女画家心中并非遥远。小娟将几十年来对女性与花的体验与想象,以书法的用笔、墨与色的言说来与传统对话,同时又作为一种当代表达。这批新作笔墨放逸灵动,无拘无束,触及了西方表现主义与东方写意传统的内核,触及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精神的本质。有人说马小娟的绘画是新古典主义的,而如今她已经从唯美中走出,转向激情释放的情感表现。

画说名著

马小娟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金瓶梅》绘制册页的原因虽然不同,不过主因是相同的,即内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历史上画过这两部名著的画家不算少,却鲜有女画家涉足,除了特别耗时耗神外,书中描写男欢女爱的情节对女画家来说总有难以下笔的犹豫,而小娟对此毫无畏惧,也毫无芥蒂。她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反复阅读名著,查考明清的服装、生活器具、园林建筑以及风物习俗,最终完成了《红楼梦》册页120图(2005年)和《金瓶梅》册页100图(2007年)。她以女性的视野和现代人的审美来画说,摒弃了古代绣像画的程式,避开了人云亦云的叙事,在画中上演了几百年前的传统大戏,就这点来说,小娟不愧是个具有大手笔、大气度的女画家。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元春题匾 48×90cm 2017年

马小娟善于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心的观察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用画笔将古人文笔下的人物活化了。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说宝玉被贾政毒打,贾母闻讯赶来搭救。对此,小娟作了如下的描绘:贾母由众丫鬟簇拥着形成右边一个团块,左边孤零零的贾政拱手作揖向母亲赔罪,在构图上显示出强势与弱势的地位转换,尤其妙的是在两组人物间的空当里又塞进了伏倒在地的宝玉与王夫人,将此事相关的人物同框在一起。近景中扔在地上的一块木板和一个被打破的瓷瓶则点出了贾政施虐的烈度,显示了画家在艺术经营上四两拨千斤的内功。整部《红楼梦》册页以刻画人物为主,采取平视的正面角度展开,与传统连环画多视角的表现不尽相同,显得很现代、很独特。

金瓶梅百图·第20回 46×34cm 2007年

小娟认为她的《金瓶梅》要胜于《红楼梦》,因为在艺术表现上更加放松,更加大胆,也更富有想象力。比如《金瓶梅》第四回中西门庆挑逗潘金莲的情节,在明清木版刻本、近代曹涵美的绘本里都是画西门庆跪地向潘金莲求饶的情景,常令观者莫名其妙。小娟则画了这样一个细节:西门庆故意将桌上的一双筷子拂落于地,俯身捡拾时却去捏了潘氏的三寸金莲,还扭过头来看她作何反应。这样就把两人之间装腔作势的暧昧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非透彻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本质是绝对想不到也画不出来的。马小娟说:“我不想画成赤裸裸的春宫图,也不想全部删成‘洁本’。”她觉得她是有能力在绘画中掌控这些情与色、艳与俗的边界的。“不艳就会失去《金瓶梅》的味道,太俗又不是我的风格”,这是她心中衡量美与恶、雅与俗的一把尺子。

红楼梦·海棠诗社 69×370cm 2013年

在完成《红楼梦》和《金瓶梅》两部巨著的绘制后,小娟似乎意犹未尽,又创作了《红楼梦之海棠诗社》(2012年)和《金瓶梅之帘下风情》(2012年)两件各约10米的手卷,以及3米多长的手卷《红楼梦·海棠诗社》(2013年)。小娟觉得曹雪芹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大观园里女孩们举办诗社雅集之事,是在赞美她们的才情和聪慧,这也是作为女性的她最为《红楼梦》心动的一个点。她在长卷里描绘了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把女孩们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里做着最美好的事情画了出来。她觉得这是件很美的事,是在册页画中无法做到的。2015年,她的《红楼梦·海棠诗社》长卷被用刺绣复制成十多米的壁饰装饰在南京地铁3号线九龙湖站的站台上,成为她回馈家乡的一个公共艺术景观。

结语

绘画是艺术家潜在的人格、审美、修养的外显。马小娟的艺术经历和学养潜意识地决定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滋养了她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灵性。她的绘画受到南京、杭州两地书画家的影响,而感受最深的还是在上海。她说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型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在艺术上宽松兼容,鼓励创新,也不论资排辈,这是她喜欢上海的理由。她在作品中与画中人对话,就是与观众作交流,因而她始终相信她的作品是能够通达人心的。与花共妍,是马小娟执着的艺术追求,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朱国荣

2025年4月

供稿:程馆展览部

编辑:李玉

审核:江鹏 杨奇 季晓蕙 张恒烟

海上名家研究系列

与花共妍——马小娟绘画艺术展

主办单位

上海中国画院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策展人

朱国荣

2025年5月24日(星期六)14:00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24日—6月22日

开放时间

10:00—18:00

展览地点

来源:江浙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