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之子大胆寄信给中南海,毛主席知其身份后沉默不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20:46 2

摘要:毛主席看完信件后顿时勃然大怒,但却在看到落款人姓名的一瞬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因为这个人正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

1960年秋,正在北戴河主持会议的毛主席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信。

毛主席看完信件后顿时勃然大怒,但却在看到落款人姓名的一瞬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因为这个人正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

那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陈掖贤为何贸然给毛主席写信?而主席的反应又为何这般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风云缥缈的岁月一探究竟。

1957年冬,陈掖贤抱着沉重的心情跟父亲踏上前往黑龙江的火车。

此行是为了解开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疑惑,这年已经28岁的陈掖贤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

虽然在那时,赵一曼的英勇事迹已经被拍成电影,在全国范围传播。但陈掖贤只知道母亲是党员,他还是襁褓婴儿的时候,母亲便不知所踪。

父亲陈达邦常年为抗日事业奔走,陈掖贤自幼就被寄养在伯父伯母家,寄人篱下的日子十分困苦,他十分渴望亲人尤其是母亲的陪伴。

但命运却狠狠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经过多方调查与核实,陈掖贤被告知,他就是为国英勇捐躯的烈士赵一曼的独子!

而赵一曼早在1936年就死于日本人的折磨下,英勇就义。

陈掖贤在哈尔滨的烈士博物馆,看到母亲赵一曼就义前写给自己的遗书。信件字字句句写满了一个母亲的遗憾,却又道尽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勇敢和无畏。

陈掖贤含泪跪在博物馆前,一字一句将母亲的遗书誊写下来,让周围的人也忍不住动情落泪。

与此同时,赵一曼后人还活着的消息也被相关人员得知。周总理得知后也多次慰问陈掖贤,希望在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他帮助。

政府相关人员主动找到陈掖贤,提出替他申请烈士家属的补贴,但陈掖贤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我不要,妈妈的鲜血钱,我是用它来吃还是来穿?”陈掖贤义正言辞的拒绝,让众人都无法反驳。

烈士的后代都有一身傲骨,毕竟他们骨子里流淌的血液都是一样的。但陈掖贤后来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大失所望,甚至没能为自己落得一个善终……

得知母亲真实的身份后,陈掖贤更加努力地投身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他原先想成为一名外交家,可祖国当时更需要的是工业建设人才,于是他又奔赴北京工业学院进修。

1957年,陈掖贤与他的学生张友莲结婚,两人婚后育有一女。但妻子突然患上了严重的情绪病,原本还算稳定的家庭,突然变得捉襟见肘。

次年,党中央扩大会议下达了以实现工农业高指标生产的全国范围性的群众运动。全国人民斗志昂扬,势必要改变贫穷的命运。

但这次激进的运动,换来的却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紧缺。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有无数的平头百姓忍受着饥饿,甚至有的不知不觉地死去。

而陈掖贤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原被派去公社劳动锻炼,工资也不算低。但却因为妻子的医药费颇多,陈掖贤常年挨饿,精神状态也不太好。

父亲陈达邦后来也组建了新的家庭,重新添了几个儿女,陈掖贤自觉身份尴尬,也不愿意多和父亲来往。

就在这时,被困苦冲昏头脑的陈掖贤,做出令自己懊悔终生的决定,他亲手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件的内容很简单,只是洋洋洒洒地抄写了李白的《忆秦娥》。此诗表达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反差,以及痛斥上位者尸位素餐的行径。

陈掖贤将此信送到毛主席,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毛主席博古通今,又怎会不知道来信者的意有所指?

只见毛主席勃然大怒将信件摔在地上,但却在看见落款人名字的瞬间怒气全消。

在长久的沉默后,毛主席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不过是个孩子。”

主席看在其母赵一曼的面子上,没有计较陈掖贤的僭越。但这封信却在后来的十年动荡里,成为陈掖贤的“催命符”。

毛主席没有追究陈掖贤,但却助长了他口无遮拦、不识进退的毛病。

陈掖贤看着困苦的百姓,病重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女儿,再也无法提起精神工作。他终日浑浑噩噩,还被送去医院接受精神治疗,但病情却没有改善。

在动荡的日子里,陈掖贤被有心之人利用,接二连三地发表“不当”言论。他不仅失去了“铁饭碗”,被下放成为一名工人,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

1974年秋,陈掖贤突然好几天没去上班,同事担心他,于是和领导一起去他家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他们一进去陈掖贤的宿舍里,就看到陈掖贤倒在床上,气息微弱。众人急忙将他送去医院去,却被告知陈掖贤已经四五天没有进食,若再晚来一步就天人永隔了。

经过医院的抢救,陈掖贤捡回一条小命,但他却从此一蹶不振。

一年后,陈掖贤在家里自缢身亡,被人发现时已经回天无力。

他的女儿陈红收起悲痛替父亲收殓,意外地发现父亲留下的遗书。

“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是对不起你奶奶!”

陈掖贤在生命的最后都还想念着母亲,实在是令人可悲可叹。

每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尽管陈掖贤生前生活狼狈,下场凄惨,但这与他从小失去母亲,从小寄人篱下的成长经历,有分不开的关系。

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铸成锦绣河山,为了实现华夏的伟大复兴,他们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后代,甚至是生命。

除了赵一曼,还有许许多多的先辈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我们才能有如今安稳和谐的生活。

陈掖贤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谨记着母亲的遗命,忧国忧民,先人后己,他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资料来源:

2013.10.08 湖南日报 赵一曼遗产仅一封信 遗憾未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

2017.06.08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

2013.10.08 湖南日报 赵一曼家事(二):二十八才知亲生母

共产党员网 《毛泽东生平年表1957-1960年》

来源:鉴史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