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第十届南京艺术学院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开启。秦淮河畔的这场“毕业大秀”,不仅是一场艺术教育的成果展示,更成为南京城全民共享的艺术狂欢。
一校展演,全城盛宴。
5月20日,第十届南京艺术学院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开启。秦淮河畔的这场“毕业大秀”,不仅是一场艺术教育的成果展示,更成为南京城全民共享的艺术狂欢。
“艺术无处不在,全城皆是舞台”,是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早在几百年前,经典名著《儒林外史》就写出了南京人“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日常美学;如今,“与艺术约会”更是成为南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跨时空展览,博古达今,横贯东西;
多元化艺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泛业态文化,商机盎然,活力四射……
多样的空间、多彩的活动,让艺术成为流淌在街巷的动态诗篇。
艺术点亮城市,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精神养分,更以创新姿态重塑城市肌理。
十年“破圈”生长
这场校园展演成为城市文化符号
十年,一所艺术院校能够为城市带来什么?
答案,藏在秦淮河畔的南京艺术学院里。
开放包容是艺术的特征,也是这所艺术院校的生动注脚。5月20日,正值第十届南京艺术学院520毕业展演嘉年华,慕名而来的市民、毕业多年的南艺学子、来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经营音乐餐厅的老板……在南艺520毕业展演现场,这些原本并无关联的人相遇在这里,感受艺术的魅力。
“今天带孩子来看展览,孩子很喜欢。”在南艺美术馆,美术、设计、传媒类毕业作品联展正在举办,市民陈珂带着孩子漫步其中。此前她带孩子参观,有一组儿童成长型玩具的设计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他们又如约而至。陈珂说,现场的许多设计作品不仅艺术想象力丰富,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值得一看。
无界的“艺术公园”,是这场全城“艺术狂欢”的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南艺520嘉年华活动从5月中旬延续至6月下旬,仅5月20日当天就有超35项活动齐亮相。而在南京万象天地、浦口响堂、浦口赵湖村等地开展的联合展,更是打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零距离”美育窗口。
走出校园,这场艺术狂欢有了更多可能。
坐落在江苏电视塔下,与外秦淮河碧波相依,学院西门外,占地9万平方米的南艺后街曾是古玩一条街,今年,这里作为开幕式主会场正式启用。
蓝天白云下,外秦淮河边,店铺传出悠扬的音乐,移动花车、特色花箱……人们穿行其间,享受闲暇时光。
夜幕降临,江苏电视塔下,“大蓝鲸”雕塑色彩变幻,广场上默剧演员的表演赢得满堂彩,文创市集里非遗艺术品琳琅满目,孩子们围着手艺人坐下,街头艺术课堂就地开讲。
走进一家音乐餐厅,顾客不少,不过,他们是来看画展的。“我们将原本的两个包间改造为展厅,用于举办画展、读书会等活动,虽然看起来减少了餐桌数,但提升了餐厅的文艺气质,人气反而更高了。”店长说。
从去年的古林公园,到今年的南艺后街,“在哪举办520嘉年华活动,哪里就要爆火出圈”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带着“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理念和追求,南艺成功将“一校展演”办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实现了与市民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
艺术浸润日常
这里是“近悦远来”的“诗意栖居地”
人间五月天,浅夏胜春烟。当南艺以“520”之名,打造“艺术狂欢”时,南京,这座由内到外散发艺术气质的城市,也在持续构建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无界“艺术公园”。
“南艺学生的作品经常在这里展出,平时还有一些艺术快闪、小型演出和艺术市集,感觉公园的艺术气息特别浓。”每天饭后,家住天津新村小区的娄女士都会到古林公园散步,只要踏进公园,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久而久之,感觉自己的内在气质也提升了。”
这样的艺术气息,氤氲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南京的艺术气息,体现在书香致远的阅读场所中。
台城书房,是隐藏在“城墙肚子”的文化绿洲;
G·SPACE,为商场增添更多书香;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是坐落于北极阁下的文学地标……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阅读空间多样且富有特色。
南京的艺术气息,体现在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中。
《南京有个小西湖》剧照
《乌衣巷》剧照
大型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主题创作大放光彩;
话剧《南京有个小西湖》、越剧《左邻右舍》等带着满满烟火气、讲述生动南京故事的文艺作品贴近生活;
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乌衣巷》《凤凰台》《织造府》、滑稽节目《博物馆惊魂》等创新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南京的艺术气息,体现在历史建筑的经久流传中。
始建于清代的甘煕故居,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成为现代人触摸城市历史与文脉的重要窗口;
因明初文学家宋濂所著的《阅江楼记》而闻名于世的阅江楼,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
城墙下的老门东,吸引了一批名人工作室、百年老店、文化娱乐、古玩会所等相继入驻,成了体验“南京味道”最出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可欣赏、可游玩、可亲近、可分享的艺术,为城市增添了文化趣味,也让南京成为“近悦远来”的“诗意栖居地”。
拓宽艺术边界
这里有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5月18日下午,一场主旨为“艺术对你说:在博物馆长大”的主题活动在德基艺术博物馆开启。
南京多所学校的小学生,作为城市的小小主人翁,以AI等前沿技术与数字艺术为创作媒介,展开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上,一幅串联起古今南京的长卷画作徐徐展开——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一条“博物馆大道”跃然眼前。
这幅画作由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同学们与AI共创绘制,沿用“最能代表南京的风俗长卷”的《金陵图》画风。学生代表分享创作灵感:“在看过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后,我们从《金陵图》中533个职业各异的人物中找到了灵感,用AI技术将街巷中的古人变成了现在或未来的样子,又把我们每天上学走的这条长江路上的博物馆也‘画’进了长卷里。”
数字科技的赋能,“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在110米长屏上生动再现宋代南京的盛世风华,自2021年开展以来,“先看金陵图,再看南京城”已成为南京文旅必打卡的超级IP。移步德基艺术博物馆另一展厅,100余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巨匠,100多件独一无二的油画真迹,《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带给参观者截然不同的体验。
从购物到艺术,德基广场用艺术撬动商业密码的背后,是南京在实践中衍生出大众共享的“艺术无界之城”。
如今,从室内到户外,从剧院、展览馆到街区、公园、商场,整座城市的艺术边界正不断拓宽,与市民生活深度交融。
地铁3号线是“半部红楼史”的具象化呈现,大行宫站“金陵十二钗”艺术墙,让人一秒“走进”《红楼梦》中;
晨光1865产业园内,步入拾光森林,就能偶遇神秘“多巴胺南京”;
万象天地怪兽街区,斑斓色彩与夸张造型互相碰撞,远道而来的“扭扭外星人”在百年街巷中闲庭信步,以波普艺术为灵魂的创意布满每个角落;
“我们如此热爱南京!”鼓楼金银街墙面上,各种肤色的青年角色拿着喇叭,欢乐地奔跑呼喊,成了很多人Citywalk时的“鼓楼印象”;
一湾碧波在山脉间流淌,两岸金黄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溧水区白马镇浮山村丰收季的美丽景象,被定格在村口一间民房的墙面上……
艺术,是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在南京,艺术早已“走出”传统的固定空间,“进驻”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使整座城市成为“开放的艺术馆”。
这个月底,2025南京艺术节将如约而至。南京艺术节以世界文学之都的千年文脉为底色,焕新艺术创作与表达,强化新媒体传播,让文艺养分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南京的大街小巷,真正让文艺赋能城市、文艺融入生活。
“全民共享、全时在场、全域共生”,南京的艺术气质,在人间烟火深处生生不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鲁舒婷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